中国有两个情人节。只说七夕是情人节是无知的,元宵节在中国也是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节也为封建传统社会的未婚男女提供了相互了解的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是不允许出去自由活动的,但是节日期间可以一起出去玩。元宵节的灯笼只是交朋友的机会,未婚男女也可以顺便找自己的伴侣。元宵节期间,也是青年男女和爱人见面的时候。
在台湾省,也有未婚女性在宵夜时偷洋葱或蔬菜嫁给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洋葱嫁得好”和“偷蔬菜嫁得好”。想要幸福婚姻的女生,应该在元宵节晚上从菜园里偷洋葱或者蔬菜,希望未来家庭幸福。唐朝的灯市里还有乐舞表演,灯下有成千上万的宫女和民间姑娘。
欧阳修(健康检查员)说:去年大年三十,花市灯亮得像书;月亮升到了柳树的顶端,夜幕降临后,他开始表达自己的想法。辛弃疾(蓝宝石案)写道:众人千百次寻找,蓦然回首,那人已在昏暗的灯光下。是描写元宵节的情况,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在元宵节相遇时一见钟情,乐昌公文和徐德言在前后二度搞元宵,余燕文和英娘在《春灯谜案》搞元宵。因此,元宵节在中国也是“情人节”。
“中国情人节”——元宵节
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从汉代的元宵节开始,是“烧灯拜佛”,但到了唐代,则是“烧灯成风”,逐渐演变成一个让人们“放纵自己”的节日。
在一些民族中,年轻的男女可以在元宵节互相示爱。在民间习俗中,有“云遮月八月十五,正月十五,大雪纷飞”的说法。白天还有舞狮、跑旱船、扭秧歌、踩高跷,晚上还有打灯谜、舞龙灯。未婚女孩可以被允许在这个晚上出去玩。过去“灯谜”和“灯谜”是分不开的,“灯谜”俗称“打灯虎”。谜语贴在灯笼上,获胜者将赢得奖品。一些商店挂着灯谜,“如果你猜,你将得到3000个苹果的奖励。”当你猜的时候,你会发现奖品只是一个有三根牙签的苹果。
许多东南亚华人保留了传统节日的习俗,马来西亚华人非常重视元宵节和春节。从冬至到正月十五,他们度过了许多年。除了保留吃元宵、点灯笼的习俗,还有一个有趣的活动,那就是在农历正月十五,未婚男女互相扔水果,男孩向女孩扔苹果,女孩向男孩扔橘子,这意味着他们希望在未来找到一个合适的伴侣。
事实上,这种习俗在mainlandChina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仍然保留着,比如中国南方的白族、壮族和苗族,从春节到元宵节,他们都有男女青年之间“抛绣球”的习俗。抓不到绣球的男女应该互相赠送纪念品。那些失球次数太多,无法兑换纪念品的人,说明他们接受了对方的爱。因此,有人把元宵节称为“中国情人节”。
元宵节是另一个情人节。
“天上月圆,地上人圆,恋人要团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民俗研究所所长朱立春说,其实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浪漫的节日。在封建社会,女孩长期处于“被养在深闺”的状态,年轻男女通常没有见面的机会。只有在元宵节期间,女孩们才能“合理合法”地一起出门看灯赏月,成为未婚男女寻找恋人的天赐良机。“正因为如此,元宵节有一种类似西方情人节的味道,而且相比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七夕’,元宵节更加实用。如果男女一见钟情,他们会留下手帕或钱包作为爱的象征。”朱立春说,所以元宵节可以说是七夕之外的又一个情人节。
情人节那天,同意了。他告诉记者,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庆祝元宵节具有“偷”“放纵”的特点,“偷”是“放纵”的表现。只有在古代的元宵节,人们才能肆无忌惮地表达他们的爱。西南少数民族的“偷菜节”是正月十五。这一天,女孩们可以从别人的菜园里偷菜,表达对主人家男孩的爱。“在金代,元宵节也叫‘偷日’。人不是偷东西,而是‘偷人’,这种行为是法律认可的。”石解释说,有人认为“竖着偷”低俗,太严重了,不能看这个问题。有句老话叫“黄土打不过墙,年轻人跳过墙,狗不会咬人”,讲的是一个男人偷偷溜进女人家的故事。不翻墙咬房子的狗,可以理解为父母双方认可的情侣。他们需要选择正月十五以所谓的“偷”法完成婚姻,所以“狗不咬人”应该由女方家庭提前安排。
元宵节比七夕更适合情人节。
七夕在中国一直被认为是传统的情人节,但民俗学家沈燕认为,古老的牛郎织女传说虽然浪漫,但也令人心酸,这让七夕多少有些“伤感”。“即使牛郎织女的忠贞爱情令人羡慕,毕竟两个人一年也只能见一次面。谁会向往这种‘两地分居’的生活呢”沈燕开了个小玩笑说,中国人讲究招财进宝。电话和车牌都是“8”和“6”的。恐怕很少有人会选择“七夕”来和自己的恋人预约终身。元宵节比“七夕”浪漫多了。至少在旅行的时候,你其实可以看到对的人,爱上他。相比之下,元宵节作为中国的情人节更容易被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