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平凡的岗位 奋斗的故事(平凡的岗位奋斗的故事人民日报)

zydadmin2023-05-05  91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国际环境风高浪急,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胜利召开党的二十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迈出坚实步伐。

岁末将至,本版推出特别策划,走近5位普通人的生活,致敬平凡中蕴藏的蓬勃力量。他们的故事里,可以看到一个坚韧不拔、欣欣向荣的中国。

——编 者

黑龙江嫩江农民崔晶——

“这么好的田,更得管好种好”

黑龙江嫩江市,黑土地白雪皑皑。农田边,前进镇联合村党支部书记崔晶指着不远处说:“这条侵蚀沟足有13公里长,名叫利民大沟,村民祖祖辈辈受它影响。”过去,大沟泥沙淤积严重,一到雨季,少说也有两场涝灾,沟边土地全遭殃,经常减产绝产。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多渠道增加投入,2022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亿亩。

“年初听到消息,嫩江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县推进试点。没想到动作这么快,天寒地冻的时候,政府就开始组织施工改造。”作为联合村春光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崔晶召开动员会,鼓励大家参与改造。

社员于贵龙第一个反对:“这地还没种,就先损失5亩,这不是让我们倒贴钱吗?”

原来,治理侵蚀沟所需工时较长,7月才能完工,有5亩地因为施工需要,会错过5月的播种期。动员会上,崔晶说得口干舌燥,依然有人不买账,最后大伙儿不欢而散。

崔晶愁得睡不着觉,第二天一早,便冒雪来到于贵龙家。

“大龙,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国家给咱农民的福利政策。咱们眼下损失一点,到年底就能回本,往后更是年年受益。你就信我一次,可好?”看着老崔熬红的双眼、被雪打湿的衣裳,于贵龙终于点了头。

利民大沟彻底变了样。经过石笼护砌、整形清淤等治理,利民大沟如今“大雨不成涝、暴雨不成灾、连阴雨不成洪、雨过田间无积水”,排水体系建了起来。过去沟边没人爱种的田地,现在成了“香饽饽”。

舍弃5亩“望天田”一年的收成,收获3000亩“丰收田”。等到秋收,大豆亩产增加100斤,玉米亩产增加200斤,若算总账,合作社比去年增收70余万元。

“过去这里都是零星‘小地块’,看不出模样,现在不仅连成片,还成方成块的,大机械作业方便多了。”崔晶说。今年秋收,社里新添了联合收割机、秸秆粉碎还田机等装备。

现在本是农闲时节,崔晶却一天也闲不住。“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统一纳入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管理。作为村级田长,我得动态掌握管护、土地利用、耕地质量等级变化等情况。”崔晶自感肩上担子不轻,“这么好的田,更得管好种好,才能对得起这片黑土地啊!”

今年底,黑龙江省将累计建成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超1亿亩;放眼全国,高标准农田将累计建成10亿亩,保障粮食产能在1万亿斤以上。

上海一家餐馆店主徐志荣——

“有信心,事情就好办”

“老板,我又来啦!”进店的顾客小赵是常客。春天时,在这家位于上海虹口区的小餐馆,小赵买到了美味的点心。

那时候,上海的疫情严重,客流量直线下滑,“样样体面”的店主徐志荣给部分员工放了假。之后,城市按下暂停键,餐馆却没有静下来,附近居民的送餐需求大增。“订餐信息像潮水一样。”老徐回忆,此外餐馆还要给街道环卫工人供应盒饭。

千方百计弄到原材料、按时出餐、协调车辆送餐……那段时间,徐志荣每天忙得团团转。“多忙?那两个月,我的两个微信号的好友新增了近万人!”

每天做800多份盒饭,工作量大,员工又要在餐馆打地铺休息,眼看场地不够用了,徐志荣只好给隔壁已闭店的麻辣烫店主打电话,寻求场地支援。邻居爽快答应了,而徐志荣支付的房租,成为对方后来恢复经营的一笔重要资金来源。“困难的时候,大家互相帮衬就过了难关。”老徐说。

夏天,整个大上海开始全面复苏,餐馆门口的两棵绿树生机勃勃,但餐馆的就餐量却没有上来。算一算资金流水,刨去房租、水电燃气、员工工资、食材成本……在餐饮业摸爬滚打多年,已经开了3家门店的徐志荣感到一阵寒意。

烦恼的人不只是老徐。疫情形势刚见好转,堂食还有风险,上海不少公司的经营者也在为员工如何安全就餐发愁。这时候,牵线搭桥的人出现了,物业公司最熟悉两方的需求。于是,徐志荣的餐馆开始为多家公司供餐。上班族每天上午通过小程序下单,中午到餐馆出示就餐码,服务员递上餐食,全程不到2分钟。晚上,徐志荣再汇总就餐量,给对方报账。

“那时候,每天能有近百份固定就餐量,缓解了经营压力。”徐志荣说。

暖心政策接二连三。徐志荣位于长宁区和浦东新区的两家门店享受了共计22.5万元免租优惠。

过去几个月,每到水、电、燃气缴费的时间节点,徐志荣都会欣喜地发现,最终金额打了九折。老徐了解到,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提出:“对非居民用户给予3个月应缴水费(含污水处理费)、电费、天然气费(不包括燃气发电企业用气)10%的财政补贴。”

此外,徐志荣属于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应税销售收入适用3%征收率,今年4月1日起至年底,都免征增值税。“这些都给了我坚持下去的信心。有信心,事情就好办。”徐志荣说。

靠政策扶持和菜品推陈出新,老徐的小餐馆成了整条街最先恢复人气的店铺之一,生意重新步入正轨,他开始考虑开第四家店面。

感受到市场稳步回暖的,不只是小餐馆的老板。上海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自7月份实现转正,9月份同比增长0.3%。随着居民外出购物、就餐和旅游等活动逐步恢复,餐饮业营业额恢复增长,9月,上海餐饮业营业额同比增长7.2%。

想维持顾客的新鲜感,需要付出更多心血。每发明一道新品,备菜流程都要更新,才能确保食材新鲜。“这样做虽然辛苦,但不愁客流,薄利多销嘛!”徐志荣说,“我想努力为社区守住一份抚慰人心的烟火气。”

湖北襄阳铁路工程机械企业设计师王江——

“让中国高铁更智能、更安全”

入夜,位于湖北襄阳市的大机车间里灯火通明。一位40多岁的中年人仔细地观察着显示屏上的运行参数。几天后,这批铁路工程机械将跨江过海,运抵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

11月16日,雅万高铁首次试验运行成功。这条铁路连接印尼首都雅加达和第四大城市万隆,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落地。

“这也有我们的一份功劳。”金鹰重型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王江,带领研发团队为雅万高铁定制生产了钢轨打磨车、探伤车和重型轨道车等一系列工程设备。

“高速铁路对钢轨平顺度要求极高,必须有先进的打磨设备来养护。”王江说。

打磨头紧贴着钢轨高速旋转,溅出一排排耀眼火花……雅万高铁采购的钢轨打磨车仅用3个月时间就成功下线。速度为何这么快?王江解释:“这批产品主要部件和我们研发的96头钢轨打磨车通用,可沿用既有的成熟技术和配置。”

接到研发96头大型钢轨打磨列车任务,被任命为总体设计师的那一年,王江不到30岁。当时,这项技术在国内还是空白,全世界只有两个国家掌握。年轻气盛的王江憋着一股劲儿,和团队设计了两万多张图纸,成功破解26项技术难题,研发出打磨车。

对打磨车而言,行驶速度越均匀,打磨效果越好。可钢轨不是平直道,线路坡度、磨头阻力时刻在发生变化,怎样控制400多吨重的打磨车自动匀速运行?控制系统是关键。“它就像打磨车的‘大脑’,识别传感信号,控制器件动作。”王江介绍,控制系统价格昂贵,占整车利润的80%以上,但这项核心技术多年来依赖进口。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刻不容缓,必须拿下打磨控制系统!

王江带领团队从头摸索,15名工程师组成打磨实验室,通过打磨小车的作业工况进行反推,开展逆向设计。工程师们在实验室钢轨上模拟不同作业环境,先后采集了1000多万条数据。

今年,自主研发的打磨控制系统终于达到量产标准,将打磨车作业后钢轨表面的粗糙度控制在了6微米以内,相当于头发丝的1/10。7月,一台有10多年工龄的打磨车接受了“大脑移植”——更换上自主研发的控制系统。经过测试,新系统在打磨精度上优于进口产品4微米。王江长舒一口气:“这意味着我们让一根钢轨的使用寿命提升了5年。”

如今,金鹰重工已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铁路工程机械产品110余种,掌握核心技术30多项,取得专利200多项。企业所在的湖北省,今年前11月,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1.6%,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达33%。

王江记得,小时候,村里的老人说,“铁路修好了,你就能走出大山了”。如今,中国铁路已走向世界。王江说:“技术过硬才能走得更远。我们要继续瞄准‘高精尖’,让中国高铁更智能、更安全。”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护林员李大江——

“山中的美景等着游客来”

藤缠树、根抱石,脚下乱石嶙峋。走在前面的李大江,双手交替抓着藤条和树根,从一处岩石攀跃而过。上百米的落差,七八十度的坡,险处绝壁近乎垂直。回头望,已看不到来时的路。跟随踏勘小分队,记者不知不觉已身处鹦哥岭红坎片区的一处陡峭山崖。

这里,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热带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资源的宝库:4269平方公里,约占海南岛陆域面积的12.1%,涵盖了岛上95%以上的原始林和55%以上的天然林,保存了我国最完整、最多样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

2021年10月,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宣布设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名列其中。

当年,李大江调任国家公园管理局鹦哥岭分局局长。一年来,不知在雨林的悬崖峭壁上蹚了多少险路,勘探路上看到的问题,让这位老林业没少犯难。

头道难题,是片区的“堵点”。上世纪70年代,为了解决用电难,鹦哥岭里建起了1600千瓦的小水电,拦水发电造成河水断流,天然河谷的鱼类洄游通道被阻断,湿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

第二道难题,是鹦哥岭主林层的外来物种“飞机草”、刺树。“飞机草”砍了又长,刺树参天,本土树种争不到阳光和养分,天然林木难以更新。

生态保护问题突出,游客也不愿意来。鹦哥岭本应是生态教育窗口,但森林栈道坡度太陡,老人小孩难行,且沿途只闻水声不见水,奇花异木难见到,游客抱怨:“既没有水,也没有树,白来了。”

这话听得李大江脸发烫:“雨林雨林,怎么会没有水、没有树?”

哪里有问题,工作就从哪儿发力。

那边要发电,这边鱼要水,解决生态堵点,难在十多人的转岗,李大江多方沟通,问题终获解决:“小水电2023年要退出,退出的建设用地用来搞生态旅游,电站职工转岗讲解员。让绿水青山变作金山银山。”

小水电的“堵”能打通了,还要解决外来物种的“抢”。李大江带人清杂草挖刺树铺草皮,增加虫子栖息地,把原来诱杀昆虫的白炽灯都换成了环境友好型的暖色灯。“有虫就有鸟,雨林鸟类有了嬉戏场地,它们带来的树种落在草皮上生根发芽,天然林木就能更新。”如今,越来越多的榕树、木棉、黄花梨等本地树种落地扎根在鹦哥岭。

“打扫”好了鹦哥岭这片宝库,李大江寻思如何让游客有更好的观光体验。“栈道不能太陡,也不能太长,要看得到原始林沟谷河床、见得到天然林季节性草地,尽可能‘偶遇’更多种植物。”今年3月,鹦哥嘴生态展示区提升行动启动,同时增补栈道线路,精心设计坡度、台阶和落差。

为了完善线路,李大江和同事反复在山里蹚路。随勘探队走的这条线路,山崖土层薄,地湿滑,记者花了40多分钟,终于下到崖底。密林掩映下,环形山谷出现。循着水声望去,一条银瀑从百米高的绝壁倾泻而下。“这是两个月前栈道改线踏勘的意外之喜。”李大江计划着,等小水电退出后,把这里建成溪谷绿廊,“施工图已经出了,山中的美景等着游客来。”

陕西西安国际港站集卡司机丁磊——

“‘一带一路’建设改变了我的家乡”

晨曦微露,透过车窗望去,龙门吊笔直矗立,镶上了一层金边。丁磊搓着手,鼻尖呼的热气,一并融入这如画般的冬日剪影。

古城“刚睡醒”的样子,对这位85后集卡司机而言,再熟悉不过。在西安国际港站,丁磊转运的集装箱,正准备搭乘中欧班列“长安号”,启程“出远门”。

不远处,汽笛鸣响,一列“长安号”正缓缓驶出。50个集装箱里,满载冰箱、洗衣机等家电,将于十几天后抵达欧洲。

“钢铁驼队”奔赴“一带一路”沿线,丁磊每天忙活的,就是帮班列“整理行囊”。在国际港站,有600多名集卡司机短驳转运,在堆场来回穿梭。

丁磊的老家丁家村,距国际港站仅4公里。“长安号”乘着“一带一路”建设东风,将西北内陆推向开放前沿。

“一年比一年忙。作为司机,也最盼着忙。”3年前,丁磊成为集卡司机,与“长安号”结下不解之缘,2022年,是他工作以来“最忙、最充实、最舒心”的一年——

“今年,‘长安号’开行量首次突破4000列。”丁磊说,“这阵子,货运量尤其大,每天开行20多列。我们的工作节奏也成倍加快。”小小的驾驶室,满是忙碌的痕迹:保温壶里,早上灌的热水,中午还没打开;旁边的大饭盒,透着余温,却顾不上扒拉一口……

“越忙越高兴”的背后,是认可与感动。“刚工作那会儿,每天能跑一两趟;现在每天四五趟,最忙的一天,跑了6趟。”丁磊笑言,忙起来心情舒畅。“亲朋好友肯定,尤其是妻子支持,让我心里特踏实。”

“进站后,称重、落箱,都要赶趟儿,错过饭点是常事。”妻子心疼丁磊,每天早起打包午餐。“看,还有橘子和牛奶。”丁磊打开饭盒,甜蜜爬上眼角眉梢。

忙碌的集卡车,背后是奔跑的“长安号”。“一带一路”建设推动“长安号”快速发展——运行之初,“长安号”年开行量不足百列;丁磊入职的2019年,开行2133列;2022年,年度开行量首次突破4000列,常态化开行国际线路17条,基本实现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地区主要货源地全覆盖。

今年,辛勤的丁磊,运货更多了,腰包更鼓了。他把老家的房子整葺一新,“总算了了多年的心愿。”

汽笛声中,一列“长安号”经过万里奔腾,缓缓入站。集装箱里的各类货品,不久后将摆上国内货架,走入寻常百姓家。

“‘一带一路’建设改变了我的家乡,也带给更多人便利、实惠。”丁磊说。(记者 方圆、季觉苏、强郁文、周亚军、高炳)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2345lzwz.cn/read-114915.html
上一篇下一篇
00

New Pos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