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呈现论(社会学家戈夫曼)
社会交换论(社会学家G.霍曼斯)
社会实在论(菲斯汀格)
人际沟通具有心理、社会和决策等功能,和我们生活的层面息息相关。
A.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和他人沟通
在心理学中认为人是一种社会的动物,人与他人相处就像需要食物、水、住所等相等重要。如果人与其他人失去了相处的机会与接触方式,大都会产生一些症状,如产生幻觉,丧失运动机能,且变得心理失调。但山居隐士们采自愿式选择遗世独立,是一种例外。我们平常可与其他人闲聊锁事,即使是一些不重要的话,但我们却能因此满足了彼此互动的需求而感到愉快与满意。
B.为了加强肯定自我而和他人沟通
由于沟通,我们能够探索自我以及肯定自我。要如何得知自己有什么专长与特质,有时是借由沟通从别人口中告诉你的。与他人沟通后所得的互动结果,往往是自我肯定的来源,人都想被被肯定,受重视,从互动中结果就能找寻到部份的答案。
人际关系提供了社会功能,且借着社会功能我们可以发展与维持与他人间的关系。我们必须经由他人的沟通来了解他人。借着由沟通的历程,关系得以发展、改变、或者维系下去。因此在与某人做第一次的交谈后,可能会决定和此人保持距离或者接近他亦或远离之。
人类除了是一种社会的动物之外,也是一种决策者。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做决策,不论是接下来是否要去看电视,明天要穿哪一套衣服,或者是否该给对方一个微笑与否,都是在做决策。但有时可能是靠自己就能决定的,有时候却提和别人商量后一起做的决定。而沟通满足了决策过程中两个功能,一个是沟通促进资讯交换与沟通有影响他人两种功能。而正确和适时的资讯是做有效决策之钥。有时是经由自己的观察,一些是从阅读,有些是从传播媒体得来的资讯,但也有时是经由与他人沟通而获得的许多资讯。而今天我们也借着沟通来影响他人的决策,如和朋友去买衣服,他的询问意见与你的传达意见之间的互动就可能会影响到结果。
人与人的沟通过程包括输出者、接受者、信息、渠道等四个主要因素。
1.输出者
信息的输出者就是信息的来源,他必须充分了解接受者的情况,以选择合适的沟通渠道以利于接受者的理解。要顺利的完成信息的输出,必须对编码(Encoding)和解码(Decoding)两个概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编码是指将想法、认识及感觉转化成信息的过程。解码是指信息的接受者将信息转换为自己的想法或感觉。
在从事编码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提高编码的正确性:
·相关性
信息必须与接受者所知道的范围相关联,如此才可能使信息为接受者所了解。所有信息必须以一种对接受者有意义或有价值的方式传送出去。
·简明性
尽量将信息转变为最简明的形式,因为越是简明的方式,越可能为接受者所了解。
·组织性
将信息组织成有条理的若干重点,可以方便接受者了解及避免接受者承担过多的负担。
·重复性
主要是在口语的沟通中,重复强调重点有利于接受者的了解和记忆。
·集中性
将焦点集中在信息的几个重要层次上,以避免接受者迷失在一堆杂乱无章的信息之中。在口语沟通中,可凭借特别的语调、举止、手势或面部表情来表达这些重点。若以文字沟通方式,则可采用划线或强调语气突出内容的重要性。
2.接受者
接受者是指获得信息的人。接受者必须从事信息解码的工作,即将信息转化为他所能了解的想法和感受。这一过程要受到接受者的经验、知识、才能、个人素质以及对信息输出者的期望等因素的影响。
3.信息
信息是指在沟通过程中传给接受者(包括口语和非口语)的消息,同样的信息,输出者和接受者可能有着不同的理解,这可能是输出者和接受者的差异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输出者传送了过多的不必要信息。
4.沟通渠道
企业组织的沟通渠道是信息得以传送的载体,可分为正式或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向下沟通渠道、向上沟通渠道、水平沟通渠道。
言语是人际沟通的主要手段。利用言语交流信息时,只要参与交流的各方对情境的理解高度一致,所交流的意义就损失得最少。特别是言语沟通伴随着合适的副言语和其他非言语手段时更能完美地传达信息。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言语沟通的重点放在说者和听者是怎样合作以及对信息的理解是怎样依赖于沟通情境和社会背景的。
谈话的规则言语沟通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通常是不成文的共同的默契。谈话规则在不同社会、不同文化、不同团体和不同职业之间有所差别。但也有一些普遍性的规则。例如:一方讲话时对方应注意倾听;不要轻易打断对方的谈话;一个时间只能有一个人讲话,一个人想讲话,必须等别人把话讲完;要注意用词文雅,等等。
在实际的言语沟通中,根据内容和情境的需要,谈话的双方还必须有一些特殊的交谈规则。例如,一个计算机专家给一个外行人介绍计算机知识时,要少用专业术语,而多用通俗性的语言,多打些比喻。至于谁先讲,什么时间讲,讲多长时间,怎么讲等,都要参与沟通的各方进行协调。交谈中还有一种更重要的协调,即说者的意思和听者所理解的意思之间的协调。如果说者所使用的某个词有好几种意义,而在这里指某一个意义,那么听者只能在这个特定的意义上去理解,否则沟通就会遇到困难。
语义社会心理学家在研究人际沟通时尤其看重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的分析。语义依赖于文化背景和人的知识结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使用的词句的意义可能有所不同。即使在同一文化背景下,词句的意义也可能有差别。哲学家对“人”的理解和生理学家对“人”的理解往往有差异。
为了区分词义上的差别,心理学家把词义划分为基本意义和隐含意义两种。例如“戏子”和“演员”,这两个词都是指从事表演活动的人(基本意义),但两者的隐含意义不同,戏子含有贬义,而演员则含有褒义。词的隐含意义,主要是情绪性含义,在人际言语沟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使用不当会破坏沟通的正常进行。
语义的理解还依赖于言语中的前后关系和交谈情境。研究表明,要理解脱离前后文孤立的词是很困难的。人们容易听清一个成语却不太能听清一个孤立的词。语义和情境的关系更为密切,“戏子”这个词如果在朋友间打趣时用,可能含有褒义。
是言语沟通的补充形式,有时也单独使用。非言语符号系统主要包括副言语和视觉符号两大类。视觉符号主要包括面部表情、身体运动和姿式、目光接触、人际距离、衣着等,身体接触也是人们常用的一种非言语符号。
副言语人们说话的音调、响度、速度、停顿、升调、降调的位置等都有一定的意义,可以成为人们理解言语表达内容的线索。这些伴随言语的线索称为副言语。同一句话加上不同的副言语,就可能有不同的含义。例如“你想到日本去”这句话,如果用一种平缓的声音说,可能只是陈述一种事实;如果加重“日本”这个词,则表示说者认为去日本不明智;如果加重“你”这个词,就可能表达对那个人是否能独走他乡的怀疑了。
研究副言语存在的一个困难就是这些线索一般没有固定的意义。人们都清楚“日本”意味着什么,“想去”意味着什么,但是对于伴随他们的副言语的意义,人们的理解可能不一致。对某些人来说,停顿可能意味着强调,对另一些人来说,或许意味着不肯定。研究表明,嗓门高可能意味着兴奋,也可能意味着说谎。副言语的特定意义依赖于交谈情境以及个人的习惯和特性。
面部表情面部表情可以清楚地表明一个人的情绪,一般是非随意的、自发的,但也是可以控制的。在人际沟通中,有时人们有意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以加强沟通效果。
研究表明,人类的面部表情基本上是遗传决定的,与文化的关系不大。一个人的面部表情是真情的流露还是故意装出来的则很难分辨。
同一种表情可以有不同的含义。微笑可以是幸福和喜悦的表示,也可以是友好的表示,有时甚至可以表达歉意。某种表情的具体含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沟通情境和沟通者的习惯特征。
身体运动和姿式身体运动和姿式在人际沟通中也可用来传达信息或强调所说的话,被称为体态语言。摊开双手向房间里摆动,表示邀请。体育比赛中裁判用手势表示他的判决。体态语言的含义依赖于多种因素,主要有沟通情境、沟通者的习惯以及沟通者所处的文化等。
目光接触目光接触可能是非言语沟通的主要信息来源,至少可以表明交谈的双方对交谈感兴趣。目光接触可以表达爱、喜欢和关系的感情。研究发现,亲密伴侣之间比一般人之间有更多的对视行为。
有时人们避免目光接触。有些人在向别人报告坏消息或者说一些痛苦的事情时往往避开对方的眼睛。有时沟通者由于害羞、恐惧或说谎而避免目光接触。
M.阿盖尔和R.英汉1972年的研究表明,在各种注视情况中,相互对视约占31%,总的注视约占61%,注视的平均时间约为3秒,但相互注视的时间仅为1秒。延续时间过长的注视就变为凝视。长时间的目光接触能引起生理和情绪的紧张。凝视往往含有敌意。多数人会避开这种接触,以示退让,有些人则倾向于以眼还眼。凝视有时也可以表示困苦求助。
目光接触能表达似乎完全矛盾的含意──友爱和敌意、幸福和痛苦、恐吓和害怕。在实际沟通中具体表达哪种含意则要看当时的情景。但无论如何,频繁的和长时间的目光接触总是表明沟通者的卷入程度很高,情绪比较强烈。
人际距离在人际沟通过程中,双方之间的距离有一定的含义。一般说来,关系越密切,距离越近。人类学家E.霍尔(1966)把人际距离分为亲密的、个人的、社会的和公众的4种。他认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爱人之间、夫妻之间的距离是亲密距离,约18英寸,可以感觉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呼吸。个人距离指朋友之间的距离,大约是1.5~4英尺。社会距离是认识的人之间的距离,一般是4~12英尺,多数交往发生在这个距离内。公众距离指陌生人之间、上下级之间的距离,一般是12~15英尺。
人际距离与文化、地位、居住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人们发现,北美人的交际距离一般大于拉美人,乡村人一般大于城里人,社会地位高的人大于地位卑微的人。
衣着衣着服饰也可以作为非言语沟通的手段。一个姑娘在和情人约会时如果精心打扮,很可能表明她想取悦对方。
W.瑟尔伯(1978)认为衣着至少可以给别人传递10种信息:经济水平、教育水平、是否值得信任、社会地位、是否庸俗、经济背景、社会背景、教育背景、成功水平和道德品质。
身体接触拍肩膀、握手、拥抱等身体接触也有沟通信息的作用。亲密的人之间有较多的身体接触,而陌生人之间过分亲密的接触可能意味深长。握手的次序、时间、力量,可能标志着沟通者之间不同的关系水平。
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各有其作用,在人际沟通中往往是相互依存和补充的。有时言语沟通的作用大些,有时非言语沟通的作用大些。但近些年,社会心理学家越来越强调非言语线索的作用。例如,R.L.伯德威斯特(1970)说,言语在交谈中只表达不超过30~35%的信息。A.朱拉兵(1972)估计,情绪信息只有7%是通过言语表达的,55%由视觉符号传递,38%由副言语符号传达。有的研究者甚至认为情绪信息的表达完全是通过视觉通道完成的。
有研究表明,当言语和副言语不一致时,对方主要依赖于副言语信息;当副言语和面部表情不一致时,则主要依赖于面部表情。
有人主张,各种人际交往都是多种线索相互作用的结果。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都很重要,只是由于沟通情境等原因,有时是非言语沟通显得更重要些,有时则是言语沟通显得更重要些。
日本知名职场顾问、人力采用战略研究所董事长桑原晃弥认为,沟通的方式有很多种,称赞、斥责、道歉等等都是。但是桑原强调,沟通只要错过「时机」,就毫无意义,有时候还会造成反效果。所以传达心意,重要的是不可弄错时机,他并提出以下3个关键原则:
1.祝福要在「当场传达」
当别人达成某种成果时,最好当场坦率地加以称赞。如果你想「现在很忙,以后再说吧。下次见到他的时候,再告诉他吧!」把称赞延后,你会被视为是嫉妒他人的成功、没有自信的人。错过时机的恭喜,不只无法传达你的心意,甚至会被当作是讽刺或社交辞令。
2.道歉要在「事发当天」
比如说,你与上司出了问题,即使你认为「我没有错」,但是在下班回家的时候,只要一句道歉说:「今天给您添麻烦了」,第二天你们的关系,就会大为不同。如果你闹意气,把这件事情放着不管,你就错过和好的最佳时机了。
3.注意要比「期限还早」
比如说,客人有什么要求的时候,即使客人没说「请赶快」,也要快速回应,这是基本的原则。有些事情确实是要花时间去做的,但是迅速的回应,会提高客人对你的信赖。就算听到答录机讯息、或是收到传真的时候,只要一句「我知道了,详细情况明天再谈」就可以了,只要尽早给对方答复就可以了。
非语言技巧:是一种面部表情、音调和姿态的运用技巧。
语言技巧:使用文字以增加讯息的清晰性。
自我表达技巧:帮助你使别人更了解你。
倾听和反应技巧:帮助你解释他人的涵义并且分享所接受的涵义。
影响技巧:帮助你说服别人改变他们的态度或行为。
营造气氛的技巧:创造一种正向的气氛使用效的沟通较易达成。
我们把人际关系定义为产生意义的互动过程。人际关系是互动的,因为意义发生于两位参与者之间的原始讯息和对讯息的反应。沟通历程发生于不同的人之间讯息的传递和接收(Feedback),此历程透过会被噪音干扰的知觉管道来进行。
人际沟通提供心理上、社会上和决策性的功能。心理上人们为了满足社会性需求和维持自我感觉而沟通;人们也为了发展和维持关系而沟通;在决策中,人们为了分享资讯和影响他人而沟通。
有效的人际沟通视个人的沟通能力而定。因为沟通情况是复杂的、多元化的,最重要的是要具有弹性的沟通能力,因此需要有非常多的人际技巧可供使用。
技巧可以学习、发展和改进,你可以写下目标陈述以便有系统地增进你的技巧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