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焦点访谈》 20230617 根植沙海的绿色梦

zydadmin2023-06-19  130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考察,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指出,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而且荒漠化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等高度耦合。长期以来,我国将防治荒漠化作为重要战略任务,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环。

这几天,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乌兰图克镇红旗村的党建国正在地里忙活着查看玉米的生长情况。玉米长势不错,党建国觉得今年的收成也有了保障。

风沙大是过去红旗村村民们最忧心的事儿。

如今,村民们之所以能够踏踏实实种地,是因为不远处的巴彦淖尔市国营新华林场种下的这些郁郁葱葱的防风固沙林,这些树木成了农田的“防风防沙墙”。

在林场里,不仅有高大的杨树、柳树和榆树,还有低矮的紫穗槐和杨柴等灌木。看着眼前的这一片生机盎然,谁能想到,它们生长的这个地方曾经遍布沙丘、荒滩、盐碱地。

贾克明老人今年七十八岁了,六十多年前,十几岁的他从山东来到了这里,第一次见到漫天黄沙,年少的贾克明呆住了。

为了减少风沙带来的危害,1960年,国家专门成立新华林场,开始植树造林工作,贾克明成为了第一代职工。

在沙地和盐碱地上造林,难度非常大。贾克明他们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风沙天气带来的极端考验。

老人家说,不仅一日三餐难以保障,风沙打在脸上,太阳晒在身上,皮肤也很快就脱了一层皮。可最难过的还不是这些,而是他们夜以继日、千辛万苦种下的树苗成活率并不高。

时间久了,一些人也从最初的干劲十足变得心灰意冷。更多相信并决心让沙漠变成绿洲的人坚守了下来。

当时,荒漠化、沙化、水土流失,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尤其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地区,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维护生存空间,1978年,规模宏大的“三北”工程启动,开始大规模植树造林种草,持续修复自然生态。有了国家支持,职工们也更加有了动力,慢慢地大家摸索出一套符合当地实际的造林方法。

恶劣的环境之下,这里成活的每一棵树都凝结着众人的心血。

防沙治沙,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稍有放松就会出现反复。要让沙漠变绿洲、梦想成现实,这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贾玉林是贾克明老人的儿子,1982年,他也成为了林场一名职工,和父亲一起种树。

人工取水、人工运苗,抱着树苗在沙地里一走便是好几公里。艰苦的环境下,仅仅工作了几天,年轻的贾玉林就想放弃了。但是,父亲的一番话,让他坚持了下来。

贾玉林:“父亲说,这个树全部成活了以后沙就不会动了,过去漫天黄沙,坚持下来能把这片沙固住,也是一种很好的感觉。父辈这么多年坚持下来,我也就适应了。”

几十年过去了,父辈的梦想在下一代人的手中被接续下来。防沙治沙是精神的对垒,也是物质的角力。近年来,随着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等工程的实施,林场也得到了更大的支持。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副场长葛文斌:“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家造林经费增加了投入,造林的面积也增大了,2013年以后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共投入经费850万,和低质低效林改造工程投入经费600万,主要用于苗木,土地整改,机械化造林。”

要让治沙真正起到效果,科学的方法必不可少。新疆杨,是国营新华林场的“明星”,它喜光、耐寒、耐干旱,是这里的“生存能手”。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2345lzwz.cn/read-128996.html
上一篇下一篇
00

New Pos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