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标题党,我真的这样认为,想提高情商,只需要学会【共情】即可。这本《你是对的》是韩国的心理治疗师郑惠信的著作,详细讲解了“如何共情”这个话题。
自拍封面
不用怀疑这简单的“共情”两个字,为什么需要一整本书来说明。因为这个技术,是我认为在心理咨询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个技术。并且,是任何的心理咨询流派,都承认,且常常使用的一个技术。
作者郑惠信并没有把这个技术局限在心理咨询领域,而是把这种技术拓展成普通人生活中的一种技能。作者比喻到,你会偶尔需要外出就餐,会有大厨烹饪美食(找咨询师咨询)。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自己需要会一定的厨艺,因为家常饭是必不可少的(自我调控)。
自拍封面
共情这项技术,是与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如果在朋友悲伤时,你大笑,取笑朋友的软弱,那你们的友谊也就到此为止了。不止是友情如此,爱情和亲情也是如此。情这个词之所以温暖,在于“情”会给我们力量,让我们在某个崩溃的时刻,再度拥有勇气和希望。而共情,就是要在适当的时候,说适当的话,给予需要之人以其所需。
如果你希望自己可以拥有调控情绪的办法,希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给予朋友亲人以帮助,那这项“共情”技术,就请学起来吧。
介绍书中几个我特别认同的点
我的午餐 书摘
书摘:P007 ……所以无论如何,我总是先肯定他们的心情。我相信在出现那种想法前,一定会有不得不那么想的原因,所以我先说“你的心情是对的”。
中国人不善于表达情感,也会在别人表达情感时,感到尴尬和不知所措,多数人更是不知如何回应。往往第一反应是先劝说,“别这么想了,这么想也没有用”,然后给建议“以后日子还要过的,你应该这样。。。这样。。。”
这样的回应,起不到任何帮助人的效果,因为这一刻,安抚情绪,才是第一要务。人的大脑无法同时开启“情绪”和“理性”,所以当人情绪激动时,别人说什么都是无用的,甚至说的不好,会引起情绪的进一步崩溃。
自拍内页
作者提倡,第一步,一定要先认同对方的情绪,无论是悲伤,愤怒,还是怨恨,这些情绪的产生,都是正常的,都是对的,因为我们是有七情六欲的人。等当事人的情绪平稳下来以后,再考虑第二步。
要澄清的是,我和作者一样认为“情绪永远是对的,但由情绪引起的行为则不一定”。比如,一个人愤怒,这个情绪的产生是对的,但当事人如何处理“愤怒”这种情绪,接下来的行为是如何,就要再看了。
愤怒的人可以找朋友诉说,可以通过运动来释放,这是对的。但如果愤怒之人通过损坏公共设置来发泄自己的愤怒,通过伤害他人来消化自己的愤怒,那就是错的。
所以,不要害怕承认情绪的正确。能够将情绪的产生,和后续行为的发展,看成两件事的人,就等于学会了共情的第一步。
我的午餐 书摘
书摘:P063 情绪共情VS认知共情。唯有深入认知才能理解,唯有理解才能共情。…情绪上的反射,并非共情。只有一个个体认知与理解另一个个体的情况和创伤后,对该个体产生全面的情感连接与深刻的理解,这两者经过融合才能形成共情。
作者提出了共情的两种方式。作者认为情绪的共情并不是真正的共情,“情绪共情”是你悲伤,我也悲伤,这种共情在作者看来太过浅显,类似于同情。作者认为“认知共情”,即深刻的理解和建立起全面的情感连接,才是真正有帮助的共情。
作者认为“共情能力”不是天赋,不是感受力强者的专属,而是一种技能,是通过学习,练习就可以拥有的技能。我认同作者这种说法。
自拍内页
大多数人知道却做不到,是因为给自己贴了一层标签。生活中有人喜欢在说话前加一句“我说话直接,你别介意”,既然知道自己说的是不中听的话,是会伤害对方的话,为什么加上一句补充以后,就可以说了,而不是改一改自己说话太过直接的毛病呢?是因为自己给自己贴了一个“我是耿直的人”这样一个标签,即使是知道自己说的不受欢迎,也不觉得自己可以改进。
相信“共情能力”是一种技能,并且相信自己并不是无法改进的人,通过学习,练习,就一定可以拥有。(可以考虑,从看这本书开始)
我的午餐 书摘
书摘:P179 人们无法提出合适的问题,并不是因为没有能力提问,而是必须真正感到疑惑,问题才会自然而然的出现。
最后聊的这一点,既有我认同的地方,也有我觉得有争议的地方。我认同的是,好的提问,确实是可以推进关系,让情感连接的更深。我抱有疑虑的是,这种方式,在中国,是否适用。
自拍内页
在参看各种国外的心理咨询类书籍时,我都会时刻保持着一种文化差异的角度来观察。不同的民族文化,会让相同的事情,产生不同的效果。在一个情感含蓄的国家,问出“你最近心情如何?”这句话时,如何不显得冒昧,很重要。而进一步打探对方真实的心理想法,虽是好意的想要产生情感连接,但是否会唐突到对方,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如果是发生在心理咨询室内,这一切都很正常,但如果是应用到生活中,就需要个人来自己把握这个尺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