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zydadmin2023-06-22  71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依法保护耕地资源,严格落实保护责任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目前,我国耕地数量控制在国家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目标任务内,但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保护耕地就是要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严格省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有关部门也通过开展专项监督等方式压实相关主体责任。

目前,耕地保护治理工具不断完善,已构建起耕地保护“事前 事中 事后”全流程治理闭环。强化了事前治理,如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确保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从决策部署的源头“长牙齿”。同时,利用先进技术,加大耕地保护事中治理,如通过提高卫片执法的及时性和精确性,有效制止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此外,通过提升耕地保护事后治理的公开性,如对耕地保护督察发现的违法违规重大典型问题公开通报,以发挥警示作用,督促各级地方党委、政府依法依规管理保护耕地。从制度层面和治理层面不断硬化约束,依托先进的耕地监测技术,我国牢牢守住了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

耕地保护红线既是数量上的,也是质量上的。近年来,我国对耕地质量保护的财政投入不断增加,通过实施项目、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耕地保护补偿激励资金等支持政策,激励农户产生耕地质量生态保护行为。但由于难以精确监测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耕地保护补偿政策的效果较为有限。因此,亟需以技术优化升级为耕地保护精准补偿奠定基础。农业农村部最新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设立2.8万个各级耕地质量监测点,基本覆盖主要耕地土壤类型和种植制度,这表明耕地质量监测基本网络初步建立。可以预见,耕地质量监测网络未来将逐步发展完善。因此,可以基于耕地质量监测网络提供的信息,衡量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效果,进而以保护效果为依据支付耕地保护补偿资金,以发挥财政资金在耕地保护上的最大效益。

耕地“三位一体”保护中数量、质量、生态保护具有协同效应,耕地生态保护可以同步提升耕地质量和产能,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过于看重耕地短期经济价值的理念和行为,可能导致耕地生态恶化,甚至破坏耕地的生产功能。如何兼顾效率与可持续性成为耕地生态保护亟待突破的难题。实践中,一些地方在政府、市场、社会、村集体等多方主体合力下,通过发展生态产业、提升产业层级等途径,实现了耕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使农户能从耕地生态保护中受益,激发了农户保护耕地生态的内生动力。随着人们对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需求日益上升,市场将成为耕地生态保护的重要驱动力。因此,应抓住消费升级的机遇,助推农业产业绿色转型,同步提升耕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解决耕地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难以协同的问题,从而切实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2345lzwz.cn/read-129778.html
上一篇下一篇
00

New Pos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