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子赏析角度

zydadmin2023-07-29  79

1.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一般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五种,古诗鉴赏通常涉及较多的是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

2.修辞方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双关、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顶针(多出现在曲或词中)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大致相同。

3.其他常用表现手法:烘托(衬托)、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或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衬乐情)、白描(语言简洁,不加渲染烘托)、用典(化用前人诗文句子,引用神话故事,化用历史故事)等。

以上分类有的有交叉现象,如第一类中“直接抒情”是第三类中“直抒胸臆”的另一种说法;第三类中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则都属于第一类的“间接抒情”。鉴赏时如果题目中没有规定明确的鉴赏类型或角度,我们只需根据其中一种类型或站在其中的一个角度表述即可。

二、以课文为依托,引入“源头活水”

古诗的数量可谓恒河沙数,我们不可能有很多时间来对其“大面积”鉴赏,因此,精心选择重要而又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重点赏析,应是我们高三古诗鉴赏备考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在选择此类诗歌的时候,不应忽视教材中那些经典性的课文诗歌,它们应该成为我们的首选对象。

其实,古诗中一些重要的表达技巧类型在教材中几乎都能看到,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最为常见,其他类型也并不鲜见,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对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王维《山居秋暝》中的“以动衬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姜夔《扬州慢》中的“比拟”(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李煜《虞美人》中的“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烘托”(上片写大江,写江山如画,写豪杰,写乱石穿空,旨在为下片写周瑜功业),刘禹锡《石头城》的“借古讽今”等,不一而足。鉴赏时我们可把它们作为“样板”诗歌加以细心体会,精心揣摩。

从哪些角度鉴赏诗歌的形式 诗歌的鉴赏无非是两个大方面:内容与形式。

近几年高考诗歌的鉴赏在设题上,往往要求从一个角度来鉴赏诗歌。那么可以从哪些角度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即诗歌的形式)呢? 角度一:从语言角度—— 古典诗歌语言的形象性(塑造形象)、含蓄性(言此意彼)、凝练性(言少意丰)、跳跃性(节奏感及想象联想)以及语言的整体风格,常常成为高考的命题置疑点。

任选角度可以从炼字的角度来把握关键字词表情达意的作用,体会诗人所炼之“意”。鉴赏诗歌时特别要关注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和作修饰语的数词、叠词、表颜色的词和包孕性强的虚词。

示例: 过香积寺 王维(2003年高考全国卷试题第17题)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问: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及答题思路:诗眼分别是“咽”和“冷”(第一个层面:明确答出第一问)。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月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第二个层面:具体分析文本,回答“为什么”),“咽”、“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衬写出了作者本身禅寂的心境(第三个层面,诗眼在表现景物特点,表达诗人情感方面的作用)。 角度二:从捕捉意象角度—— 什么是意象?清人吴乔说:“诗意大抵出侧面。”

(《围炉诗话》)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

有两类诗:一类以意象单纯、内涵丰富取胜;另一类意象繁富,结构复杂,乍看炫眼,而细加咀嚼,又不难把握其内在、清晰的情感脉络。 示例一: 鹧鸪天 晏几道(2004年广西、海南等省高考题)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怎奈归期未可期。

问: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步骤一:解释“杜鹃”这一传统意象的寓意以及它与主题的关系。步骤二:解释句意,在把握全诗主旨的前提下来理解句意。

步骤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注意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的愁绪”是不行的,应具体答出 “怎么样”的感情或感慨。

三个问题按顺序答题。 答案:“杜鹃”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它那“不如归去”的啼叫表达了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诗人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来表达游子思乡这一主题。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示例二: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解答分析:诗人表达丰富复杂的感情,写作上或触景伤情(烟雨、残月、江水、片云),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这一类题型的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意象的寓意并把握意象与作者主旨、情感的关系为突破口,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答题时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一定要答具体“哪些”、“怎样的”、“什么样的”。 答案:后两句描绘的意象有:春潮、雨、野渡、舟自横;这些意角的组合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角度三:从表达方式的角度—— 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衬托、渲染、动静、点面结合);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

示例: 江城子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问:两首词都是悼念亡妻。请比较分析苏词和贺词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

1、修辞的作用 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其作用表现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帮助人们理解.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如例句中,通过“敲打”、“默默”两个词语看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腊梅生长环境的恶劣(北风的猛烈)和能忍受寂寞、默默奉献的精神.2、分析语言特点 句子在语言方面常见的有以下特点:有的准确生动(或平实),有的形象、生动、具体,也有的准确严密,还有的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等.一个句子本身具有怎样的语言特点,要根据文体和语境的不同而定,要抓住句子的整体特点和句中的重点词语加强分析,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如例句中运用拟人的修辞,使语言形象生动具体,体现了腊梅生存环境的恶劣和对人生目标执着追求下所表现的坚韧、顽强,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3、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 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分析:腊梅象征人生,北风让人联想到恶劣的环境.默默地吐着芬芳不会因外界的变化而变化,是全篇画龙点睛之笔.思考此问题应在人生启迪上多想一想.答案:作者高度赞美了腊梅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也不论人们是否留恋,都一如既往,展示自己的“风韵和清香”,实现着自身的价值,作者写腊梅的同时,也在写我们的人生.4、结构方面的作用 一段话往往包含几层意思,各层意思之间如果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某些词语或句子就起到此方面的作用.常见的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等.例句在结构上有呼应上文的作用,腊梅不畏恶劣环境和默默奉献的精神,正是与上文中“那么你必须坚韧,必须顽强,必须敢于用赤裸裸的躯体去抗衡暴风雪”,“你必须具备牺牲精神,必须毫无怨言地奉献出你的心血和生命的结晶.”,“你必须忍受寂寞,必须习惯于长久地被人们淡忘冷落.”,“我们开花,决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献媚,只是为了向世界展现我们的风骨和气节,展现我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相照应.5、分析句式特点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等.。

一、掌握常见类型,避免“无米之炊” 无论是平时考试还是高考,古诗表达技巧鉴赏题都是考生失分非常严重的一类考题。

除客观因素外,主观上考生相关知识的匮乏,是导致丢分的重要原因。因此,做好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储备工作,应是解答表达技巧鉴赏题的前提和关键。

古诗表达技巧的类型尽管种类繁多,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某些角度给它作个大致的分类。如: 1.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一般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五种,古诗鉴赏通常涉及较多的是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 2.修辞方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双关、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顶针(多出现在曲或词中)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大致相同。

3.其他常用表现手法:烘托(衬托)、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或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衬乐情)、白描(语言简洁,不加渲染烘托)、用典(化用前人诗文句子,引用神话故事,化用历史故事)等。 以上分类有的有交叉现象,如第一类中“直接抒情”是第三类中“直抒胸臆”的另一种说法;第三类中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则都属于第一类的“间接抒情”。

鉴赏时如果题目中没有规定明确的鉴赏类型或角度,我们只需根据其中一种类型或站在其中的一个角度表述即可。 根据近几年高考命题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借景抒情、对比、烘托、反衬、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借古讽今以及比喻、比拟、对偶等表达技巧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二、以课文为依托,引入“源头活水” 古诗的数量可谓恒河沙数,我们不可能有很多时间来对其“大面积”鉴赏,因此,精心选择重要而又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重点赏析,应是我们高三古诗鉴赏备考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在选择此类诗歌的时候,不应忽视教材中那些经典性的课文诗歌,它们应该成为我们的首选对象。

其实,古诗中一些重要的表达技巧类型在教材中几乎都能看到,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最为常见,其他类型也并不鲜见,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对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王维《山居秋暝》中的“以动衬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姜夔《扬州慢》中的“比拟”(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李煜《虞美人》中的“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烘托”(上片写大江,写江山如画,写豪杰,写乱石穿空,旨在为下片写周瑜功业),刘禹锡《石头城》的“借古讽今”等,不一而足。鉴赏时我们可把它们作为“样板”诗歌加以细心体会,精心揣摩。

当然,我们还可在此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工作——把教材中那些表达技巧相同的诗歌“钩连”在一起鉴赏,如《石头城》和同样采用了“借古讽今”手法的《桂枝香·金陵怀古》等篇目,《山居秋暝》和一样采用了“动静结合”手法的《李凭箜篌引》等篇目;也可从课文诗歌联系到课外诗歌,如杜甫的《旅夜书怀》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手法,而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等一些课外篇目也同样采用了这种手法,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合并同类项”——这种“钩连”课内联系课外、通过对同类表达技巧在不同诗歌中运用情况的分析和了解的赏析方法,可以使我们的复习工作取得“小投入”而“大产值”的效果。 三、探究高考设题,寻求答题启示 古诗鉴赏表达技巧类的设题角度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角度”设题,一类是“大角度”设题。

1.“小角度”设题。此类设问的“切入点”较小,考查的针对性强,题干要求上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

如: ①2008年四川卷: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②2008年江西卷: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③2007年全国卷Ⅰ: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④2006年湖北卷:《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此类题目的考查目标非常明确,题干明确告诉考生须从“修辞方法”、“虚实”、“景”和“情”、“融情于景”等角度鉴赏,答题时我们只要根据题干所要求的相关表达技巧知识,并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出分析说明即可。 2.“大角度”设题。

此类设题往往“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角度要求,出现在题干中的关键词通常是“表现手法”、“表达效果”、“艺术手法”或“手法”等较为宽泛的概念。如: ①2008年上海卷: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雪”隐喻了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

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②2007年浙江卷: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niceluning 从词语的角度赏析句子?一、谈话导入从词语的角度赏析句子是初中学习的重点,作为我们初一学生学习时觉得无从下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词语的角度赏析句子的方法。

二、赏析句子从哪些词语入手呢?首先要理解从哪些词语入手,这些词语分别是动词,形容词,副词,拟声词,叠词等,准确的运用这些词语,会让平淡的句子增色添彩,韵味无穷。你了解这些词语吗?让我们来明确一下:从词语的角度赏析句子?动词能准确地抓住事物的动态.形容词则能生动传神地刻画所要描写的对象的状态.副词则强调了所要描写的事物特点.拟声词是摹仿自然声音构成的词。

准确地使用拟声词,将会使我们说话、习文的生动性、形象性大大增强.叠词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那么怎样抓住这些词语赏析句子呢??三、例题讲解1、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首先让我们找出赏析点,圈画出“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走”“拉”“罩”九个动词,其次,思考动词的作用,“准确生动而又极有层次地”,然后写出这句话的内容,最后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写出表现了谁的什么情感。

综合起来就是“这个句子中“扫开”等九个动词的运用,准确生动而又极有层次地写了雪地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 排行七, 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五世祖隆迁居绛州 (今山西新绛)。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谤辞官,家居十五年。晚年出任文安 县(今禹河北)尉,卒于官舍。为人慷慨有大略,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 龄、崔国辅等唱和,名动一时。靳能为作墓志,称其“歌从军,吟出塞,皎兮 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中”。《全唐诗》 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

注释

①凉州词:《乐府诗集》卷七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引《乐苑》云: “《凉州》,宫曲名,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远进。”邝陇右道凉州,治姑臧 (今甘肃武威)。此诗用《凉州》曲调,并非歌咏凉州。 ②北朝乐府《鼓角 横吹曲》有《折杨柳》,歌词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下马吹长笛, 愁杀行客见。” ③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凉州词》赏析

这两句偏重抒情。然而这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文的 景。“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 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这“孤城” 显然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住在这里的征人,大约正是沿着万里黄河直上 白云间,来此戍守边疆的。久住“孤城”,能无思家怀乡之情?这就引出了三 四句。羌笛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愁杀行客见”的《折杨柳曲》,其思家怀 乡之情已明白可见。妙在不说思家怀乡,而说“怨杨柳”。“怨”甚么呢?从 结句看,是怨杨柳尚未发青。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 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有助于加深对这个“怨”字的理解。诗意很婉曲: 闻《折杨柳曲》,自然想到当年离家时亲人们折柳送别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 由亲人折柳的回忆转向眼前的现实,便想到故乡的杨柳早已青丝拂地,而“孤 城”里还看不风一点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诗意如此委婉深厚, 而诗人意犹未足,又用“不须”宕开,为结句蓄势,然后以解释“不须”的原 因作结。 意思是: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黄生《唐诗摘抄》云:“王龙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 金闺万里愁’,李君虞‘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与此并同一意, 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须’二字略略见意故耳。”写景雄奇壮 阔,抒情含蓄深永,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含蓄深永的诗是可以从多方面理解的。杨慎《升庵诗话》卷二:“此诗言 恩泽不及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李锳《诗法易简录》进 一步指出: “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为得体。”

从唐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旗亭画壁”故事看,这道诗脱稿不久, 已传遍四方,推为绝唱。

?si=1

古诗学习,重在感悟与品味。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几乎各省市的中考试题中都涉及诗词赏析类的内容。

我们赏析时可从不同角度为切入点,就诗句的思想情感、表现内容、修辞手法、字词锤炼等方面的一点或几点加以品味,以获得较高的得分点。下面浅举几例以供大家参考: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此二句脱胎于曹植“丈夫志四海,万里若比邻”句,却又与之有所不同。本句主要强调友人之间重在知心,即使远隔天涯,也会犹如近邻一般。

诗句气势浑雄,豁达豪放,感情积极向上,令人振奋。它一扫送别诗篇黯然销魂之境,成为千古传诵的送别名句。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唐王湾 《次北固山下》 此二句是至今流传,脍炙人口的佳句。

它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景象:天将明未明之际,江面上一轮红日正冉冉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江南的物候已带来春的气息。而今,这两句又被赋予新的内涵——海日生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江春跨入旧年,将赶走严冬: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这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规律。

诗句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情绪,在感染读者的同时又带来极高的艺术享受。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使之塞上》 这两句展现了诗人超凡的艺术思维。塞外荒漠,无边无际,以致烽火台升起的一股浓烟就格外的引人注目;九曲黄河,横亘大漠,红通通的落日挂在长河之上显得又大又圆。

这里一“直”一“圆”,颇有意味:“直”字表现出孤烟的强劲、挺拔、坚毅之美;落日本易引人伤感,一个“圆”字,却又带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诗人以粗犷雄健的线条勾勒出塞外独特壮美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深远。

难怪清人王国维曾称赞其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唐杜甫《春望》 此二句主要是写离乱之感。春天的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是想到国破的时事,想到离别的悲哀,花也仿佛为之“溅泪”,鸟也似乎为之“惊心”,自己更是伤怀落泪了。

这里作者运用移觉的手法,触景生情,然后又移情于花鸟,使得诗中表达的情感与眼前之景交融起来,真正达到令人悲痛欲绝的境界。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雪景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赞颂的对象,历史上也流传下来许多写雪的名句,而此二句则堪称是写雪名句当中的名句。诗人用盛开的梨花来比喻满树的雪花,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北国冰雪风光图画。

一个“忽”字,准确地传达出诗人的惊喜之情:荒凉的北国,经过一夜的银装素裹,让早起赏雪的诗人仿佛置身于梨花盛开的江南一样愉悦、惊喜!这两句诗想象神奇,情感起伏跌宕,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与想象。 6、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这是描绘早春的一个写景名句。一场细雨洒过长安,街道上就像被酥油滋润过一般;远看草色青青,走到近处却看不出什么颜色了。

第一句妙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春雨朦胧、街道润泽的情态;第二句仿佛让人看到细雨飘过的田野上,草芽初现浅淡的青青之色,带了了早春的气息。诗人观察入微,感受细腻,角度新奇,令人叹为观止。

初中古诗名句赏析集 七年级上册 1、《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哪一天在西窗之下同你一道深夜秉烛长谈,诉说我在巴山这天晚上看雨时想念你的心情。 以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增添重聚时的乐,虚实相生,情景相融,余味无穷。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只要四海之内有你的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仍像是近邻。

勉励友人,勇敢地踏上征途,表现出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一洗以往送别诗的酸楚情调,豁达乐观,意境开阔。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干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船侧畔有干帆竞发,病树前头有万木逢春。

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表达了作者以达观的态度来面对世变,劝诫友人不必为自己的境遇而忧伤,表现了诗人振作的精神。蕴含了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的客观规律。

( )引用典故,描写了阔别归来人事全非,表现了诗人无限怅惘的心情。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突发奇想,将明月拟人化,借月传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诗人想到:我还是把自己的一片愁心托付给这皎洁生辉的明月,让它随风飘到远在夜郎以西的友人身边去吧!寄托诗人思念友人的殷殷深情。

5、《登飞来峰》:“不畏浮云望眼,只身在最高层。”蕴含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6、《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的雄姿,引发诗人登临高峰的愿望,他要临绝顶,将天下群山尽快收入眼底。

泰山的隽秀磅礴之气与诗人凌云壮志之豪情自然地溶为一体,情景交融,浑然天成。表现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运用拟人写泰山神奇秀丽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2345lzwz.cn/read-138080.html
上一篇下一篇
00

New Pos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