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修身养性八字经典对联鉴赏,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国学传播者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
取人为善,与人为善;
乐以终身,忧以终身。
选自清·曾国藩《求阙斋日记·问学》。
上联语本《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意思是说,人有善,则取以益我,即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有善,则与以益人,即诲其为善,助其为善,善与人同。一取一与,相互促进,则善端无穷,善源不竭。为什么历代先圣贤哲如此看重“善”?因为善乃美德之源,善是做人的道德准则,也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
人生在世,总是忧乐相伴,但以何为乐,以何为忧,如何对待乐与忧,人们的看法却各有不同。下联反映了儒家以天下之忧乐为忧乐的忧乐观。《孟子·梁惠王下》云:“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即以天下人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孟子·离娄下》又云:“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即人格高尚的人有一辈子的忧虑,却没有突发的痛苦。下联即由此化用而来。这种以天下之忧乐为忧乐的传统美德,在范仲淹的名句中得到了集中表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此联是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左宗棠十五岁时所作,左宗棠少负奇才,其业师、湖南城南书院山长贺熙宁曾赠联曰:“开口能谈天下事;读书先得古人心。”三十年后又为左氏家塾重书了一次,期望“儿辈诵之,”“志趣固不妨高也”。上联讲立志。作者认为,自己虽然家无半亩土地,收入难以温饱,心里却关心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下联讲读书。“读破万卷”乃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句意,极言阅读之广。“神交”,这里是指彼此没有见面,但精神相通,互相倾慕。
(三)
作德日休,为善最乐;
知足不辱,能忍自安。
选自清·窦镇《师竹庐联话》。
上联出自《尚书·周官》:“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意思是修德行善不费心机,反而越来越好。作伪饰巧,费尽心机,反而越来越糟。上联的意思是修德行善不费心机,会越来越好,因而做好事最快乐。“为善最乐”乐在何处?清人说得好:“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申居郧《西岩赘语》)。
下联出自《老子》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知道满足不会遭到侮辱,知道休止,不会遇到危险,这样的人就可以长久了。能忍自安这是修身养性、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方法。步翼鹏的《忍耐诗》云:“忍则身无辱,耐则身无害,不忍或不耐,小事反成大。”这是很有道理的。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官国强书法作品展示
作者:长沙铁道兵学院 官国强
作者 官国强
作者简介:
官国强,复姓上官,四川宜宾人,教授级高级政工师。198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沙铁道兵学院(现并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毕业。毕业后历任见习排长、干事、指导员、宣传部部长、党办主任、组织部部长、纪委副书记、党委书记,某集团党委宣传部部长兼新闻发言人、行业报记者。已退二线。
全国音乐文学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业余爱好文学创作、书法、摄影等。
《赶羊喊山》、《捕光捉影》、《拈花惹草》、《追云逐月》,其策划制作的短视频,两获全国总工会、中宣部、新华社、全国妇联、国资委等联合举办的微电影大赛金奖,一次银奖,一次国际微电影电影大赛优秀作品奖。
散文、诗歌、新闻作品屡获《中国铁道建筑报》《大路文学》(原铁道兵《志在四方》杂志)多种项奖,其中《北京大兴机场线跑出中国地铁新速度》获全国产业经济新闻奖,摄影、书法多次在获集团或行业性奖项。著有诗集《一路放歌》《我的北国江南》,诗文集《感动》《行走山水间》等四部。其中《一路放歌》获“政府文艺著作奖”,《行走山水间》被盗版。
画堂春?外湖莲子长参差(节选)
[宋]?张先
外湖莲子长参差,
霁山青处鸥飞。
水天溶漾画桡唱,
人影鉴中移。
玉犬欢腾民安国泰
金鸡喜跃雨顺风调
舟闻
[明]?谭元春
杨柳不遮明月愁,
尽将江色与轻舟。
远钟渡水如将湿,
来到耳边天已秋。
中国农民丰收节
汉魏六朝散文·刘义庆·魏武过曹娥碑下》
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魏武谓修曰: “解不?”答曰: “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水调歌头?游泳
作者: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政唯求于民便
事皆可与人言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临颜真卿祭侄文稿片段:
惟尔挺?。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
每慰。?期戬?。何图逆贼。
临摹伟人毛泽东题词书法:
庆祝抗日胜利,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雨晴》
[宋]?陈与义
天缺西南江面清,
纤云不动小滩横。
墙头语鹊衣犹湿,
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
急搜奇句报新晴。
今宵绝胜无人共,
卧看星河尽意明。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苏轼诗词二首
(一)《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徐熙杏花》
江左风流王谢家,尽携书画到天涯。
却因梅雨丹青暗,洗出徐熙落墨花。
兰亭集序(节选)
[魏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日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楔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四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田,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但。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沁园春?雪
作者:毛泽东
北国 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旦余莽莽 ;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 试比高。
须睛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四;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回。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最佳之作,美在其中,不假修饰。
塗泽为工。即老子谓道法自然。
赵之谦联:
不拘乎山水之形云阵皆山月光皆水
有得于酒诗之意花酣也酒鸟叫也诗
春华秋实
绝句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节选)
[唐]?李白
九天开出一成都,
万户千门入画图。
草树云山如锦绣,
秦川得及此间无。
题剝溪莹上人梅花小轴
[宋]?陆游
孤舟清晓下溪滩,
为访梅花不怕寒。
忽有一枝横竹外,
醉中推起短篷看。
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原标题:【羲轩故里 河岳根源】一副八字联为甘肃挽回颜面
刊载吴可读画像的文集
市场经济时代,各省之间,较量最多的是GDP.而回到一百年前,谈钱伤感情,古人之间的较劲,有时就是一首诗、一副联,高调但不庸俗。
话说晚清时候,经历阵痛的北京城,兴起新一轮的建设风波。各省衙门像是迎来了晚清政府的“项目建设年”,重大工程纷纷落幕,这其中最耀眼的,就是各省建于北京的会馆,即当时的“驻京办事处”.
每个省份的会馆落成,都会请本省在京的名流题写匾联。这门联不仅要自己看,在北京城也要拿得出手,所以那个时候,会馆门联,竟成了各省“门面”.
不少会馆因此不惜血本,请来当朝权贵题写,就为了在这文雅之事上压人一头。
甘肃则出人意料(PS:估计当时也没钱请权贵),请来一位都察院的六品小官来写联。这人叫吴可读(1812-1879),皋兰籍进士。虽然六品官,在当时扔个砖头都能砸死个“红顶子”的北京城来说不算什么,但历史能选中吴可读,自有他的不凡,这是后话。
先看他写的门联。和其他省份为了显示高贵,越写越长的风格截然相反,吴可读写给甘肃会馆的门联只有八个字:“羲轩故里;河岳根源”,当时挂了出来,据说有人顿时就傻了眼,还据说诸如李鸿章、载湉之类的权贵,也连连称赞“甘肃还是有人才”.
这八字短联有何妙处?先看上联,羲轩,是指伏羲和轩辕黄帝,传说这两位上古三皇级别的人物都出生在甘肃,故而甘肃称得上“羲轩故里”,吴可读起笔就从上古溯源,旨在告诉天下,别到我跟前嘚瑟什么屈原宋玉、唐宗宋祖,你们家先人都是从甘肃走来。再看下联,河岳,是指黄河和山岳,晚清时候,甘肃疆域囊括了宁夏和青海几乎全境,比现在大得多,地理位置居于黄河源头,也是中国版图山岳分野的起点,传说中大禹“导流分野”便是在这里,所以说甘肃也是“河岳根源”,这样看来,什么洞庭春波、蓬莱夏雨、西湖秋月、南海冬花也就out了,毕竟你们的根子也是在我们这里。
吴可读官虽小,但胸襟大,有气魄,就这“羲轩故里,河岳根源”八个字,让京城贵戚们不敢小觑陇坻。也有资料记载,这联是清中期甘谷籍翰林巩建丰之笔。这里,是谁之作已然无妨。
总之,在那个拼爹也拼文采的年代,这一副对子,当年也是给甘肃人争了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