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寡妇出上联“墙上画马不能骑”,大将军巧对下联,她满脸通红

zydadmin2023-08-10  62

原标题:寡妇出上联:“墙上画马不能骑”,大将军巧对下联,她满脸通红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声律启蒙》

对联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文化,对联文化是中华文化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早在2005年,对联习俗便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

对联可谓是雅俗共赏,所以在古代对联文化盛行,特别是明、清时期,对联成了文人墨客最喜欢的一种娱乐形式,也是文人间切磋学问的一种方式。

古代趣联"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

在明朝万历年间有一村妇,丈夫常年束守边关,但在一次战役中不幸阵亡。因此这名女子便成了寡妇,她平素里就靠做一些针线活抚养孩子,生活过得非常艰辛,可谓是勉强度日。

俗话说得好"小孩盼过年,大人想赚钱",对于一个生活贫苦的家庭来说,其实最怕的就是过年。

过年了要清债,过年了要置办年货,要给孩子添置新衣,这都是钱啊。但这寡妇家里一贫如洗,根本没钱做这些。所以到年底了寡妇心里非常难受,她感慨地吟出了一个上联:"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

这个上联的意思是说过年难,每年都很难,生活总要继续,每年也都这么熬过来了。这副上联秒就秒在用了五个"年"字,这种重字联是非常难对的。

这位寡妇的隔壁,住着一位秀才,这位秀才一直刻苦读书,希望有一天能考取功名出人头地。但他几次科考都是个名落孙山结局,因此也穷得叮当响,生活过得并不比这位寡妇好多少。

而寡妇念这上联之时,恰巧秀才从门前经过,秀才听到寡妇的对联也是唏嘘不已。便有感而发对道:"事无成,事事无成,事事成"。

这下联对的既工整,又符合他们的遭遇,可谓是非常之巧妙。也不知为何,对完此联他们彼此竟产生了情愫,虽算不上"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但他们一个是独自带着孩子,家中非常需要一个男人的寡妇,一个是穷到没米下锅娶不上媳妇的秀才,可谓是天生一对。

于是这个秀才就大胆地敲门而入,向寡妇表明了心迹,谁知寡妇也正有此意,于是他们便结为夫妇了。

"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这样的上联,你能对出下联吗?可以评论区一展身手,听说网友之中对穿肠很多。

清代趣联"墙上画马不能骑"

话说在乾隆年间,有一位戍边的大将军凯旋还朝,百姓是夹道欢迎。而士兵队列齐整,旌旗招展,特别是那大将军,铁甲银枪胯坐高头大马好不威风。

谁知这时候有一位妇人见到将军的威仪,有些不屑一顾,这位妇人是个有名的牙尖嘴利的寡妇。她见别人如此威风,而自己的丈夫却早已离开人世,她便对同伴说"墙上画马不能骑"。刚好大将军路过她身旁听到了这话,心中可说是郁闷无比,义愤填膺。这位妇人说墙上的画马不能骑,不就是在鄙视他和他的军队,只是表面威风而实际上不行吗?

但大将军碍于身份,且对方又是一妇人也不好发作,只想着怎么怼回去。对善武而疏文的他哪里会这些。于是便问他的随军书记官,要如何作对才好。

书记官思考了一会,也难以马上对出好的,正犯愁之际,一名亲兵低声说"纸上谈兵脱实际"。他话一出,这个寡妇便感到有些惭愧,确实是自己的心态不好,所以满脸通红,非常不好意思。

"墙上画马不能骑"这样的上联,你能对出下联吗?可以评论区一展身手,听说网友之中对穿肠很多。

对联的起源

很多人喜欢对联,也喜欢在网络上对一对别人的出句,但很多人却不知对联是怎么诞生的,对联从何而来 ,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对联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然,那时候没有对联这一词汇,那时候被称之为桃符。到了三国时期,孔融的无意之举,诞生了有料可查的第一幅对联。他将自己诗中两个对偶的句子:"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用纸写下来,贴在家中的柱子上,这是第一幅真正意义上的对联。

唐代格律诗成型了,而在合律的格律诗中,通常就会有两副对联。一般来说,格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是对仗的句子,而这两个对仗的句子其实就是两副对联。《红楼梦》中林黛玉教香菱学诗时,说过这样一段话。

黛玉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

但在唐代却没有对联这么一说,也没有文人墨客以出句、对句的形式娱乐,唐人更愿意和诗、连诗、续诗。唐朝有"对联",但对联都在诗中,对联在唐代并没有成为一个单独的文体,所以说,在唐朝对联有其实而无其名。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主孟昶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样的句子写着桃符上,诞生了史上第一幅春联。

王安石有一首著名的诗名为《元旦》,他在诗中描写了宋人过年换桃符的场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争插新桃换旧符

过年贴桃符在宋朝已经非常流行,而且宋朝时期有很多寺庙、豪门大族的门柱上,会刻上对仗的句子。但这个时候还只是桃符,并没有对联、楹联、春联这样的叫法。元代与宋代的情况相差无几。

到了明朝对联开始普及,可以说对联出道即是巅峰。最大的原因,在于有一位著名的对联天子,他便是明太祖朱元璋。清代的陈云瞻,在《簪云楼杂话》中这样写道:

"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对联,无疑便是在这个时期开始普及的。但"对联"二字,在有料可查的记载中,最早却是在明朝的万历年间才首次出现。沈德符在他的《野获篇》中写到:

"张江陵(张居正)盛时,有送对联者。"

而对联的另一个巅峰时期,则是出现在清朝的康熙及乾隆年间。对联发展到今天,已经形式多样,且贴一副春联过年,已经成了我们的传统习俗。

鸿雁说

对联集趣味性、娱乐性、文学性于一体,而才子们相聚对联,不但能打发时间,更能通过作对联以文会友,施展才华。而有时候做出一联绝对,更是成就感满满。

但对联文化发展到现在,很多人对其内涵了解不多,特别是现在的家长都醉心于孩子成绩,而疏忽了孩子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培养。

培养孩子学对联,可以帮助孩子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更多的历史故事和典故。学习对联还可以培养孩子的音律感,词、句、传统故事、典故的储备量。甚至是学作诗,也是从学对联开始比较好入门。而从孩子的成绩方面来说,现在小、中学的语文考试,传统文学的题目越来越多,经常会考到一些典故、故事、传说。所以,孩子学对联绝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2345lzwz.cn/read-141095.html
上一篇下一篇
00

New Pos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