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对联有哪些(春联用什么书体写好看耐看)

zydadmin2023-08-11  67

春联用什么字体好看?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就如问“甜的好吃还是咸的好吃”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同一个人处于不同阶段、不同环境可能有不同答案;又如看美女,环肥燕瘦,白嫩黑壮,各花入各眼。青头仔大多喜欢排骨,中年人大多喜欢微肥。

二、春联历史

春联,又称“门对”,国人除夕贴于大门口,增添节日喜庆气氛,一般寓意吉祥,寄托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春联来源于桃符,古诗文有“总把新桃换旧符”“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古代贴春联、年画、门神等一套操作 ,表示封存洁净,让妖邪不能入门。

现在贴春联,最重要的是功能是增加喜庆,同时寄予开年好年景。

三、现代春联普遍要求

现代贴春联既然是喜庆、美好愿景,必定要求字体大而壮,大壮才家肥屋润,如果字体瘦弱,排骨竹竿一样,让人联想到不良、小、弱,非吉也。

1.不同字体春联效果

字体不要选太骨感的,比如褚遂良的圣教序,褚体虽然艺术性极高,结体精美,但放大写,会显得单薄,不够喜庆。

字体适宜选磅礴大气的,比如颜体,比如赵体等,

2.不同人群,对春联字体的好与不好有不同感想

书法专业人士,看中春联的书法艺术,注重的是笔法、字法,字体反而没要求。篆隶楷行草都可以,五花八门。对字体肥大也没变态要求,适当写粗壮一点。

非专业普通吃瓜群众,对书法认识不足,所以,看中的不是书法艺术,而是书写这的名气、字体的奔放、粗壮。对这类群众,往往榜书体、江湖体最受欢迎。

四、总结

不同人群,对春联字体有不同审美,根本没标准答案,但专业人士也好,非专业人士也好,对春联字体有共同基本要求,就是字不宜写得太瘦细。

字体常用的是楷书、行书,行楷。印刷春联基本是行楷,手写的各种字体都有。一般魏碑字体少来写春联,具体原因可能有心理因素。

各种字体春联,好与不好都是因人而异,总有一款适合你。

填量词: 一(副)对联

对联应该用“副”,单张字画用“幅”。“副”具有组、套的意思,非单件。

“副”和“幅”都可以做量词

“副”主要是指一组或一套,如“一副手套”,“ 一副耳环,”“一副象棋”等

“幅”主要用于布帛、图画等,如“一幅画,五幅布”等。含宽广义,如“幅员”。

所以,既然对联是一对的,用“副”好。

我认为对联在民族文化中具有广泛的群众特色。在汉文字的历史长河中,对联作为一种精练、小巧的汉字民俗文艺,放射着无比璀璨的光彩。汉文化的精华,首先在于汉文字中国的汉字,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不但有深邃潜在的内在美,最重要的是它本身具有着东方文化的外观之美,无论是汉字之音,还是汉字之形,都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对联艺术的精工奇巧是这种艺术魅力和艺术感染力的关键所在。它具有体裁精练、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可俗可雅、使用方便等特点,深受人们所喜爱。干百年来,它成为人们以联会友和斗智赛艺的娱乐形式,已成为人们圈活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品奏千百年来对联深受人们喜爱。

就对联的实用性而言,主要有八个方面:一是装饰环境;二是启迪世人;三是传递感情;四是宣传广告;五是祈祝吉祥;六是陶冶情操;七是鞭挞邪恶;八是社会征联。

一、装饰环境

应该说,装饰环境是楹联的自身特征,是先人对对联的最初理解。这在于对联本身包藏着一种对称之美,正应和了中国人的审美观点。不管是过去的桃符,还是现在的纸联,虽有不同内容,但它首先通过装饰这一过程达到目的。贴对联的目的是给人看,所以它必须以美的形象出现于不同场合就起到了装饰的作用。

二、启迪世人

对联也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佳形式。中国古代文化是凝炼文学和哲学为一体的一门学问,它融入了中国古老的辩证理论,具有一定的说理性和教育性。对联也是如此,一篇好的对联往往使人顿开茅塞,令人从中领略人生的哲理和真谛。许多名人志士都以联警世,教诲和鞭策同仁、同辈和亲朋好友,给人以鼓舞和勉励,传为美谈。请看下面这副对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孙中山

这副妇孺皆知的名联,其实是孙中山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孙中山逝世以后,这句话被后人以对联的形式在重要场合广泛张贴、宣传,旨在号召人们继承孙中山的遗志,完成其未竟之事业,起到了教育世人的作用。

三、传递感情

对联不但具有诸多社会作用,它还是人们传递感情,增进友谊的最好媒介。综观楹坛,许多高手、名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题赠佳品,或互相勉励,或寄托情思,或抒发心志,或言明事理,或表不对对方的景仰、思慕、寄托之情。请看鲁迅为瞿秋白赠的一副联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与瞿秋白的友谊是相当深厚的,瞿曾为鲁迅的杂文写过序,鲁迅在瞿牺牲后为瞿编了《乱弹》、《海上述林》以表纪念。从瞿为鲁迅写的杂文序中,我们不难看出,鲁迅称瞿为知己确实倾注了不少真情。

四、宣传广告

对联可以进行广告宣传,招徕生意,妇孺皆知,其实在过去人们就知道用对联做广告宣传了,只是未冠"广告"之名罢了。当今山东鱼台孔府宴酒的一副对联,通过电视媒体传遍神州大地,妇孺皆知,联曰:“喝孔府宴酒,做天下文章”。联句声韵平稳,却气势恢弘,很有感染力。想到当年孔夫子一定喝过此酒,要不怎么能写出《论语》那样的宏篇巨著昵。

五、祈祝吉祥

祈祝吉祥,是对联以及桃符这一文体的内核。《后汉书·礼仪志》就有过古人以桃符驱逐鬼邪的记载。

王安石画像

从王安石的《春日》一诗中,我们不难看出,在爆竹声声的喜庆中,千家万户把旧符换成新桃,那种祈兆幸福扫除邪气的感觉即刻跃然纸上。

六、陶冶情操

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乃古今文人修身之法门。历代文人,多借用诗歌散文等一些手段,或直抒胸襟,或隐寓文心,或借古喻今,或托物抒怀,以发天地人之感慨,真善美之心声。自从楹联出世,中国的文人们庆幸找到了一种简捷精练的文学形式。从此,写出了大量修身、养性、咏物、言志、治学的佳作诗对。通常,我们把这类充满闲情逸致的楹联列入此类。这方面的对联内容较广,在楹坛中占据较大的位置,综观楹联古籍,以联抒怀者不胜枚举,可谓多矣!

七、鞭挞邪恶

以联语鞭挞邪恶,痛击时弊,古今有之,此类联语多采用诙谐、嘲讽、戏谑的手法,或直来直去,或以物喻人,或以典喻今,或一语双关,或嵌字拆字,或谐音隐语,或嘲讽当朝,或鞭笞时风,不一而足。如:“明月有情常照我,清风无事乱翻书”。联句采用嵌字和双关手段,以物喻事。此联乍看只在写景,其实不然,“清风”、“明月”各有所指,“清风”暗指清朝,“明月”隐喻明朝,作者是一位明朝遗老,旧国不在,但钟情不死,对联饱含强烈的政治倾向,虽用意工妙,不免锋芒外露。明朝大文学家解缙性情不凡,语言泼辣,其写的嘲讽联也与众不同,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联语借物喻人,生动地讽刺了那些不学无术,肚内空空的人。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引用此联讽刺革命队伍中那些不实事求是,不讲科学,徒有虚名的人,可谓辛辣幽默,入木三分。

八、社会征联

征联作为楹联领域里一种独特的应对形式,自古有之。它与诗歌答对一样,启发许多文人墨客的高度兴趣。历史上也留下了许多征联美谈。不过,古时候悬赏征联并不是很多,但实际上一些即兴应答,文人巧对,实际上也属于征联范畴。我们不妨将孙中山妙对张之洞联看作是一副征对。清光绪年间,孙中山留学归来,途经武汉张之洞总督府,想面见张之洞,当门官递进孙中山的名片,张之洞看后,便写了一行字转递孙中山:“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孙微然一笑,心想这分明是一副对联的出句,便从容答出:“行干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张之洞看过,不觉暗自吃惊,知道是一位博学之士,急令警卫开门,热情相见。此事一时传为美谈。

现在的广州观音山森林公园出价70万征集对联引起关注和热议,其上联称“观音山上观山水”。下联征集活动,历时5年,至今未有理想的下联!2015年,广东楹联学会、广东东莞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联合主办"观音山上观山水”。全国征集下联赛事,奖金从7万元一路飙升到如今的70万元,一个字10万元,但仍然未能征合格作品。但起到了很好的广告效应.

好,以上所述就是我对对联实用性的回答。谢谢大家观看阅读,(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图库)喜欢我的回答,请点一下关注、转发、评论、收藏和点赞!

春节是我国传统盛大节日,春节期间,家里来往的客人很多,可谓门庭若市。春联,又叫“春贴”“对联”“门对”,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也是华人们过春节的重要标志。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

春联的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且两边要互相对应,中间的“横批”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这也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对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对联就字体而言首先能让人看懂,再考美观,通常采用行丶楷丶隶及能看懂的综艺体等字体,草书作为书法展出及收藏比较适合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2345lzwz.cn/read-141394.html
上一篇下一篇
00

New Pos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