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是我国独有的文学形式,尽管相近的一些国家也有那也是从我们国家学去的,不同于文章和诗歌。我们的汉语、汉文与世界各种语言文字不同别具一格,一字一音或者多音多意,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的意思,一个个字方方正正、整整齐齐、清清楚楚、音节分明、声调匀称。因此能够造成:字形、字音、字义都两两相对的,整齐优美的两个句子,这就是对句或对联。
对句产生的很早在《易经》一书其(系辞)就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老子》书中: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可是这些对偶句、对仗句还不够成为对联,因为对联是后发展出来的,讲究多了起来要求更严格,上下两联中不允许出现相同的字。对联不是小玩艺,而是有积极作用的文学艺术,一副好的对联不光能欣赏还能是座右铭,这样的对联往往都是主人撰写的中堂对联。
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梅兰芳的: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范文澜的: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对联又称为对子、联语、门联、楹联,对联从性质上分:春联、婚恋、寿联、挽联、剧场联、会场联等等不同的场合,生活中最常见的是春联。上古时期的人们讲究迷信,认为神能祐人,鬼能害人,很早就有驱鬼迎神的种种活动,特别是阴历元旦(民国时期改称春节)。古文献上有用桃卯、桃印、桃板、桃符、仙木驱逐邪鬼说法,《白孔六帖》中有:“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玉烛宝典》说:“元日造桃板著户,百鬼畏之。”后世纸张多了起来就把桃木板换成纸张画上门神神荼和郁垒。
《蜀梼杌》和《宋史*蜀世家》都说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王孟昶统治物产丰富的天府之国,生活奢侈又爱粉饰太平,下旨让文臣们给宫门的两块桃符写一副对联,众臣子献上的对联一副都满意提笔写下: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一般书上都认为这副门帘(楹联)春联的开始。
春联的普及大约是在明代,据陈云瞻撰《簪云楼杂话》说:“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尽管陈氏所说春联起始并不准确,但是也说明在明朝初年贴春联在京城已经盛行,有皇帝大力推广百姓效仿自然会全国普及。传统留下老对联: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换新春。自从有了红纸春联的材料就不再使用桃木板,过去的人对贴春联非常重视,听老辈人讲本地人闯关东来到本地开荒斩草,过年时没有人会写对联也要买来红纸裁成纸条在上面用墨笔画圈贴上。
撰写对联是一件很讲究的事有很大学问,会编会写对联的人都明白其中讲究,毕竟是贴对联的人多所以在这里就不说了,只说一下正确的贴对联,现在有人认为对联的横批是从左向右书写,上联应该贴在门的左边,下联应该贴在门的右边,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如果要把对联贴的正确首先识别那一联是上联,那一联是下联,最简单的识别方法时就是看看两副对联最后一个字的读音,对联编撰要分平仄相对,所谓平就是字的读音是汉语拼音是一声二声,仄就是字的读音是三声四声,标准的对联上下联最后一个字不能都是平也不能是仄,必须是一平一仄,当然现在市场上卖的对联有很多不守这个老规矩只是红纸写的两句吉祥话顺口溜,贴春联站在门前把尾字是仄的那一联贴在右手边,把尾字是平的那一联贴在左手边。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在没有纸张的年代里书写材料使用的是竹简木简用绳子编在一起,从右边开始从上向下书写,到有了帛再到有了纸一直延续这种书写方式,书写匾额也是从右向左,这种书写方式一直延续到建国初期。贴对联就是延续古代的书写形式,上联可以理解为第一行下联是第二行自然要贴在左手边,横批是匾额的延续自然应该跟着自右向左书写。
现在走在街上错位的对联比比皆是,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书写长联时要写多行,每行都要顶格平齐不能像写文章开头缩两格,上联右起顺书,下联左起顺书,迎面看去两副对联形成繁体字门的形状才是正确做法,错误的做法我没少看到过。
对联是大众熟知和喜爱的中华民族传统风俗,对联言简意赅,短短几字折射大千世界,有的喜庆祝福,如“旧岁又添几个喜 ,新年更上一层楼”。有勉励学习的,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有气热膀脖的,如“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那写对联有什么讲究呢?
一,对联要上下联字数相同,就是上联一句五个字,下联一句也必须五个字,上联一句六个字,下联一句也必须六个字。
二,对联可短可长,没有要求,最短的对联上下联只有各一个字,最长的对联上下联各有几百个字。
三,对联上下联要意思要相同成相近。
四,对联上下联一般来说要求对杖。
五,对联要上下联要押韵,朗朗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