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文学知识对联有关对联的文学常识

zydadmin2023-08-12  104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因为你没有说清楚题目我就答了些关于对联的知识………..

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至

一、从内容来说,约可分下列二十种

1、人名对。如:“草生元亮径,花暗子云居”;“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

2、地名对。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3、史事对。如:“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4、天文对。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榭故香因雨发,风帘残烛隔霜清”。

5、时令对。如:“捧月三更断,藏星七夕明”;“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6、地理对。如:“地卑荒野大,天远暮江迟”;“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鞞”。

7、鸟兽虫鱼对。如:“虎当官路斗,猿上驿楼啼”;“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

8、草木花果对。如:“圆荷浮小叶,细麦扬轻花”;“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9、宫室对。如:“绣户香风暖,纱窗曙色新”;“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10、器物对。如:“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11、衣饰对。如:“草润衫襟重,沙干屐齿轻”;“家无钗泽贫冯衍,身着裙襦老管宁”。

12、饮食对。如:“酿成十日酒,味敌五云浆”;“紫蟹迎霜盈径尺,白鱼脱网重兼斤”。

13、文事对。如:“李侯有佳句,乐令善清言”;“佛书恐非易论语,王迹其在诗春秋”。

14、人事对。如:“**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诸郎宴罢银灯合,仙子游回璧月斜”。

15、人伦对。如:“贫废儿孙学,慈生仆妾顽”;“老大病夫容一剑,少年中国竟无人”。

16、形体对。如:“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

17、数字对。如:“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素娥难遣九霄恨,赤子须怜五色裳”。

18、颜色对。如:“青山横北廓,白水绕东城”;“含风鸭绿鳞鳞起,弄日鹅黄嫋嫋垂”。

19、方位对。如:“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一棹每随潮上下,数家相望埭东西”。

20、干支对。如:“不须愁犯卯,且乞醉过申”;“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二、就形式而言,又可分为以下十六种

1、实字对。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2、虚字对。如:“粉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3、连用字对。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4、联绵字对。如:“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5、叠字对(亦称连珠对)。如:“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处处落花春寂寂,时时中酒病厌厌”。

6、双声对。如:“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7、叠韵对。如:“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8、流水对(别称“走马对”,两句相对又连贯一意,似流水不断)。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晋宋既非公世界,广寒本是好河山。”

9、倒装对。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顺为:“莲动渔舟下,竹喧浣女归”);“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顺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10、错综对(又称“交股对”、“蹉对”、“犄角对”)。如:“舳舻争利涉,来往任风潮”(“舳舻”对“风潮”,“利涉”对“来往”);“裙拖六幅湘江水,鬓从巫山一段云”(“六幅”对“一段”,“湘江”对“巫山”)。

11、掉字对(句中连用相同的字,往往兼当句对)。如:“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鸟来鸟去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12、互文对(两句意思互动通用而又成对)。如:“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不曾因客扫,而今为君扫;蓬门不曾为客开,而今为君开)。

13、逆挽对(两句先后倒叙而又成对)。如:“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14、句中对(也称“当句对”、“四柱对”)。如:“四年三月半,新笋晚花时”;“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5、隔句对(又称“扇对”,上下联出句、对句一一相对)。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絃”。

16、假对(亦称“借对”)。如:“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杨”谐音“羊”,借与鸡对);“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为八尺,两寻为常,借与“七十”相对)。

对联的要求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络。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对联的要求如下:

·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上下联片语要相同:即组成上联的各个片语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片语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

·上下联词性要相同;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对。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上下联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 ... 。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

·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对联上下联的表现 ... ,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

如: 云带钟声穿树去

平仄平平平仄仄

月移塔影过江来

仄平仄仄仄平平

另,古诗的音节主要有两种,一是两字一顿,叫“双音步”,一是一字一顿,叫“单音步”。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主,第一字可不严格要求

对联也可如此。例如:

窗含西岭千秋雪

-平-仄-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

-仄-平-仄平

上联中的“窗”和下联中的“门”是平对平,“西”与“东”是仄对仄。

上下联内容要相关;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

有关对联的文学常识

对联规则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

一、三、**论,

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下面举例以见一斑: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

总之,作对联要音韵和谐。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一定的内容。文字不相对,平仄不协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

对联未解决平仄之问题!悟空:罢罢罢

因为包括楹联学会的专家,及文化领域的教授,也还没有深入系统地研究过 对联 的多样性和变化性。更无科学合理地解决平仄与词性之间产生的矛盾,也无科学依据证明平仄与**感有必然联络。

古人传下来的律诗对偶句,是以律加韵结合,使平仄交替起到有吟唱作用的目的;而此作用与谱曲也无关。

现今的对联 1、不须押韵,2、不吟唱,3、古韵已不再为今韵挡道。4、律和韵并不是一回事,不要搞混淆了。5、对联有很多种型别:

楹联如春联、各种意境抒情联;另趣巧联、机关联等等。也有短联与长联之分,花样繁多,包罗永珍,根本不是两种平仄交替就能解决的。(特别是平仄与词性之间的矛盾)。

关于平仄之争,一直存在。

主张对联按平仄上下联以“马蹄”式互替,它只是一种形式之格式。说它起到有什么与“音韵”或“抑扬顿挫”的作用?是无科学依据的。

有人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切都要有规则,不按规则就不是对联”?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①无规矩不成方圆?那“五角星”既不是方也不是圆!“八角”、“扁豆”、“香蕉”既不是方也不是圆!难道“不方不圆”你就可以不让它存在吗?

②不按规则就不是对联?那“规则”是人定的,并且《联律通则》有六相,但其中存在不足和有违逻辑的条款是可以纠正和取消的。平仄这一相(项)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也有违逻辑概念的,对用“字、词”有双重标准之嫌。

如:(左右对上下。高对低。

大小对老少。美对丑,好对坏。东对西。

内对外。善对恶、等等,不可胜数);南对北可以,而东对西却不行?冬对夏可以,而春对秋却不行?!

这是什么‘神’逻辑?!“东方红、太阳升,”、“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这都是经典的歌曲,怎么就不能成为音律美了??

按照‘平仄论’这是三平尾 三平尾!是大忌 大忌?!全平律 ‘不规则’律!

是更大的‘大忌’?!因为‘这音律不美!没有交替铿锵!

’,不行!?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这如果你说:

可以换字、换词,那么正是“双重标准”。正因为规则有瑕疵,所以,要忌这忌那掩盖漏洞!温室里的婴儿经不起风雨、经不起曝晒,所以要“忌”的条款就多了;健壮的**要“忌”的就少得多。

就是这个道理。不去认真研究此‘相’,有与“自然词”相悖的矛盾、与科学实践不相符的标准‘规则’去执行,是不可取的。不能有问题也不改正。

尊重科学知识就得认真去研究,科学知识来不得半点虚伪。

按《联律通则》运用词性相同或相当、意思为正好相反、相对的自然“字、词”,你偏偏要让换?你不去质疑“联律通则”有问题,反而强行让人盲从,你还要懂一点科学与逻辑概念不?所以,联律通则应该制定得更加科学合理才行,才能长久传承。

这一‘相’(项 ) 平仄有无皆可。

主张出句就是所谓的‘联句’才行?这也是片面的。出句可以是“联”,也可以是“句”。

对联并不应是单单以上下联句一定要相关才是对联!也并不是一定要上句是联句的形式才行。对联是一对,而不是一句的关系。

对联可以包括所有对偶!包括上下不相干的无情对!对联应该打破上下必须是所谓的有联络的才是对联。

得分清它是什么样的内容,才能区分它对句该不该‘联’。有的内容必须要上下联结合后,甚至得加横批后才能作为对偶联!它可以把无情对包括进来。

一副对联你认为它没有联络,别人可能认为它有联络。它只是人为设想而已。因为对联内容有多样性和变化性,不能只按一种想法就把其它的排在外。

说对联 就别去扯古“韵”、今“韵”了!因为对联无须押韵!更不要去扯有的“字”古今平仄兼有的,把韵与平仄字连在一起的古今之说,能证明它与词性的矛盾吗?不能。

改为以: 1、单字、单词、片语、短语、成语、短句之落字脚为节奏点。

其句子结构上下联须一致;即词性一致(相同或相当)。句型一致。

2、上联可用标点符号:(,;?!),中间分句可用:(,、)。

3、下联根据上联对句后使用恰当的标点符号。

4、如上联为(单句),可用可不用标点符号;但下联必须用标点符号。(以分清上下联)。

以更加科学、逻辑合理的规则来传承国粹,方显我中华民族的智慧!

注明:此贴不针对任何人,只针对《联律通则》中的瑕疵 问题。

取消‘平仄论’,只按节奏点: 上下联 单字、单词、片语、短语、成语、短句,全都按照上下联节奏点一致、词性一致(词类属性相同或相当)、结构一致、整体句型一致。就可解决不符合科学理论的‘规则’(平仄与词性之间的矛盾)。

@中国文联,@中国楹联学会。#(玫瑰) #(玫瑰) #(玫瑰) #(玫瑰) #(玫瑰) #(玫瑰) #(玫瑰) #(玫瑰)

例: ① 二月河开凌解放,

按马蹄(律),出句就出律了。

按自然词节奏点,出句不存在出律问题。

二月 河开 凌解 放;(不符合词意)

二月河 开凌 解放; (不符合平仄)

二月河 开 凌解放;(符合词意、符合节奏点)

所以‘平仄论’经不起实践检验。(不可胜数)

① 二月河 开 凌解放,

① 七夕日 出 花宾士。

② 二月河 开凌 解放,

② 七夕日 出轨 宾士。

提笔写对联,机巧意方全;

取琴弹平仄,精灵心不闲。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2345lzwz.cn/read-141524.html
上一篇下一篇
00

New Pos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