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文章在说明对联的特点

zydadmin2023-08-12  64

谈谈对联,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诗画读书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昨日发出我对出的“观音山上观山水”的下联“度母海中度海天”的贴子,看到许多留言对出的下联,觉得有必要谈淡“对联”这个事。

一 对联的沿革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与古诗词密切相关。对联又名“楹联、楹贴、联语”,民间百姓叫它为“对子”,由字数相同,韵词对仗的上下联组成,门联、楹联还有横批。

对联最初始于秦汉,就是民间所谓的“桃符”。春节时,古人就在门上悬挂桃符,将“神荼(音书)”、“郁垒”两个降鬼大神的名字写在桃木板上,或画成图像张贴在门上用于驱鬼避邪,后来就发展成了“门神”。又经过文人墨客的不断加工,发展成字数相同,词藻相对仗的两句对韵句,这就是对联的起源。

宋代王安石有《元日》诗

爆竹一声旧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记载的就是“桃符”这个事。

汉代文人写汉赋,贯用对偶句,充满节秦韵律。到唐代时格律诗兴起,无论五言律词还是七言律诗,都要求中间两句必须对仗。于是文人雅士将许多名诗句从整篇诗歌中析离出来,逐渐发展成了对联。

我国最早的对联出自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国主孟昶所作的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到了宋代,对联创作逐渐成风,出现了不少名家,苏轼、黄庭坚、朱熹、陆游等。

传说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有次便装出行,路过莫干山寺庙。长老见其衣着平常,就说“坐!”,又吩咐道“茶!”。两人交谈,长老见来人言语不一般,便请进内室叙谈,并热情招呼“请坐!”同时招呼从人:“敬茶!”岁得知来客是地方长官,就又请进客厅说“请上座!”又吩咐“敬香茶!”两人晤毕,苏轼起身要走,长老就请苏轼提笔留念,苏轼就写下一副对联:

坐,上坐,请上座。

茶,敬茶,敬香茶。

很应景地嘲讽了长老“见人上茶”的丑态。

明清时,对联创作蔚然成风,“春联”二字,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提出来的。公元1368年建都南京的岁末,朱元璋要求官员们在门上张贴对联,并亲自为徐达撰写了一副对联:

破敌平虏,功贯古今第一;

出将入相,才兼文武双全。

在朱元璋的大力倡导下,春联之风便沿习成俗。明朝的对联,特点是多用奇字和热心于引经据典,多用典故。

到了清代,出版了专门的对联书籍,如梁章矩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等著作。清代的郑板桥、蒲松龄,还有翁方纲、袁枚、阮元等,清末的谭嗣同、康有为、章太炎等都是对联名家。

二 对联的创作

对联创作,首在气势、意境和格局视野的升华,因此意境为首,平仄在次。古代的“平仄”,指平声、上声(平声),去声和入声(仄声)四个声,对应现在的妈、麻、马、骂四个声调,由于二三声音调相近,所以现实中听起来只有三个音。由于汉语的每个字声调都不同,组成句后,读起来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听起来非常地悦耳。

1 集句成联

就是把诗、文章等方面的脍炙人口的现成句子摘录下来,组成一副对联。比如“画人画龙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摘自《增广贤文》,深刻地揭示了人心表里不一,捉摸不透的心理。就一般而言,完全引用摘录才算集句联,如果只是引用词汇和部分句式,就不算集句联。如岳阳楼对联:

后忧,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上联引用自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下联引用自唐杜甫的《登岳阳楼》,这副对联只能算引用,而不能算作集句联。

2 加工成联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副联,就是李大钊引自明朝杨继盛的两句诗“铁肩担道义,棘手著文章。”

3 答对成联

答对,也叫“求偶征对”,就是一方出上联,另一方出下联来组成一副对联,要求双方既要学识渊博,又要才思敏捷,能随机应变,即兴而作。明朝的文人雅士特别好这种方式,既是志趣相投,又互相比拼学问。比如男女新婚燕尔,新娘问:“因荷(何)而得藕(偶)?”,新郎答:“有杏(幸)不需梅(媒)。”

答对,有时也用于释疑解惑,说理劝慰对方,因此答对联在形式上更加注重意境的升华。

征下联也属于这一种方式,只是对下联的一方要在规定期限内完成。

4 创作成联

就是自己创作对联,这是最常见的形式。比如我为自己的书房写了一副对联:

朗月清风宜诗画

明日晴天好读书

横批是“宏观气象”,是根据个人爱好而题写自勉的。这里“诗画”和“读书”虽然不对仗,但意境氛围相合也是可以的。

征联也可以征集全套成联,只要征联方提出要求就可以了。

三 对联的形式和特点

1 字数相同,平仄相对

一般情况下,要求对联上、下联相对称,即“对偶”,就是要求上下联的句式、平仄声调、结构内容方面要对称(对偶),但专有名词不在此列,如:

马列主义安天下

泽东思想立中华

虽然“马列主义”和“泽东思想”平仄不同,但仍然属于对偶。

2 词性相同,结构相应

所谓的“词性相同”,就是同类词对同类词,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量词对量词等等。

四 对联的写作要求

一般都是应时、应事、应景、应人而作,因此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一般要求:

用字要精 有析字、嵌字、叠字等手法。

遣词要巧 可以采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生动性和感染力,比如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双关、借代、反复、用典等手法。

组句要严 指在对联创作中,文句但合要严谨,有对仗工整的“工对”,也有“宽对”,即出句和对句的词性、结构、平仄方面大体相对,个别字对不上,但照顾到意境相合,气势恢宏,也是可以的。

特别是楹梁的创作,对殿堂、碑坊、楼观等柱梁的创作,要求非常之高。中国人讲脸面,而对于古代国家的公共场所、社会的公共设施、家族乃至于家庭,对联创作既不可或缺,又有相当高的标准,对这类公共设施的用联创作,一般是严格遵守用词的对韵的,不可逾越。

五 对联的种类

1 春联 即春日为辞旧迎新而创作的对联。

2 门联 也叫“门贴”、“门对”,即除春联外,长期性地贴在门两旁的对联。古代门联,有大门联、堂联、内室联、侧门后门联、书房联等等。

3 贺联 用于祝贺嫁娶新婚、生日寿辰、新屋落成等,贺联具有喜庆的特点。

4 挽联 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的专用的对联,对容多为概述死者生平,评价其功绩,颂扬其精神,并寄托哀思。

5 自勉联 也叫“自题联”,是自己写对联挂在厅室,置于案头的对联,作为自我鞭策。大多为志向报复,学识才艺,志趣爱好和品德修养等。

6 其它的还有宣传联、灯联等等形式。

限于篇幅,暂时写这些,算是对于对联的源流功能和写作方式丶创作要求做一个大概的捋清,有不到之处,还请文友们指点。

2022年10月3日 记

挂上牛年春联的太平门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提供

“浩荡无边,听牛笛催春,春生天下;太平有象,看莺梭织锦,锦布江南。”在风景秀美的紫金山下,太平门已挂上这副从“城门挂春联 南京开门红”活动上千副应征联中选拔而来的美联。从“牛笛催春”“春生天下”“莺梭织锦”“锦布江南”这些词语中,春天的清新与城市的大气扑面而来。

今年这副太平门春联依然由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书写,这也是他第三次为太平门书写春联。

图为:章剑华 见习记者 王稀仕 摄

章剑华称,今年的书写尤为愉快,“首先这副联的内容好,内容很贴太平门,对联的平仄、对仗都安排得很好,并且很有气势!”章剑华说,书写的效果与内容是有直接关系的,书者觉得内容好,便会被激发出创作热情。

写联时是2021年元旦期间,恰逢新一年之开端,不似前两年的思虑再三、慎重书写而后反复比对,章剑华今年的书写近乎“一气呵成”。一来是因为三年书写城门春联,年年他都会去太平门下观赏、思索,已总结出一套写联的“要点”,那便是:要有厚重感,书写须与历史厚重的明城墙建筑匹配,字要实、得厚,不可轻飘飘;二是自身所擅长的“章草”书体恰恰既有古意又含文气,字与字之间普遍没有连笔,适合书写春联;三则今年重视了书写的“势”,把纸全部连起来后一气呵成,就呈现出令自己满意的“情绪饱满”状态了!

春联,贴上之时便是辞旧迎新之时。对中国来说,过去的一年,殊为不易!下笔前,章剑华想到去年整个国家上下一心出色完成了抗击疫情的“大战大考”,整个国家和这座城市都在奋斗中度过了2020!如今,崭新的2021年画卷于眼前铺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正式开启,书者心中的激动之情从笔下这副大气清新的对联中倾泻而出,便成了这副如今悬挂于城门之上的,大气、流畅、生动的辛丑年春联。

“城门春联挂上去,老百姓是看得懂的。”章剑华说,城门春联具备了文化性、艺术性和大众性,文化性是指对联这一文学样式的表达,艺术性是在城门上展示书法,更能发挥书法的艺术功能,大众性则是大众审美。“中国的老百姓对春联喜爱并了解,春联的用词、对仗,大家多少都懂,一副好的对联贴在城门上,可以给市民带来美的享受”。

为何自己每次都很珍惜也很喜爱为城门书写春联,原因也在这里。“一般的书法看到的人有限,即使是展览,也只限于业内人观赏,可是城门每天有多少人、多少车经过!每年挂上之后都有不少人拍照发给我,说明其影响非常大。在各个城门挂春联比一般的文化活动更有意义。”

对于章剑华个人来说,2020年同样是奋斗的一年。他在自己热爱的文学领域一如既往地耕耘:被列为“中宣部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的长篇纪实文学《世纪江村——小康三部曲》出版;首次担纲话剧编剧,十易其稿的《朝天宫下》演出多场;首次尝试的电影剧本《问鼎钟山》从全国征集、异地盲评的背景下,于280个本子中摘得第八;去年上半年有感于全国战“疫”的众志成城,他创作歌曲《黎明的生命之声》,由连云港和南京两地作曲家分别谱曲;作为江苏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他组织20多位作家采写了50万字体量的长篇报告文学《向时代报告——中国小康的江苏样本》;还有他《人生简史》的公号文章,一周一篇,“用自己对人生的观察、思考和体验出的感悟”,持续不断地更新着,包括这次城门春联的倾心书写……

这些创作,均是章剑华在完成江苏省文联的日常工作之外所做。这一年的创作呈现,无论从创作体量,还是尝试种类,称为“成果丰硕”并不为过。“我小时候就很喜欢写作,作文也总能得高分,年轻时也是一名文学青年。”章剑华说,虽没走文学之路,但在自己灵魂深处,对文学、文字始终有一份特别的情感,这也是即使几十年从事行政工作,文字和文学的梦想始终督促他坚持写作的原因。

而与很多人筹谋颇多,却懒于落笔、最终不了了之不同,章剑华是“想到一个好选题,恨不得一口气写出来”的类型。前年的《长江大桥三部曲》、去年的《小康三部曲》,部部几十万字体量,章剑华利用早起上班前和晚上下班后,及周六周日边采边写,均用了几个月时间便完成了!“想到一个好选题,我就是喜欢坚决把它拿下,而且是立即拿下!有的人思路很广,但不落实,等于零。行动力特别重要,某种程度上,行动比思路更重要,因为思路可以在行动中调整。”章剑华说,这或许便可解释他为何在创作上是“快手”的原因。

撰写者说

江西教师刘新才

春联是人民大众的文化

这副受到书写者和评委们称赞的太平门春联,出自47岁的江西教师刘新才之手。这是刘新才第二年为“城门挂春联 南京开门红”活动投稿,值得点赞的是,前年他为标营门撰写的春联就被选用,这次撰写的太平门春联又再次入选,他“感到十分荣幸”。

刘新才说,南京城门春联征集活动是一个响亮的品牌,以能力强、效率高、信誉好闻名全国,也是他首选的征联活动,“我一贯的写作宗旨是集中心力,不求数量,但重质量,写一副就追求把这副写到最好,所以这次南京城门也只写了两副”。

他说,盛世太平,是千百年来老百姓最大的愿望。“看到太平门的名字,我回顾历史,感触颇深。这副春联的目的就是要借春临大地之时,写出人民大众的心声,写出对当今形势的感恩,写出对未来美好的祈愿。”这副春联有意取材人民大众熟识的事物落笔,也是为了通俗易懂。

此外,刘新才在“江苏开门红”征联活动中投出的一副苏州相门春联也喜获一等奖。

评委点评

中国对联创作奖获得者魏艳鸣

太平门春联有这样四个特点

本次“城门挂春联 南京开门红”征联环节的评委之一、八度荣获中国对联创作奖的魏艳鸣认为,这副入选的太平门春联有四个特点:

一是对仗极其精工且巧妙。“比如,‘无边’对‘有象’,‘无’和‘有’为反义词;‘天下’对‘江南’,为方位词;‘牛笛’和‘莺梭’,用了动物相对。”

二是切时切地,富有个性化特征。“‘牛笛催春’,符合今年牛年春节的特征;‘莺梭织锦’,富有象征意义,不但是春天那一派热烈的景象,而且令人立刻想到南京的特色云锦以及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写南京的名句‘千里莺啼绿映红’;还整体嵌入‘太平’二字,立定太平门此门。”

三是上下句交接点使用相同字的修辞“顶真”的妙用。魏艳鸣说,这种用法使得“联句前后连贯,语义贯通,显得环环紧扣,引人入胜,读起来朗朗上口”。

四是遣词用语不落窠臼、格调清新,但立意深远、气氛热烈。全联通过高超的艺术手法,营造出叙事镜头宏大、视野广阔的情景,表达出祝福天下太平的民之所愿。

来源: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孔芳芳

编辑:芊芊

现在,随着国民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国学得以复兴,对联作为一种大众所喜闻乐见的、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对对子成为很多人休闲娱乐的好方式。但是由于对对联缺乏基本的认识,一些人在参与活动中显出了不同程度的技术问题。因此,特整理了有关对联的基本知识,供同好者参阅。

一、对联的概念

本名楹联,俗称对联、对子。又称楹帖,联语,联句,是汉民族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

二、对联的起源

对联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它的影子和雏形,如《诗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易经》“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尚书》“满招损,谦受益”,《老子》“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论语》“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等等。

五代十国时期出现了中国第一副春联“天垂余庆;地接长春。”作于公元965年,出自后蜀末代皇帝孟昶之手。后来他又作成“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他创作的第二副春联,一直沿用至今。

三、对联的形式

对联的文字可长可短,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四、对联的特点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词组结构、句读相同。

2.平仄相对,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不必押韵,但上下联相应位置的字音要平仄相对,即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

3.词性相同,位置相应。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上下贯通。除上下联用复字、叠韵、顶针等手法相对之外,一般联语中不能有重复字、词。

另外,一副好的对联,不仅仅要求对仗工整,而且还要意境深远,或是充满了讽刺,或是让人有感而发,如果仅仅是局限在规章和语法上,而忽略的对联背后所表达的含义,就会让一副对联大打折扣。(图文源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2345lzwz.cn/read-141576.html
上一篇下一篇
00

New Pos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