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百年一遇”洪水中 在洪水中被困住应当如何自救

zydadmin2023-08-17  95

【文/观察者网 杨蓉 编辑/张雅琦】6月25日,广东清远英德,天气多云。

水文监测信息显示,6月25日5时,北江英德(五)站水位自6月18日7时水位突破警戒水位(26米)以来,首次回落至警戒水位之下。

英德防汛抢险救灾工作重心已经转向救灾复产。据英德市农业农村局初步统计,该市农牧渔直接经济损失达到3.82亿元,所幸无人员伤亡。

广州求学的陈洛终于给断联3天的爷爷打上了电话;北京女生小杜建的5个百人救助微信群里的话题从救人变成了筹款,她自己也忙着把粉丝站捐助的物资送进英德;退伍海军欧韵东和几个兄弟自购的冲锋艇可以收起来了,他们还想为家乡的灾后重建出点力。

从21日中午,北江英德站水位超过历史最高水位,22日下午#英德洪水#冲上热搜,23日下午洪峰过境,水位回落。英德,这个常住人口不足100万的广东县级市,因为一场“打破历史记录的洪水”,让更多人为它的灾情揪心。

对英德而言,“龙舟水”几乎每年都有,按陈洛的话来说,“家里的老人抗洪都抗出经验来了”。但今年为何表现得如此严重?

而在来势汹汹的洪水中,除了官方救援力量,英德的社会组织、学生……也向观察者网讲述了他们的自救见闻。

21日网传江南村对比图

“英德,是我的家。怎么做才能救救我的家?”

截至6月24日凌晨,陈洛已经三天没能联系上在老家英德的爷爷了。

“我想回家。”在广州求学的陈洛(化名)正面临期末周,但她看不进书,也不敢合眼。

21日中午,北江英德站水位达到34.57米,超警戒水位8.57米,超过历史最高水位。看到新闻,陈洛才知道老家又涝了。她连忙给在英德市西牛镇鲜水村独居的爷爷拨去电话,但当地断电断水,爷爷的电话已经打不通了,最后还是通过联系邻居,才辗转得到爷爷的消息。

但等隔天陈洛想要再次联系爷爷时,邻居家的号码也打不通了。22日,英德站水位一度升至将近36米,超过1931年调查最高水位,逼近珠江流域“传说级”最大洪水的1915年7月水位,堪称百年一遇的超级洪水。

远在130公里以外的她,只能通过微博@媒体密集发声。在她阅读量最高的一条微博里,陈洛急切地写道:“英德,是我的家。我要怎么做才能救救我的家?”

更多的人则涌入了各类明星超话求助。从内娱流量到韩流艺人,再到体育明星,到处都有着英德人,或是牵挂着英德的人的身影。

22日下午,“英德洪水”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榜首位,陈洛的微博也登上热门。她的微博粉丝只有600多人,但这条微博迄今阅读量已过百万,有超过2.5万次转发,@韶关发布 也在她的微博下面留言。

几张表格,串起近千份求助

“能不能建一个档案,把所有人的求助信息列在表上,一起扩散?”

小杜记不清是什么时候看见陈洛的私信建议的了。小杜是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的学生,但她的另一个身份,是Yamy微博粉丝站的运营。

作为英德本地人,Yamy也是最早在微博上为英德号召关注的艺人之一。看到Yamy转发英德的消息之后,小杜就和伙伴们商量着能不能为当地灾情做些什么。

受访者供图

小杜最早想的是接受网络投稿,将求助信息以及安置点、捐赠途径等信息在经过核实后汇总起来,利用站子的影响力辐射出去。但随着投稿越来越多,她决定开一个微信互助群,以免信息重复。

“当时没有想到后来会有这么多人进群。”截至目前,小杜已经建了五个互助大群,自己也进了好几个抗洪小组,每个里面都有至少两三百人。

受访者供图

这些群里的人形形色色,有自发投入救援的当地社会组织,也有参与救灾多年、负责核实信息并联系人手的退伍老兵,还有专业处理灾害信息、协助救灾资源对接的民间志愿组织。

23日下午,“广东抗洪核实信息先锋组’里跳出一条信息:“浛洸镇XX花园XX栋楼,老婆带两个小孩,昨天开始饮水、食物不足,小孩饿得哭个不停,急!”看到群里的求助需求后,英德青年商会马上派商会成员欧韵东就近赶过去。

“其实我们不是专业的救援组织,我们商会里都是当地很多青年企业家和企业管理者。”欧韵东告诉观察者网,很多地势较低的乡镇都被淹后,商会里的几名成员一合计,22日中午一人从广州各买了一条冲锋艇,方便到水灾比较严重的地方运输物资,当天下午船刚送到。

英德青年商会用自购的船只运送物资。受访者供图

“我们都在英德做企业,再加上我也是海军退伍士兵,接受过水上救援相关训练,我想自己有义务回馈社会,为家乡出一份力。”欧韵东和商会朋友们自费购买了几万元的矿泉水、八宝粥、泡面、蜡烛等物资,还动员了企业内的员工,一起分地区派送,每天一干就是七八个小时。

为方便传送,欧韵东每次“出任务”前都要把物资分装成大约三四十袋,基本把船放满才出发。此时英德大多灾区的积水还有约一人高,情况好一些的退到了一米五六处,情况差的则还有一米八九高。沿路上几乎三四百米就有人呼救,只要看到,他们都会把船靠过去。对方通常会荡下一根绳子,上面有时绑着篮子、袋子,有时就挂着一个钩子,就这么把物资一点点提上来。

受困群众用绳子把物资吊上去。受访者供图

不过,更多时候群里的信息是没头没尾的一句话,或一张截图。这时会有人甩出表格提醒对方:请按格式填写,提高救援效率。

这些表格背后指向不同的资源对接中间人,但都将求助信息具体到了求助者、受困人、受困位置、信息核实情况等。

其中,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的在线文档,是流传最广的表格之一,也是对于受困信息的描述要求最高、最严谨的一个,将登记内容细化到了受困位置地点特点、水深水流情况、以及具体需求和周围受困人员情况。目前,该组织已经接收并核对了超过1000条求助消息。

这个诞生于汶川地震的民间组织已经建立了14年,有着自己的志愿者储备库,在长年“并肩作战”中也和各大民间救援队、社会组织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创始人郝南介绍,在这次救灾活动中,大家互相响应,建立了微信群交流情况。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此次召集了100余名志愿者,分为水文雨情信息组、求助平台负责组、一线救援对接组、人力组等,为救援队和求助者之间搭建桥梁,提供行动参考建议,以提高工作效率。

郝南透露,灾害发生后,英德市几乎每个重灾镇都有1-3支民间救援队部署。但他也指出,尽管在网上求助能够增加被救的可能性,但救援队在一线的实际工作中不太可能“指哪打哪”,只能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救助。

“前方的限制条件是很多的。”郝南还指出,救援队往往是去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进行救援,本就已经为定位寻找增加了难度;而灾害现场道路情况非常复杂,大水还可能淹没掉门牌号等关键位置信息,寻找定位更是难上加难。

他强调,能够进行网上求助的永远只是实际有需求的人的一小部分。“救援队一直在前线巡逻,所以他们在现场会看到更多救助的需要,不可能放着面前一栋楼的人不救,去找网上求助的人。”

而那些没有加入救援群的英德人也想要出一份力。

洪水来袭后,英德市所有学校都已停课,高二男生谭同学呆在家里却总想出去帮忙——他发现,有一批从清远上来的民兵队伍自21日晚上到达之后,就一直在北江边的江湾大桥防洪堤旁抢险,直到22日下午都没顾得上吃东西。

清远抢险队伍在江湾大桥防洪堤旁躺着休息。受访者供图

此前水利部门预判,北江大堤面临漫堤的风险。22日凌晨开始,英德市组织协调英德监狱干警、清远军分区民兵、部分志愿者紧急奔赴北江大堤,星夜堆砌沙包防御洪水。在英德江湾大桥附近的北江防洪堤上,清远军分区下属的官兵和民兵队伍持续对堤坝进行加高加固。

6月22日早7点,英德市市区北江防洪堤上,近百名部队官兵彻夜装堆沙袋。此时北江洪水已逼平堤面不足十公分。

“他们大老远地过来,我看他们挺辛苦的,累的时候都只能躺在地上休息,就发自内心地想要去帮忙。”谭同学找上几个同学,一起买了二十多箱矿泉水和八宝粥、小面包——都是一些即拆即食的方便食品——开着家里的小货车给装到江边。

说到这里,谭同学有些不好意思:“其实我们也送了一点方便面,但感觉没什么用,他们没地方泡,就没有继续送。”

英德市区中心地势较高,排水系统也更为完善,相对乡镇出行没有这么困难,但谭同学还是会碰上除水的路段,只能绕道走。原本短短几公里的送货之路,他跑了三趟,花了四个多小时。

经过民兵队伍不舍昼夜的辛劳建设,江湾大桥旁的北江防洪堤上筑起了一条约1米高的蓝色“生命堤坝”。就在22日晚上,他们已经离开,继续投入其他地区的救灾工作。

6月22日,北江部分区域河水漫过堤坝,抗洪抢险人员在江湾大桥附近区域,使用沙袋对河堤进行增高加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截至6月24日,广东省消防救援总队已累计调集17个支队、1625名消防救援人员、278艘舟艇奔赴英德开展救援救助,争分夺秒转移被困群众。仅22日至23日20时,消防救援队伍营救、疏散被困群众1694人,为群众送水52吨、解决3870余人饮水问题,发放急需物资5万余件套。

“破历史记录的洪水什么样?该怎么防?”

受季风降水和锋面降水等影响,每年的5月下旬至6月中旬都是华南地区的降水集中期,由于落在端午节前后,也被称为“龙舟水”。

作为被河流包围的农业大县,英德市内有北江、滃江、连江三条河流过境,有16条支流的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

对英德而言,“龙舟水”几乎每年都有,按陈洛的话来说,“家里的老人抗洪都抗出经验来了”。但今年为何表现得如此严重?

曾深度参与2021年河南和山西水灾救援的郝南认为,其原因主要在于近一个月来当地已经因连续降雨不断承压,土壤含水量饱和、中小水库基本蓄满,而降雨期快结束时又有极端暴雨突然来袭,产生叠加效应,击破了部分地区堤坝的防线。

公开信息显示,6月12日至22日,广东韶关(英德上游)、清远等地大范围出现了400毫米以上的雨量,小部分地区雨量甚至超过600毫米。在6月的前20天,英德总降水量已超过1200毫米;而韶关的全市平均30天雨量达到了近700毫米,是常年同期的近2.5倍,均大幅刷新历史纪录。

图片来源:中央气象台

此外,今年“龙舟水”期间,广东全省平均雨量达514.5毫米,较历史同期偏多54%,有18个县市“龙舟水”破历史纪录。

21日中午,北江英德站水位超过历史极值。“一个地方修建堤坝,通常都是以历史上最高水位为参考的。但打破历史记录的洪水是什么样的,该怎么防?大家都没经验。”郝南说。

郝南表示,相对北江沿线而言,在飞来峡之前与北江汇合的支流连江受灾更为严重,其水位超出历史记录的幅度也更大一些,“水直接漫过了堤坝”。

很多人对于这次英德洪灾的印象是,人员受困时间普遍较长,求助消息频出。郝南对此则指出,从专业角度来看,洪水时间拉得长,反而是相对安全的做法,面对已经“失守”的堤坝,有时只能酌情选择损失最小的方案。

“飞来峡水利枢纽是本次汛情里最关键的一个点。它像一个喇叭口,如果泄得慢,英德乃至北江上游都退不了水,泄得快了,下流又承受不了。”

据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副司长王章立介绍,在抵御北江洪水上,需要从上游到下游,水库、蓄滞洪区等防洪工程科学配合。主要是上游水库拦蓄北江来水,支流水库与干流错峰,全力削减飞来峡入库流量。飞来峡水库则尽力为下游拦洪削峰。此外,再利用蓄滞洪区,一起将洪峰流量控制在北江大堤安全泄量19000立方米每秒以内,确保重要防洪工程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郝南说:“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如果洪峰特别急的话,其水深一定很高,容易危及生命。所以我们水文调度成功的一个标志就是它的洪峰又宽又长,也就是它的高水位持续的时间比较久,但是洪峰相对平稳一些。”

但相对而言,当地民众被困在家中的时间也被拖长。一方面,生存物资都见了底;另一方面,由于乡镇空心化现象较为严重,灾民多为留守老人和儿童,家属联系不上就更为焦虑。

来自英德市石牯塘镇的梁先生告诉观察者网,听说水漫进城区的当下,他第一时间给老家亲戚打了电话,好在几位老人的心态都比较乐观。“当地在外市工作的年轻人几乎都集中在下游珠三角地区,所以大家都有共识,就算是淹了家里,也不能淹了珠三角。”

退水以后,重建之路怎么走

英德市三防指挥部于23日17时调整回防汛II级应急响应。22日晚起,英德市已开始根据用水户地点的地势从低至高、用水地点到水厂距离从近至远,逐步恢复供水。

24日上午,陈洛的爸爸终于打通了爷爷电话。所幸爷爷身体没有大碍,之前已经有亲戚坐船给他带了东西。

随着交通逐渐通畅,小杜也开始寻找爱心车辆,帮忙把站子捐赠的物资送到有需要的区域。

据英德市农业农村局初步统计,6月12日-23日16时,该市农牧渔直接经济损失达到3.82亿元。但令人庆幸的是,本次洪灾无人员伤亡。

6月24日,清远市财政紧急下达2022年市级抗洪救灾补助资金5000万元。同日上午,清远市相关部门已向英德市受灾农户农企预付保险赔款共2500万元。

郝南指出,英德已经基本进入了灾后的恢复和重建的阶段,但在部分低洼乡村地区,尤其是连江下游地区以及北江到飞来峡这带,仍存在救援需求。

清远市三防办方面也提醒,虽然本轮强降水过程已经结束,但由于前期连续强降水,江河水位处于高位,土壤含水量饱和,后期太阳照射升温极易导致土质松动,地质灾害风险极高且具有滞后性,坍塌、滑坡等风险极高。危险区域受灾转移群众在确认安全前不得擅自返回,近期温度高、湿度大,各种细菌病毒容易孳生,水源易遭污染,极易造成多种疾病的传播和流行,还需注意防暑防晒、做好前期受浸区域卫生消杀工作。

6月23日,广东省英德市,望埠镇水位缓慢回落,居民清理家中积水淤泥。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郝南认为,此次参与救援的民间救援组织都已经成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与政府部门、外来社会力量沟通配合的机制。但他指出,社会组织还可以进一步靠近专业化细分的道路,让各方面力量各司其职,提高救援效率,合理化成本分配。

6月23日,广东省英德市,望埠镇水位缓慢回落,居民涉水走出村庄。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据《财经》报道,华南理工大学水利工程系教授、中国水利学会减灾专业委员会特聘专家黄国如则指出,由于防洪标准较低,乡村地区一直是防洪的薄弱环节,尤其是沿河居住的村民,面临的风险更大。他建议,未来的水利项目应该更多向中小河流、小河道治理方面倾斜,提高全流域的防洪能力和调度、预警能力。

“一旦发生特大暴雨,还是得靠骨干性的实力工程(来防御),比如水库、堤防等,这些年国家也做了很大投入,但是跟现实需求相比,仍有欠缺之处,还要进一步加大投入。”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关闭燃气开关,避免燃气泄漏,关闭门窗,切断电源,避免家中进水导致设备短路和电线短路,避免短路造成的电火灾。

2、随时做好安全转移的物品,如船只、木板、绳子等漂浮物方便捆绑在一起,准备好几天的自保食物和干净水,准备一些求救信号的物品。

3、灾情之下,周边电力、信号都有可能中断,也有可能出现全民集中通讯导致信号拥堵的问题,遇到这类情况不要慌乱,设法和公安部门取得联系,告知你的困难,等待政府救助。

4、避免进入建筑物的地下部分,以免水漫入地下部分。例如:地铁站、涵洞、过街隧道。

5、在户外遇险,要确保自己能支持到救援人员抵达、确保自己在得到安全后还有能力和亲友联系,因此需确保自己手机有电,节约用电!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苏奎】

每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为华南前汛期的降水集中期,降雨期恰好在端午节前后,故称为“龙舟水”。

2022年“龙舟水”期间(5月21日至6月21日),广东、广西、海南平均降雨量为472.5毫米,为1951年以来第2多。

连日的降雨给处于北江上游的清远英德市造成了严重灾害,截至6月20日晚上八点,英德累计降雨高达1785毫米,是该地有连续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值。不少地方,水淹至三楼,大树“成草丛”。

而根据“中国气象爱好者”的数据比较,6月22日下午两点,英德水位到达35.97米,超过警戒水位9.97米,比1931年4月的纪录还要高,直逼1915年那场让广州被泡七天七夜的大洪水(史称“乙卯水灾”)时的水位。

尽管下游的广州没有遭受暴雨袭击,但粤北百年一遇的连续大雨恰逢珠江百年一遇的天文大潮,西北江、流溪河洪水下泄,珠江水迫近路面。

2022年6月16日,珠江出现天文大潮,中午一点半达到了最高水位,江水漫堤的危险一触即发。广州防洪形势可说异常严峻。

稍微了解广州水灾史的人们都在担心“乙卯水灾”的悲剧会不会重现。相比100多年前,广州地区的人口增加了10倍以上,倘若发生了1915年规模的洪灾,后果是不敢想象的。

然而,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1915年的中国,无论是防洪基础设施,还是防洪抢险的组织能力,完全是换了人间,不可同日而语。

乙卯水灾

1914年,广东发生了甲寅特大洪涝灾害,灾民达数十万人,引起了人们对珠江流域水利工程不足的广泛关注。广东乡民代表联同旅京同乡,由广东籍时任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领衔,呈请袁世凯政府疏治粤省河道。

11月13日,袁世凯任命具有留英背景的原清末广东籍海军大臣谭学衡成立“督办广东治河事宜处”,这是广东最早治水管水的机构。

在接获任命治河事宜处督办后,谭学衡从1915年6月开始,率领工程技术人员赴河道勘测,治水工作艰难地开始了。然而,没有人会想到,治水工作才刚刚开始,很快珠江三角洲历史上最大的洪灾却要发生了。

据香港“皇家观象台”资料显示,1915年6月27日,在南海中沙群岛附近生成一股热带气旋,于6月29日在惠东—汕尾间登陆。据《广东自然灾害史料》载,当年宝安记有“6月29日,台风登陆暴雨害稼”的灾情,台山也记有“6月,赤溪台风,暴雨害稼”的灾情。这场台风应该对乙卯水灾负有不小的责任。

在北江流域,1915年3、4月份已经淫雨为灾,大水未退,5月下旬开始,暴雨不停,洪水猛涨。粤北山区连降暴雨,7月9日,北江最大的围堤——清远石角围突然不支而崩决,洪水如猛虎扑向下游。《广东省自然灾害史料》称,”各处崩基不可胜数,全县倒塌屋四万六千余间,灾民二十四万一千余”,此实乃数百年未见。

北江沿岸堤围溃决情况图(引自“北江大堤志”)

在西江流域,5月下旬以来,连日大暴雨使得西江水位暴涨,沿岸堤围险情频发,情势异常严峻。进入7月,三水、新会、高要等地各基围纷纷崩决,防线全无,洪水所到之处,房屋尽行倒塌。7月9日,西江最重要的肇庆景福大围也告崩塌,《广东省自然灾害史料》称“缺口二百余丈,三禡街及附件铺户,尽行倒塌,死者数千人,满江浮尸,饥民十余万”。此后,西江沿岸各县一片汪洋,尽成泽国。

在东江流域,自7月初至中旬,沿岸各地同样是大雨如注,纷纷告急。广州增城各围相继崩决,惠州、顺德等地“难民栖宿屋顶,呼救之声不堪闻”。“辛苦经营,毁于一旦,哀鸿满目,情殊可悯,民情困苦已达极点”,《广东公报》在报道中这样写道。

西江、东江、北江是珠江水系的三大干流,三大干流均会于广州的珠江口而入海。广州老城区并不居于三江之干流,西江、北江之洪水离广州还有不小的距离,一般广州人并没有西北江干流沿线人们对洪水的切肤之痛,毕竟水浸常见,水淹广州历史上并不多见。以前清远的石角围也曾崩决,但洪水并未直接祸害到广州。对于人口稠密的省城,防火反而甚于防水。

西江、北江同发大洪水。西江水流到三水河口,北江水又咆哮而来,形成两虎争道。西江水直奔而下,北江水被迫停留寻找突破口,三水芦苞刚好是个使洪水流入广州的横向宣泄口,护卫广州最为要紧的芦苞榕塞围崩决,这样北江洪水便经芦苞、官窑、大坦尾倾泻而入广州。

北面的清远石角围本是屏障广州的大堤围,7月9日已经溃缺漫顶,江水经白坭河浩浩荡荡而往广州倾注。不幸的是,洪水又适逢六月初一(7月12日)潮汐大潮,海潮顶托,洪水难以宣泄入海,大量堤围崩决,防线几乎全线失守,广州已是无屏可据,水势终究一发而不可收拾。

11日至17日,大水围困广州长达一个星期,为珠三角有记录以来最大水灾,史称“广州乙卯大水灾”。

1915年7月10日晚,广州下西关一带水深已达3尺多,由于信息不畅,许多居民还以为如每年夏季一般,“落大雨,水浸街”,见怪不怪,不以为意。孰料11日傍晚,水势陡涨,许多屋宇顷刻之间就被洪魔吞没。

12日,洪水猛涨,下西关一带水过瓦面,一片汪洋。上西关水位亦高至门楣,许多铺户没入水中。著名的先施百货公司积水深至人胸口处。13日至14日,水位继续上涨,长堤水深1.5米以上,天字码头水深1.9米,西关一带水深约3米,城西繁华的商场全部遭浸。

广州受灾后,许多居民爬到树上躲避,小孩则以绳系于树上,呼救声、哭叫声不绝于耳。富人雇小艇逃生,穷人只好将床板或者棺材板绑在一起充作小船出逃。在二三层楼上躲避水灾的人因怕人多屋塌,用竹竿和小石块将撑着床板打算靠泊的人赶跑,那些人只好在洪水中无望地漂泊,此情此景实在让人心酸。《广东公报》写道,“当时人民迁徙,携幼扶老,男女呼号之声,惨动天地。”

乙卯洪水广州城受灾范围(蓝色为水淹范围,引自“北江大堤志”)

负责广东治水工作的谭学衡在1918年所著《筹潦汇述》也有简述,“乙卯六月,桑园围缺口,石角围通面省城,西南两关,水深没顶。溺毙人畜,冲塌房屋无算,烈矣!”

申报在7月24日的《粤灾之特别报告》的报道中,比较详细地描述了广州洪灾的惨状,还提到“商工停业、交通阻塞,省港轮船、各乡渡船皆因水猛不能开行,全城自来水皆因水管不能开放。晚上则电灯因电机被浸,不能放光,全城皆成黑暗世界”——“黑暗世界”,简直就是彼时广州城艰难挣扎求生老百姓的绝妙隐喻。

广州长堤街道水深及腰

水火夹击

俗话说,水火不容。但悲催的是广州人竟遭水火夹击——祸不单行,广州著名的商贸中心十三在洪灾期间发生了一场大火灾。

7月13日下午2时,当水势上涨之时,在十三行高楼上避水的商民引发了火灾,火势迅速蔓延。附近的同兴街多为火油、火柴和蜡烛商店,油箱遇火爆炸,火随油流,沿北、东、西3个方向愈烧愈远。昔日繁华的商业名城顿成一片火海,甚至连泊在江面上的船艇和珠江对岸的商铺也被火海吞没。

大火烧至次日下午7时一度熄灭,但很快复燃,烧至15日凌晨1时方才熄灭,整整燃烧了30多个小时,尸体纵横街道,惨不忍睹。有民谣云:“火灾真系惨,河北过河南。”

十三行发生火灾时,警察当局曾派消防队前往救援,然而因大街洪水横流湍急,水浸齐胸,街道狭窄,木制水龙车无法停放,消防队束手无策,只得任其越烧越远。最悲惨的一幕发生在九如茶楼,楼体因大火燃烧而倒塌,可怜在楼上躲避水灾的60多人竟然同葬火海。

此次火灾共殃及街道25条,烧毁商店2800多家,死亡1500多人。

由于珠江上的助航设备大多被滔滔江水冲毁或卷走,广州码头又没入水中,江中稻草充塞,以致轮船航行受阻。粤汉、广九、广三等铁路亦被洪水淹没或冲毁,不能行车。广州和内地、香港等地的交通中断,成为一座孤城。

由于交通中断、灾民太多,城中百物腾贵,米价涨至灾前的两倍多,这对于囊中羞涩的灾民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欲哭无泪。

乙卯洪水是珠江流域发生的两百年一遇特大洪水,也是珠江有历史记录以来的最大一次洪水。彼时中国时逢乱世,政治腐败,兵祸连年,经济凋敝、一盘散沙,政府既无力也无暇大兴水利、加固堤围,防灾抗灾能力极其低下,加之在大灾面前惊慌失措、束手无策,根本无法有效防御如此规模的特大洪灾。

实际掌握广东政权的军阀龙济光在给袁世凯北京政府的电文中,这样描述了广东的灾情:

“粤省三江潦水先后涨发,……各县冲决围基,坍塌房屋,淹毙人畜,损害田禾不可胜计……省垣(指广州城)一带水势陡涨丈余,居民露踞屋巅,交通几于断绝……该省上年被水,民情困苦已不聊生,乃此次东西北三江同时漫溢,灾区之广,灾情之重,实未从来所未有……”

乙卯洪水广东全省的受灾范围(蓝色为水淹范围,引自“北江大堤志”)

解放后广东水利部门在1980年代也进行过评估,大水共淹没农田43.2万公顷,农作物损失折稻谷88.45万吨。受灾人口378万人,死伤高达10余万人;仅广州地区按洪水淹浸地区估算,受浸农田不下180万亩,受灾人口在150万以上。

千年北江堤

南宋“诗宗”杨万里,于淳熙七年(1180年)起身前往广东,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北客南来,最便捷的交通方式就是从韶关南雄乘船顺着北江经过清远飞来峡,至三水芦苞镇转入芦苞涌,最后抵达广州。

1180年至1182年间,他多次沿着三水芦苞涌乘船来往于北江与广州之间。四月乘船走到芦苞清塘时,杨万里还曾诗兴大发,作诗《明发青塘芦苞》,诗中提到:“……船行两岸山都动,水入诸村海旋成。回望越台烟雨外,万峰尽处五羊城”。

据《北江大堤志》记载,北宋年间(1272年),因北江连年洪水,沿江人民开始在芦苞至黄塘间修建了珠江流域第一条堤防,旧称“榕塞西围”,这是北江大堤的原始堤段,可说是千年北江堤之始。

明代以后,珠三角河道淤浅,除了影响航运,还使水患增多,因而在明清时期,北江流域水利防洪有了更大发展。清远市的石角围就始建于明代,名为清平围。这些堤围至清初虽分散未成完整堤系,但已具一定规模,其防护范围更广,而且直接关系到广州的防洪安全。

清光绪二十六年立有石碑云:“石角堤围为下游各县及省垣(指广州)保障。”清朝时,广州的对外交往和贸易角色更加吃重,政治经济地位进一步提升,芦苞的榕塞围和清远的石角围与广州安全干系十分重大,北江大堤由两广水师提督直接管辖。

1915年乙卯水灾,芦苞围、石角围均遭溃决,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引发了一场在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洪涝灾害。灾后,谭学衡任督办的广东治河事宜处加紧工作,聘请瑞典籍工程少校柯维廉(Major G.W. Olivecrona)任治河处正工程师,具体负责广东的水利工程。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谭学衡提出,“其可行者,以建筑堤基一种计划,为治理西江唯一办法”,“惟有修缮基围而已。此本督办及海、柯二工程师所以公同主张也。”也就是筑水闸并将散乱的堤系联合起来,这就是“联围修闸”的治河方针。

1918年,谭学衡使用“关余”(关税中扣除偿付外债、赔款及海关款后的剩余款)一百万两筹建芦苞水闸,作为北江进入广州的最后一道关口,以控制分泄北江洪水为目的,以防御1915年型洪水为标准,由柯维廉负责设计施工。项目在1921年动工,并在1923年完工,这是民国时期广东最大的现代化水闸,将芦苞围的防洪能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全国主要堤围

直到新中国成立,北江大堤的都只是长短不一、高低各异的大小堤围。鉴于北江大堤没有一个完整的堤系,防洪能力甚低,乙卯洪灾后有发生多次溃决,1954年12月,开始对原分散的堤围进行筑闸联围和全面整修加固,并正式定名为北江大堤。

后经过不断加固,北江大堤抗洪标准全面提升,1990年代末飞来峡水利枢纽的建成更使北江大堤御洪能力达300年一遇标准,成为国家防洪的九大主要大堤,并真正成为了广州的防洪长城。

芦苞水闸修建后,防洪作用得到大大加强,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通航的功能遭到毁灭性打击,通往广州的交通要道自然已无可能,当年千帆竞发的景象也无法再现。

北江大堤位置图(引自“北江大堤志”)

珠角三角洲的诞生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并逐渐成为中国核心经济区域之一,也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珠江三角洲这个概念,几乎已是举国皆知了。

事实上,历史上并没有这个术语,珠江三角洲是个新概念,并且这个概念的诞生还与乙卯水灾后的治水息息相关。

1915年,瑞典工程师柯维廉受谭学衡之邀到广东治水,在考察了珠江流域的西、北、东江之后,他在珠江主流下游羚羊峡口外广利围平原发现了埋葬的牡蛎壳,这说明羚羊峡附近曾被海水淹没。由此他提出,广州至澳门一带的平原曾是海湾,后被西、北、东江泥沙堆积为三角洲,并将这片平原取名为“广州三角洲”。后有外国学者来中国访问,在对香港和广州之间的河口湾和三角洲进行考察后,著文称其为“珠江三角洲”。

不过这个概念在提出来后,又有欧洲学者对此提出质疑,明确表示珠江三角洲并不存在,因为其所见的堆积平原很薄,仅1—2米,所以认为珠江河口不足以被称为三角洲。

珠江流域4大江位置关系示意图

法国留学归来的广东学者吴尚时,也关注到这一争论。1935年开始,他开展了诸多田野考察,特别是1937年在广州珠江南发现了七星岗海蚀地形以及附近赤沙滘东面海蚀地形、古沙堤等冲积地形,这些证据有力支持了珠江三角洲的存在。1947年,吴尚时发表重磅长篇论文《珠江三角洲》,有力论证了珠江三角洲的存在,并认为珠江三角洲与其他大河三角洲不同,它拥有特殊的成陆模式,是一个复合三角洲。

同年,珠江水利局向民国水利部申请办理了珠江正式命名的立法手续,珠江流域进一步获得确认,珠江(广州城至入海口段)与西江、东江、北江总称为珠江,珠江的概念也正式成型。从此,珠江三角洲逐渐走出了书斋,成为了一个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概念。

中国承受了世界最深重的水灾

上善若水,至柔至刚。大江大河养育了人类,也在不断地毁灭人类文明成果。洪水,是人类遭遇的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在中国,有世界最为悠久的古老河岸文明,洪水也是我们几千来的噩梦。

就人员伤亡而论,世界有记载的10次最大的洪水,中国竟然占据了6席,并且世界历史上伤亡最大的洪水就是中国1931年大洪水,估算的人员死亡达到了骇人的370万。世界前15大洪水,中国也有7个,将近一半,而第二名的荷兰只有3次。

中国人民遭受洪水肆虐的苦难确实是冠绝全球。

世界历史有记录以来的前15大水灾

洪灾是世界三分之一以上与自然灾害相关的死亡原因,每年洪灾死亡人口估计在5000-10000人。2021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820亿美元。据瑞再研究院的报告,2021年,全球遭遇了50多起严重的洪灾事件,洪灾引致的经济损失占到全球自然灾害相关经济损失的31%。

中国仍然是受洪水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每年水灾影响人口超过5000万,群体死亡事件每年都在发生,如2021年受河南罕见大雨影响,死亡人数达到了590人,比2020年翻了一倍。

考虑到中国历史水患,从数字来看,与世界其他大国比较,现代中国在洪水防治方面成绩是非常显著的。中国2015年-2019年间年平均死亡人数为449人,印度为713人,美国为118人;但如果考虑人口规模,以每亿人的死亡人数为比较指标,中国32人,美国36人,印度则是51人。

中国近年每年水灾影响情况

在与洪水的长期战斗中,中国人民有了丰富的应对防御洪涝灾害的经验,同时逐步形成了系统规范的制度。如《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命司空曰,时雨将降,下水上腾。循行国邑,周视原野,修利堤防,导达沟渎,开通道路,毋有障塞。”可见,20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治水策略和制度。

然而,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民穷国困,很多治水设想实际很难实现,再加上吏治腐败,民间自发力量有限,平日水利不修,社会应对洪水灾难是极其无力的。

如乙卯水灾过后,袁世凯政府不得不公开承认:“本年各省水灾迭见,虽由雨泽过多,谅以平日水利不修,为其本病”。而当时广东地方自治研究社刊登的一则署名“春雨”的灾后评论“水灾非天地之不仁”,更是一针见血指出:

“然假使河道索通,宣拽得宜,水势虽骤,为患必不如是之烈也。乃水潦历年为患,而当事者不为根本疏浚之谋,徒筑基围以防水,一旦崩溃,则众为鱼矣……此政府之不仁,非天地之不仁者也。”

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的水灾苦难,今天的中国应该有信心“水患”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要迎接的是“水利”时代。我们的水资源算不上丰富,甚至可以说有些缺水,但中国人学会了科学开发水资源,学会了用水造福人民,中国是世界用水量最大的国家,有发电量居首“当惊世界殊”之三峡工程,有占世界近三分之一的水利发电。

治水需要长期的规划和政府强大的社会资源动员能力,或者说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这是现代中国相比古代乃至现代世界其他任何国家,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这次的英德洪水即是一次新的警醒。好在,从政府到人民,都积极开展了救助与自救。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2345lzwz.cn/read-142844.html
上一篇下一篇
00

New Pos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