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门联左右哪个为上联下联(为什么律诗和对联的平起或者仄起,要看第二个字而不是看第一个字)

zydadmin2023-08-19  61

这是一个关于格律的常识问题:

为什么律诗和对联的平起或者仄起,要看第二个字而不是看第一个字?

律诗有四种句式,其中有两种是仄收,两种是平收。八句的律诗有四联,中间二联要求对仗。

对联的第一句是出句,为上联,第二句是对句,为下联。

我们所见到一般悬挂的对联,有一些完全采取律诗的对仗方式,因此遵守格律诗的平仄要求。

平起平收,表示五言或者七言的第2个字是平声,叫做平起;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叫做仄收。

例如唐朝诗人赵延之的七律《题铜梁望仙楼》中:

西山顶上最高楼,登眺能消万古愁。

第一句,就是平起平收,西【山】顶上最高【楼】。山、楼是平声。

看懂了第一句,那么第二句也就明白了。第二句,是仄起平收:

登【眺】能消万古【愁】。

眺,是仄声,愁是平声。

又如严维的五律《荆溪馆呈丘义兴》 中,颈联的下联:

阳【羡】古时【州】。

羡,是仄声,州,是平声,所以下联是仄起平收。

看明白前面一段话,再看看仄起仄收与平起仄收。

例如:

欲【穷】千里【目】;平【明】寻白【羽】。

上面两句,都是五言格律诗中平起仄收的句式。

丛【菊】两开他日【泪】;信【宿】渔人还泛【泛】。

上面两句,都是七律中仄起仄收的句式。

仄起,是看第二个字,仄收是看最后一个字。

我们发现 ,律句的仄起或者平起要看第二个字,仄收或者平收要看最后一个字。

道理很简单,因为在七言律句中,第1个字都是可平可仄。用“中”来表示。

因此这种句式可以记作:

西山顶上最高楼,中平中仄仄平平。

可以看出,第3字也是可平可仄的(这里用的是仄声:顶)。

又如 《秋日望西阳》(唐·刘沧)的颈联:

风【入】蒹葭秋色动,雨【馀】杨柳暮烟凝。

虽然风是平声,但是第二个字入是仄声,所以上联是仄起;雨,是仄声,但【馀】是平声,所以下联是平起。

?因为第一个字不确定,而第二个字的平仄是固定的,所以平起或者仄起,都是看第二个字。

五言诗,也是如此,看第二个字。例如:

林【暗】草惊【风】,是仄起平收。

江【湖】范蠡【船】,是平起平收。

五言律诗的第一个字不一定都是可平可仄的:

中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仄平平仄,中仄仄平平

其中,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第一个字平声,就不能随便改为仄声。如果要改的话,需要注意避孤平,要改为这样:仄平平仄平。

因为第二个字和最后一个字的平仄,是固定不可改变的,因此律句的平起或者仄起,是看第二个字而不是第一个字。

大家如果去一些名胜古迹,注意观察悬挂对联的方式,就会发现,右边的联是仄收,左边的联是平收。

右边挂的是上联,一定是仄收。

左边挂的是下联,一定是平收。

例如杭州永福寺中的对联:

上联:幻心每遇尘嚣起;下联:真性常随云水闲。

又如:

上联: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气;下联:鹫峰云敛,千年桂月印湖光。

对联有长有短,五言或者七言的对联,大多使用律句。

还有一点,大家注意到了吗?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左右位置也不是乱挂的。

格律诗只有四种句式,就是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仄起仄收。

作为上联的,是两种仄收的句式,下联都是平收。

日常所见悬挂在外的对联形式多样,不仅仅是五言或者七言,有些对联对于平仄的要求没有格律诗那么严格。

但是,上联仄收,下联平收,是不可改变的规则。而且上联要挂在观者右边,下联挂左边,上面图中同仁堂的门联就挂反了。

@老街味道

什么是离合诗?唐军主帅李勣征高丽,收到加急密报竟是一首诗?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2345lzwz.cn/read-143203.html
上一篇下一篇
00

New Pos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