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读得很广泛,却读不精的人,与其值得赞美,不如值得同情。
就像霍布斯所说:“如果我像一般人一样读那么多书,我就跟他们一样愚蠢了。”
很多人试图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来证明仅仅读得多也是有用的。
其实,这两句恰恰是说明读书要读精。
这两句话的关键字是什么?一个是「破」,一个是「熟读」。
「熟读」好理解,就是熟练地读、反复地读。熟读的目的,是为了质量。否则,这句话就是「读过、背过」唐诗三百首了。
「破」是什么意思呢?
一般理解是磨破,也就是书都翻烂了,所谓韦编三绝。这是追求阅读的质量。
也有解释是识破,也就是抓住重点、深入钻研,透彻理解书中的道理。还是追求阅读的质量。
还有解释是突破,也就是青出于蓝,如分析阅读,在增进理解之后,还能评论所读书籍,指出其优点和不足。依旧是追求阅读的质量。
无论是哪种「破」,都是读得精、读得好、读得有质量。
所以,两句话都是在说阅读要有质量。
先破、先熟读,然后才是万卷、三百首。在质量的基础上,增加数量,才能下笔如有神。
另外,另外,虽然造纸术发明于西汉,但得到突破是在唐朝,也是在唐朝出现了雕版印刷术。
所以,杜甫写「读书破万卷时」,书还是很值钱的稀罕物,能读到的书也多是经典。
也就是说,破万卷的万卷,也是好书、高质量的书,不是泛泛的书。
另外,另外,「熟读唐诗三百首」这句话是清代蘅塘退士孙洙写的。写在哪里的?写在他自己编辑的《唐诗三百首》的序里面。有点自吹自擂、自己给自己打广告的意思。
其实唐诗流传甚广,质量难辨,清代就有《千家诗》《全唐诗》《唐诗别裁》等等。所以孙洙才会精挑细选出三百多首诗,换句话说,也是高质量的诗。
你看,你看,书万卷、诗三百,也都是高质量的书。
所以,这两句话其实是「读得有质量、读的有质量」的意思,正和《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的观点相同呀。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其实书也是如此。
随便一个市级图书馆、大学图书馆,藏书基本都是 10 万册起,国家图书馆更是藏书近 4000 万册。
就算我们能活到 80 岁,从出生那一天就开始读书,一天一本,一辈子也不过 3 万多本书,真是沧海一粟啊。
追求阅读的数量是没有尽头的,只会陷入恐慌和空虚当中。
恐慌的是,书永远读不完;空虚的是,追求数量的欲望永远填不满。
有人说量变引起质变,偏偏读书是很难靠数量精进的。读书质变的关键在于思考量、消化量、理解量,而不是阅读的数量。
一年 365 本书,必然是缺乏思考、消化、理解的。因为要赶时间,要完成数量的 KPI,眼睛都看不过来,哪有多余的时间去思考?
如果单纯读的多,就能质变成牛人,那么最容易出牛人的应该是出版社编辑,因为他们的工作就是要阅览很多书。
可是,你能想出几个编辑出身的大牛呢?
如果非要说量变引起质变的话,那么这个量也不是书本的数量,而是次数的数量。
一年读 365 本书,不如一本好书读 365 遍。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才是读书的量变到质变。
世上的书何其多,只要想读,永远有数不尽的书可以读。
所以,问题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
书读得多的人多,但读得精的人少。
因为上数量很容易,闭着眼睛去买,睁开眼睛去读就行了。而想要读得深入一点点,就得动一动脑子,这就难了。
就是这一点难,拉开了质量和数量的差距,也决定了读得有质量的人是少数派。
差生不只文具多,参考书也多,因为这些东西去买就行了,上数量容易的很。但是做题就难多了,要集中精力,要动脑子,要受挫,真是要了命。
好学生是不怕做题的,一本课本,几套试卷,几本练习册,足矣。灯一点,坐下来,把书吃透,效果远超过一桌子的文具和参考书。
学生的差距,就在那一点难。
所以,所以,问题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
要数量很容易,要质量很难。
容易走的路都是拥堵的,也是平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