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并为帝都)中的(并为)是什么意思?

zydadmin2023-08-19  78

《文言文词典》:并 bìng①<动>合。《六国论》:“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②<动>兼并;吞并。《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③<动>并列;挨在一起。《与妻书》:“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④<副>一并;一起。《涉江》:“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⑤<连>连。《芋老人传》:“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⑥<连>并且。《〈黄花冈七十二一烈士事略〉序》:“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通典 卷一百七十三 州郡三 古雍州上》京兆府今之雍州,【理长安、万年二县。】周之旧都,平王东迁而属秦,始皇以为内史地。汉高祖初属塞国,后更为渭南郡,寻罢,复为内史,武帝分为右内史,【秦於右北分泾水,置郑渠,灌田四万馀顷。汉置白渠,灌四千五百馀顷。】后更分京兆尹。【领县十二。】后汉因之。【领县十。】魏改尹为守,后改为秦国,后复为京兆国。晋为京兆郡,兼置雍州,【领郡国七,理於此。】后魏亦然。后周复为京兆尹。隋初置雍州,炀帝改为京兆郡。大唐初复为雍州,开元元年改为京兆府。凡周、秦、汉、晋、西魏、后周、隋,至於我唐,并为帝都。【周谓幽王以上。汉谓西汉。晋愍帝亦暂都於此,凡四年。后魏孝武帝自洛阳来都之,是为西魏,凡四主,得二十二年,而禅后周。】其间王莽、更始、刘曜、苻坚、姚苌,亦都於此。【前赵刘曜为石勒所灭。前秦苻坚为姚苌所灭。后秦姚泓为晋将刘裕所灭。】今号西京。【汉高帝自栎阳徙都长安,至惠帝方发人徒筑城,今西北古城是也。至隋文帝开皇三年,移筑新都,号曰大兴,今城是也。武德以来称京城,开元元年十二月称西京。】

《通典 卷一百七十七 州郡七 古荆河州》河南府洛州【凡河北诸县,并冀州之域,馀则荆河州之域。今理河南、洛阳二县。】盖周之旧都。昔武王克殷,定鼎於郏鄏。至成王,营成周,卜涧水东、瀍水西而宅洛邑,是为王城。【郏鄏,陌名。汉孔安国云:"王城,今河南城。"周灵王时,穀雒斗,毁王宫,则左传齐庄公遣师城郏是也。在今城之西。按此穀水本涧水,自后遂更名矣。经今城之苑中,入於洛。】又於瀍水东卜,亦吉,迁殷顽人居之。【孔安国云:"将定下都,迁殷人,故并卜之也。"】平王因犬戎之乱,自酆东迁而居王城,则东周之始王也。至敬王与王子朝争立,出奔晋,定公使魏舒率诸侯之大夫会於狄泉,以其地本成周之城,而居敬王。【按在今洛阳之城东三十馀里故城,是则周之下都也,有狄泉在城中。然而成周是王城、下都之总号,故左氏传曰"苌弘云,西王天弃之,东王必大克"。时子朝居王城,故曰西王,敬王居狄泉,在王城之东,故曰东王。】至考王,封其弟桓公於河南,以续周公之官职。至孙惠公,乃封少子於巩,号东周惠公。【按此时又别称东周也。】王赧立,【赧,尼板反。】东、西周分理,又徙都西周。【则王城也。】初,平王时,雒邑与宗周,【宗周,镐京也。】通封畿,东西长,南北短,长短相覆为千里。后为诸侯所侵,比周之亡,七城而已。【河南、洛阳、新城、平阴、偃师、巩、缑氏也。按七邑之境,西自今河南、洛阳,南自伊阙、缑氏,东得巩县,北至於河。】秦平天下,置三川郡。汉高帝置河南郡。【领县二十二。】后汉改为河南尹,【领县二十。】兼置司隶,【领郡七,理於此。】魏晋郡因之,兼置司州。【领县十一,理於此。】后魏孝文自代徙都之,亦为河南尹。至东、西魏,分有其地,北齐为洛州。【石季龙已为洛州,至齐又改名焉。】齐灭,属后周。【当东、西魏及齐、周之时,二境交争,攻战边镇,俱在於此。】隋初为洛州,炀帝之初,移都创制,复曰荆河州,寻改为河南郡,置尹。大唐平伪郑王充,置洛州。开元元年,改为河南府。凡周、汉、魏、晋、后魏、隋,至於我唐,并为帝都。【周谓平王以下,汉谓后汉,晋谓西晋也。】今号为东京,后改号东都。【按故都城,自周氏至隋大业以前,常为都邑。今都城即隋炀帝大业元年所筑。】

《通典 卷一百七十九 州郡九 古冀州下》太原府并州【今理晋阳、太原二县。】古之并州,盖舜分冀州为之,置十二牧,则其一也。以其地在两谷之间,故为并州,亦曰在卫水、常水之间。【常水在今博陵郡,卫水在今常山郡。注已具上卷。】周礼职方曰:"正北曰并州,其山曰常,薮曰昭馀祁,【常山在今博陵郡常阳县界。昭馀祁在今西河郡介休县界。】川曰虖池、呕夷,【虖池发源在今雁门郡繁畤县界。呕夷在今安边郡灵丘县界。虖音呼。池音驼。】曰淶、易。【淶水在今安边郡飞狐县界。易水发源在今上谷郡易县界。】其利布帛。人二男三女。畜宜五扰,【牛、马、羊、犬、豕。】穀宜五种。"秦兼天下,为太原郡。汉武帝置十三州,此为并州。【领郡九,兼得雍州之域,今上郡以北朔方、九原、榆林、新秦、银川之地。】后汉并因之。【理於晋阳,今府。】灵帝时,羌胡大扰,定襄、云中等郡,并流徙分散。献帝时,省入冀州。魏文帝复置并州,自陉岭以北并弃之。【今雁门郡及以北之地悉弃之。】至晋,亦置并州。【领郡国六,理晋阳。】惠帝时,并州之地尽为刘元海所有。其后刘曜徙都长安,自平阳【今平阳郡】以东地,尽入石勒,及苻坚、姚兴、赫连勃勃,并於河东郡置并州,姚兴又分河东为并冀二州。及后魏以后,分坼不可详也。今之并州,【为太原府。】古唐国也。昔帝尧为唐侯所封之国,【按今博陵郡界有尧城,为尧始封之国,当是徙於此也。后迁平阳。】及夏禹所都之地,【禹都或为今太原,或在今平阳,或在今河东郡安邑,或在今河南府阳翟也。】亦高辛氏子实沈及金天氏子台骀之所居焉。【左传云:"帝迁高辛氏子实沈於大夏,主参。金天氏之裔曰允格、台骀,以处太原。"注云:"大夏,太原晋阳县也。"】周成王又封弟太叔虞於此,【成王灭唐,而封太叔,故参为晋星是也。】叔虞子燮改为晋侯。【唐有晋水,故改为晋。】中国曰太原,夷狄曰大卤。【晋荀吴败狄於大卤,即太原晋阳县也。】晋、大卤、太原、大夏、夏灵、晋阳六名,其实一也。春秋时为晋国,后为赵邑。【智伯与韩、魏围晋阳岁馀,引汾水灌城,不没者三板。】晋灭,属赵。秦置太原郡,二汉因之,兼置并州。【领郡九,理於此。曹公围袁尚於邺,时袁绍外生高幹为并州刺史。牵招说幹曰:"并州左有恒山之险,右有大河之固,北有强胡,速迎尚并力观变。"幹不能用之。】魏改为太原国,并州仍旧。晋因之。【领郡国六,理於此。】后魏为太原郡,兼置并州。北齐、后周皆因之。隋初废郡,置并州,又改为太原郡。大唐为并州,高祖匡隋室,起义兵。於长寿元年,置北都,后复为并州。开元十一年,改为太原府;天宝元年,加号为北京。

有些洛阳网友可真是会牵强附会,把根本不在一个章节里的长安和洛阳给硬拉到一起,说是两都并重,说“并为”的主语是长安和洛阳。把一个城市在几个朝代并为帝都,说成是两个朝代“并为”帝都。

为什么河南人总是要跟陕西人吵起来?

这些个洛阳网友不仅要把中学历史老师给气死,连教文言文的中学语文老师也给气死。

而且这些网友的眼神不太好。(京兆府)周谓幽王以上。(河南府)周谓平王以下。

《通典》的作者杜佑在书中不止写有正文,他自己就对正文标着小字做注文。他可明确说明了,长安的周是西周,洛阳的周是东周。洛阳网友一看这条不利于自己,然后就把作者自己的原文给截掉。

同样还有: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司马光

只能看到“兴”字,不明白司马光为什么还多加个“废”字。吾行天下久矣,唯见洛阳。———刘邦

这也是洛阳网友最爱引用的一句,好像在刘邦眼里就只有洛阳没有长安。但实际上出处是《史记·陈丞相世家》:高帝南过曲逆,上其城,望见其屋室甚大,曰:“壮哉县!吾行天下,独见洛阳与是耳。”顾问御史曰:“曲逆户口几何?”对曰:“始秦时三万馀户,间者兵数起,多亡匿,今见五千户。”

刘邦是拿洛阳和曲逆县在比较。曲逆县有多大呢?刘邦说这话的时候有五千多户。最多几万人吧。这个程度,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刘邦就认为和洛阳县可以相媲美了。当时的洛阳能大到哪去?

洛阳网友也很喜欢引用《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五》说洛阳也是京师。今国家定周、秦之两地,为东西之两宅,辟九衢而立宫阙,设百司而严拱卫。取法元象,号为京师。既严帝宅,难虚神位。若无宗庙,何谓皇都?

先不说这只是某大臣为了给洛阳讨宗庙刻意这么说的一家之言,只要把这段稍微往前粘贴前一段:谨按《礼祭义》曰:「建国之神位,右社稷而左宗庙。」《礼记》云:「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是知王者建邦设都,必先宗庙社稷。况周武受命,始都于丰,成王相宅,又卜于洛。祭岁於新邑,册周公于太室。故《书》曰:「戊辰王在新邑,祭岁,王入太室稞。」成王厥後复立于丰,虽成洛邑,未尝久处。逮于平王,始定东迁。则周之丰、镐,皆有宗庙明矣。又按曾子问庙有二主,夫子对以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尝郊社,尊无二上,未知其为礼者。昔齐桓公作二主,夫子讥之,以为伪主。是知二主不可并设亦明矣。夫圣王建社以厚本,立庙以尊祖,所以京邑必有宗社。今国家定周、秦之两地,为东西之两宅,辟九衢而立宫阙,设百司而严拱卫。取法元象,号为京师。既严帝宅,难虚神位。若无宗庙,何谓皇都?

又是在讲西周成王没有迁都。洛阳网友总是能断章取义,截取得恰到好处。把自己喜欢的那句留下来,不喜欢的那句给切掉。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2345lzwz.cn/read-143472.html
上一篇下一篇
00

New Pos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