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一本写给皇帝的教科书,为什么大家都在读?

zydadmin2023-08-21  87

说到历史,不得不提到与《史记》并称“史学双壁”的《资治通鉴》。

与《史记》的人物纪传体不同,《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没错,就是我们小学课文学过的那个司马光砸缸的司马光。

他按照年份顺序把历史重大事件串起来,汇成一本贯通的史事摘要。

全书约300多万字,记录了春秋战国至宋朝建立之前共1362年历史发展的轨迹。篇幅足够大,字数足够多,年代足够长。

一、皇帝的教材、大咖的经典

司马光编纂这本书的主要目的,一是通,二为鉴。以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民族关系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所谓“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资治通鉴》成了历代皇帝的必读教科书。也因其丰富清晰的史料价值、文学价值,被历代文人骚客、史学家、管理者奉为必读经典。

宋神宗为该书赐名“资治通鉴”,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朱元璋、康熙、乾隆对其情有独钟;曾国藩称它“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毛泽东曾谈论自己反复研究、批注、阅读了17遍之多;梁启超、金庸等各界大咖都把它作为枕边书;冯唐甚至说“如果一生只读一部书,就读《资治通鉴》!”

二、适合普通人读的经世智慧百科全书

曾国藩认为《资治通鉴》是一本经世之书,所谓经世,就是阅历世事的意思,经世致用。所以也适合普通人读。

《资治通鉴》讲历史故事的同时,更是讲做人、处世智慧,涵盖了人类历史规律、人性、处世哲学,堪称一部经世百科全书,是古人修身、齐家、做人处世智慧的宝藏。

我们以史为鉴,鉴的是什么?不是用历史的方法处理现在的问题,而是鉴人性,鉴规律,让人更深刻地了解自己、了解人性、了解世道。

1、 读人性。人性是有惯性的,知道人性的底层逻辑,才能关注自己,防小人。

当年公孙衍离开魏国去韩国当总理,就向魏国国君推荐了齐国的田文来魏国担任总理,田文本和田需、周霄三人关系较好。

公孙衍这一招,就离间了田文和田需之间的关系,因为田需才是他们三个人中威望最高的,公孙衍走后本该他来当这个总理,但公孙衍却推荐了还不如自己的哥们。于是对田文自然也心生芥蒂。

接下来,田需又利用了魏国国君疑虑重重、容易心生猜忌的人性弱点,对公孙衍的布局进行了反击。

他让苏代去游说魏王。

苏代是这么跟魏襄王说的:您觉得田文是对魏国更尽心还是对齐国?魏王说:我感觉他对齐国更尽力。

苏代又问:那您觉得公孙衍对魏国更尽力还是对韩国更尽力?

魏王说:我感觉他对韩国更尽力。

总之不管是从魏国离开的人还是从别国来魏国的人,魏王都不相信他们会对自己更尽力。

于是苏代顺势就说:您不如把田需安置在身边,通过他来考察田文和公孙衍的所作所为。

于是,田需又顺利得到了魏国国君的重任。

2、知权谋。生活处处需要人情练达的智慧,职场、商场、家庭,你可以不做,但你必须看得到、看得懂、拎得清。

3、 见世面。纵贯一千多年的历史故事,荣辱兴衰,起伏跌宕,不可谓不是大场面。见过大世面的人,才不会觉得的自己遇到的小问题是大问题,看得开,看得透,看得远,高瞻远瞩,才能宠辱不惊。

4、 学管理。《资治通鉴》讲唐太宗用人之道:“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三、读《资治通鉴》,你需要一本有趣的入门书

刚才说,《资治通鉴》虽然篇幅极大,但确切地说,这是一本历史摘要,某件重要历史事件可能只有寥寥数字的记载,加上全是精炼晦涩的文言文,如果对历史没有一定基础的人读,就一个体验:啃不动。

所以并不建议完全没有历史基础的人初学历史就读《资治通鉴》。

但,如果有人带着你读,比如这套《资治通鉴熊逸版》,体验感就完全不一样,历史小白读来也是过瘾的感觉,越读越上头。

目前熊毅已经出了《资治通鉴熊毅版》第1第1共两辑,《第1辑》涵盖《资治通鉴》周纪一、周纪二,从周威烈王写到周显王48年。

现《第2辑》,内容与《第1辑》紧密衔接,涵盖《资治通鉴》周纪三、周纪四、周纪五以及秦纪一、秦纪二,从周慎靓王元年,到始皇帝三十七年。同样以近260个问题为抓手,带你亲历战国诸侯的土崩瓦解与大秦帝国的崛起。全套一共9册,但每一册又很轻薄好读。

读历史,我们总免不了产生各种疑问,希望能把这件事和更多的时间、事件、人物、文化联系起来。

这套书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对知识的纵横贯穿,无论是时间节点、历史事件、文化来源、甚至文字发展演变都信手拈来,又能恰到好处地在你想要问每一个“为什么”的时候及时出现。

这样的历史和文化和文学功底让本书既轻松易读,又严谨客观。

1、同时代世界历史发展到哪里了?

比如《资治通鉴》原文一句话:“起重光赤奋若,尽昭阳,大渊献,凡二十三年。”

这是一句关于时间的描写,通过这个年份,熊毅对同一时期的世界版图历史进行了的横向延伸,这个时候世界的西边发生了什么事情?印度、日本进入了什么朝代?世界上和中国出现了哪些我们熟悉的艺术作品文学作品?

这样一横向联系,让我们对历史就有了更全面系统的定位。这就解决很多人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联系不到一起的问题。

2、为什么结果会是这样?前因后果是啥?

资治通鉴原文:“楚,赵,魏,韩,燕,同伐秦,攻函谷关,秦人出兵,逆之,五国之师皆败走。”

这是讲五国合纵伐秦结果被秦打败的事件。作者从魏惠王死后,他的儿子魏襄王处理父亲葬礼的事情说起,谈到了中国风水学的起源和发展,后代的理解。最终谈到的是人性本质,魏襄王是借风水的说辞借坡下驴。

秦国为何会赢?作者就把当时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国内政治、国家实力、“国际”形式、前因后果进行了透彻的利弊分析。

当秦国军队借道魏、韩,东征齐国的时候,齐威王因田忌、孙膑遭邹忌陷害,任命匡章为将领打赢了这场防守反击战。为什么齐王信任背负“不孝”骂名的匡章?为什么匡章会赢?为何不孝?为什么孟子也替匡章辩解?作者又从中国的复杂的礼仪、孝道文化讲起,包括后世王安石在力挺曾巩时也为匡章辩解。也通过当时齐国的发展和灭亡讲到儒家的“仁政治国理念”如何自圆其说的,既有趣又有深度。

3、 这个字读什么?为什么读这个音?啥意思?

这套书中对于读者很容易为难的生僻字、不太确定读音的字,都贴心地在正文中附上了读音,这对读者来说简直太友好。阅读难度系数立马降低三个档。古文读音本来就很难考证,作者对于读音是如何确定的过程也解释得非常清晰,至于你愿意读哪个音,有自己的选择也不是不可以。

“秦败韩师于鱼,斩首八万级,虏其将、申差于浊泽”。(这个字网页无法显示,配图如下。)

作者注音(qiu),差(cha)。并解释读音来源。有两个读音qiu和sou,意思都很生僻,湖三省也不知道怎么读,就把两个读音都标注出来,让读者自己选。

再看申差,申原本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后人以国名为氏。差是一个多音字,这里之所以读cha,并没有很好的理由,只因为有位楚辞名家叫景差,他的名字在格律诗里出现,在韵脚位置由其他韵脚字推断,应当读差。既然景差的差读cha,那么推断申差的差也读cha。同时我们也学到一招,在读古书时经常会遇到拿不准字音的地方,借助格律诗就是一个相当好的方法。

4、 这里的时间线怎么有点混乱?这段文字和《史记》为什么不一样?

对于时间线有点前后矛盾的地方作者也把和读者一样的疑问拎出来,并结合其他各史料综合分析判断,梳理出尽可能客观的可能情形,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

《资治通鉴》本身的很多素材也取自《战国策》《史记》等其他史书,而在编撰过程中也会有内容的改动。至于为什么要改?作者也根据详实的资料进行了分析。

比如讲到秦国伐蜀。

原文“巴蜀相攻击,俱告急于秦。”

这段文字出自《史记·张仪列传》,原文“苴蜀相攻击”。在《资治通鉴》里苴改为巴。作者又从华夏文明给当时的蛮夷地带取名的文化现象说起,这个苴该如何读?司马光为何改用巴?

让人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历史文化就有了融会贯通的理解。有了这层文化的理解,读者再去读其他历史故事的时候,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5、 这个地方用到的管理学思路是什么?

在讲到张仪和司马错分别建议秦惠文王“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和“攻打蜀国”的时候,作者分析了管理结构里注定的张力。

“张仪作为职业经理人,天然就有一种倾向,在短时间内做出肉眼可见的成绩。”“而对秦惠文王来说,秦国是自己的家族企业,向上不能让列祖列宗蒙羞,向下又能让宝贝儿子顺利接手。这样一想自然会觉得东进方案比较冒进,而西下方案就算失败,也无非是死一些人浪费一些物资而已。”

职业经理人看重短期成绩,向老板展示自己的能力,而老板更看重的是长期收益。所以二者在做方案和决策时,自然有不同的利己倾向。

而且熊毅不仅把故事讲好听,还能把故事讲圆。当你读完熊毅的精彩解说,再回去读每一段《资治通鉴》的原文,会发现自己原来那一千个小疑问都统统有了顺理成章的答案和理解了。

《资治通鉴》的博大精深,不应因文字的门槛而将大众拒之门外。《资治通鉴熊毅版(第2辑)》继续带我们领略经典之美。历史巨著,也可以轻松入门,你要的历史、文化、文学、人性、管理、谋略……宏大的、细节的统统都在这套书里了。

我是岚言知己,专注个人成长。关注我,陪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2345lzwz.cn/read-144211.html
上一篇下一篇
00

New Pos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