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三、“围点打援”战术,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李续宾玩不转

zydadmin2023-08-23  72

三河之战:湘军百战精锐,还有名将指挥,却输给了太平天国的二流部队,非常有意思。李续宾是悍将没错,但吃不透“围点打援”战术,被二流的太平军部队全歼在庐州南面。

三河之战,湘军前后阵亡7000余人,都是精锐中的精锐,个个身经百战,作战经验十分丰富,属于“老兵”。

湘军,顾名思义,就是以湖南、湖北人为“主力”的一支私人武装,并非清朝的直属部队,与八旗、绿营有着本质区别。湘军也不是曾国藩一人的,曾国藩也不是最早创办湘军。

太平军兴起时,江忠源率先创办“楚勇”,协助八旗、绿营战败。江忠源,号称湘军“鼻祖”,也是第一个得到巡抚等封疆大吏头衔的湘军主帅,却在1854年被胡以晃打死。

太平军进入湖南后,咸丰下令各省兴办团练,湘军应运而生。此时,罗泽南、李续宾招募4千余人,并率先打出“湘军”的旗主。曾国藩招募一万多兵马,组建陆军、水师:塔齐布的“常胜营”,以及彭玉麟、杨载福的长江水师。

罗泽南、李续宾率兵投奔曾国藩,但自己的掌控部队,不许他人染指。曾国藩可以直接插手到底的部队,只有塔齐布的湘军、长江水师,以及后来的“吉字营”。罗泽南、塔齐布构成曾国藩的左膀右臂,也是湘军的“根底”。

湘军、太平军长期厮杀,互有胜负。罗泽南、李续宾不断扩充兵马,也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1855年,塔齐布暴毙而亡,所部由周凤山率领,被石达开在樟树镇打残,元气大伤。

塔齐布、周凤山相继出局,曾国藩在江西的处境岌岌可危。此时,罗泽南、李续宾追随湖北巡抚胡林翼征战,围攻武昌,还击败了石达开的援军,成为湘军的绝对顶梁柱。

1856年初,罗泽南阵亡,李续宾接管所部。1856年12月,韦志俊弹尽粮绝,撤出武昌,胡林翼、李续宾入城,夺取了长江中游军事重镇武昌。

1857年,李续宾围攻九江,打持久战,破城而入。林启荣宁死不降,17000多太平军将士被处死,血流成河。连克武昌、九江,李续宾声名显赫,成为咸丰的红人。

1858年9月,胡林翼从湖北东征安徽,李续宾是绝对主力。此时,鲍超、多隆阿等悍将,都要配合李续宾作战。清朝的希望,湘军的希望,也在李续宾。

可以说,投入三河之战的7000湘军,是绝对的精锐,也是湘军的“根底”,故而能连续夺取潜山、太湖、桐城、舒城等重镇,兵锋直抵三河镇,威胁庐州。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陈玉成调兵解救南京,安徽太平军并不多,湘军夺取城池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再则,鲍超、多隆阿围攻安庆,牵制太平军精兵;袁甲三、李孟群率三万兵马在六安驻扎,也可以作为辅助。

相对湘军而言,此时的太平军已经过了巅峰时刻,属于二流部队,跟李续宾所部相比,压根就不是一个档次。再则,太平军来回作战,疲惫不堪,而湘军却是以逸待劳。

杨秀清时代,奉行精兵政策,太平军数量不多,却很能打仗。天京事变后,太平军的精锐部队相互厮杀,2万多骨干死于内斗,元气大伤。此时,存留下来的太平军,几乎都是二流部队。

先说李秀成部太平军,可以用“乌合之众”来形容。天京事变前,李秀成的名气并不大,自然没啥兵马。1857年5月,石达开外出单干,各地将士纷纷前往投奔,镇守桐城的李秀成只有7000多老弱。

正如李秀成在《自述书》中说:“翼王带走满朝精锐,那时我在桐城,不足七千人,都是老弱无法随翼王去之人。”那么,李秀成所言属实吗?答案是,李秀成并没说谎,他确实很弱。

李秀成被围困在桐城,秦定三猛攻城池,李秀成只能书信陈玉成,让他从宁国带兵来解围。1858年初,李秀成想解除南京之围,攻打“江北大营”,却被德兴阿打败,再次向陈玉成求援。

李秀成所部太平军,连清军的绿营都不一定打得能赢,更别说是与湘军精锐对决了。陈玉成所部,情况比李秀成好,但跟李续宾所部相比,也是差很多,且曾经遭遇惨败。

陈玉成所部太平军,是翼王石达开率兵“靖难”,讨伐韦昌辉时,留在宁国的部队。那么,这支部队究竟如何呢?答案是:整体可以,却并不精锐,是李续宾的手下败将。

1855年11月,石达开率1万兵马增援武昌,受挫于胡林翼、李续宾、蒋益澧的反击。为此,石达开留下3千人给韦志俊后,进入江西作战,攻打曾国藩,在樟树战击败周凤山,曾国藩困守南昌。

转战江西期间,石达开扩招兵马,得到6万人。1856年3月,石达开留下部分兵马镇守江西各地,自己率3万人回京参与摧毁“江南大营”,攻打向荣所部。

摧毁“江南大营”后,石达开率兵西征湖北,秦日纲、李秀成东征江浙,追击清军残余势力。石达开再次增援武昌,还是受挫于胡林翼,无法突破湘军构筑起来的防线,鲁家港大营还被湘军焚烧。

1856年11月,石达开回京“靖难”,讨伐韦昌辉。洪秀全送来北王韦昌辉首级后,石达开入京辅政,将驻扎在宁国的兵马交给陈玉成。石达开单干时,陈玉成不跟他,却有部分将士离开。

陈玉成的家底,就是石达开的“靖难之师”。1857年,陈玉成带着一堆难民进入湖北作战,经过一年的训练,得到一支较为精锐的劲旅。再则,陈玉成从两淮“捻军”中挖掘人才,组建一支骑兵,这是太平军的精锐所在。

陈玉成、李秀成所部太平军,相对杨秀清时代而言,就是一支二流部队,作战能力不如湘军。再则,太平军在东线、西线来回作战,劳累奔波,压根就没有休整时间。

李续宾攻打三河镇时,陈玉成、李秀成正在浦口作战,与“江北大营”进行战略决战。摧毁“江北大营”后,陈玉成、李秀成火速赶到三河,马不停蹄,气喘吁吁,又跟李续宾厮杀,其难度可想而知。

论精锐,太平军不如湘军;论体力,湘军以逸待劳,太平军疲惫不堪;论后勤补给以及队友支持,陈玉成、李秀成更像是“孤军奋战”。整体情况看,湘军处于优势,太平军劣势明显,但战局逆袭了。

许多人都说,李续宾惨败三河镇,是因为“孤军深入”,将士疲惫所致。纵观太平天国战争,疲惫的应该是陈玉成、李秀成,李续宾总体情况要好很多。李续宾战败,主要是玩不转“围点打援”战术,以及缺乏作为主帅应有的素养。

李续宾跟石达开有点类似,是一员“良将”,作为主帅并不合格。东王杨秀清指挥,石达开可以百战百胜,妙计百出;一旦没有杨秀清,石达开屡战屡败。胡林翼指挥下,李续宾也是常胜将军,进展顺利;没有胡林翼,李续宾就玩完了。

胡林翼,湘军中最优秀的主帅,是清朝“中兴基石”,曾国藩都自愧不如他,“润芝才华,胜我百倍。”润芝,就是胡林翼,后来的伟人都非常佩服他。

没有胡林翼重组湘军,以及改变战略战术,清朝就不可能击败太平军。没有胡林翼苦苦支撑,清朝也挺不过最艰难的1856年。曾国藩复出,左宗棠得重用,都是胡林翼在操作。

针对湘军、太平军各自的优缺点,胡林翼改变了曾国藩的作战模式,不再强硬攻城和阵地战,而是采取“围点打援”战术,跟太平军打消耗战。为了达成目的,胡林翼训练出一支精锐的骑兵,以及强大的水师,达到将城内外太平军“隔离”之目的。

武昌、九江顺利拿下,石达开、陈玉成、黄文金增援城池的失败,都是“围点打援”战术的功劳。可惜,李续宾攻打三河镇时,胡林翼正好回家“丁忧”,他自己一人,自然就玩不转了,也不知道怎么操作。

“围点”跟“打援”应该相互配合,缺一不可。按照胡林翼的做法,湘军先围困城池,挖掘长壕、构筑堡垒,不让城内太平军出来。强大的骑兵、水师,掩护外围,打击太平军增援部队,截断对手粮食运输线,耗死他们。

那么,李续宾是如何操作呢?李续宾围困城池后,立刻展开进攻,而不是进行持久战、消耗战。陈玉成抵达战场后,李续宾也没有固守营垒,而是主动出击,又遇上大雾天气,不灭亡才怪。

武昌之战,负责“打援”的是蒋益澧,因李续宾独占军功,蒋益澧不满意,不辞而别,回家“养病”,后来投奔左宗棠。九江之战,负责“打援”的是鲍超、多隆阿,李续宾主要负责“围城”。

李续宾所部虽然是百战精锐,但主要负责“围城”,而不是“打援”,更不是强硬攻城,没有必死的决心与勇气。三河之战,李续宾貌似忘记了自己的“角色”扮演,强攻三河镇后,又跟陈玉成决战。

李续宾攻城,吴定规严防死守,以“堡垒”为掩护,用枪支还击。湘军猛攻十几天,才摧毁九座营垒,死伤一千余人,得不偿失。攻坚战不是“围城”,强攻只能付出代价。

盛唐时期,哥舒翰率十万兵马攻打石堡城,守城的吐蕃兵不足八百,唐军阵亡万余人。湘军不如唐军能打,人数也不如唐军,李续宾更不是哥舒翰,强攻三河镇营垒,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吴定规坚守,为陈玉成、李秀成增援赢得时间。从浦口火速赶到三河镇,太平军能投入作战的也就三万多人,且不如湘军精锐。当然,陈玉成还有“捻军”这盟友,却并不靠谱,他们是否参战,得看太平军的表现,看情况而定。

陈玉成、李秀成到来,李续宾也不休整兵马,还主动进攻。李续宾认为,陈玉成所部并不强大,石达开的“靖难之师”是自己的手下败将。从心理上,李续宾就有优越感,对方是“手下败将”,又有何惧哉。

李续宾忘记了自己一直充当“围城”的角色,干起来“打援”的活。4千湘军分兵出击,突袭陈玉成的大营。陈玉成早有准备,且中途起了大雾,太平军乘势将湘军包围在烟墩岗山顶,挖掘长壕、构筑堡垒,不让他们突围。

得知湘军被包围,李续宾想率兵出击,但陈玉成、李秀成又“提前”一步来到湘军大营,将李续宾包围起来。如此,湘军被分割包围,不能相互增援,只有血战突围一路可走,但李续宾做不到。

陈玉成、李秀成联手“踹门”,湘军死伤惨重,却并未溃败。此时,李续宾缺乏主帅品质的缺点暴露无遗,他仅仅坚持一天,就自尽而亡,丢下湘军不管,数千兵马就这么被陈玉成、李秀成消灭。

李续宾自尽前,将一封书信交给部将周宽世,让他转交胡林翼。周宽世一番血战后突围而出,旋即来到湖北招募兵马,恢复元气。1859年6月,距离三河之战才6个月,周宽世就在宝庆城下击败石达开的主力。

从三河之战来看,陈玉成、李秀成所部太平军并不精锐,只能算是二流,且来回在东线、西线作战,疲惫不堪。李续宾所部湘军,是百战之精锐,经常击败太平军,心理上有优越感,战斗力非常强。

太平军赢得三河之战胜利,离不开陈玉成、李秀成密切配合。但是,李续宾玩不转“围点打援”战术,在角色扮演上定位不准,是此次惨败的主要原因。至于李续宾自尽,并不是情况危急到无路可退的地步,而是心理素质不过关,否则周宽世就出不来了。

参考书目:《太平天国战争全史》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2345lzwz.cn/read-145049.html
上一篇下一篇
00

New Pos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