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无语事件!我真的是服了,家人们谁懂啊?!
今天的无奖竞猜环节,蝉主浅浅地给你们出几道选择题,看看当下最火的“网络热词”,你们都猜对几个?
①网传的『细狗』一词,是什么意思?
A,一条细瘦的狗
B,细心的小奶狗
C,很瘦弱的男人
D,性格细腻温柔
②当别人说『泰裤辣』一词,他在表达什么?
A,调味品辣味的分级
B,泰国裤子的款式
C,这也太酷炫了吧
D,形容妹子很辣
③当别人说『我玉玉了』,你的正确做法是?
A,自己开始卖惨
B,告诉他与我无关
C,安慰他表示共情
D,骂对方太敏感
④『drl』的缩写,指代什么意思?
A,打人了
B,当然了
C,打扰了
D,大容量
⑤表达为别人的爱情上头,可用哪个网络缩写来指代?
A,bdjw
B,awsl
C,kswl
D,xswl
上面这些一眼望去堪称摩斯密码一样的“加密词”,你们都能猜对吗?
通通都能选对的小伙伴,要么是个十级冲浪选手,要么是个00或10后。
公布正确答案:万事不决,一律选C。
但凡常常在网络冲浪的小伙伴,大概率对以下这些词汇并不陌生——
6、细狗、真不戳、U1S1、玉玉、拴Q、意满离、普公婴、依托答辩、duck不必、泰裤辣、你个老六、
鸡哔你、咱就是说、他在cpu你、失去李治、爷们要战斗、i人e人、无所谓我会出手、完了芭比Q了、我真的是服了、猥琐发育、闹太套、鸡你太美……
它们要么在短视频里,以口水话的形式伴随BGM响起;要么和某个明星网红的笑料或口头禅相关;要么在文字里打哑谜一般,中音缩写谐音混用。
如果对这些“网络黑话”好奇,想要继续研究的小伙伴可以自行学习;
如果你两眼一抹黑,啥也不懂也不打算要懂,无所谓:
因为这些过度泛滥的网络梗和谐音词,看似好玩有趣,实质对大家没啥好处。
泛滥网络梗,妖魔谐音词
汉语在自己国度逃亡。
最近一条课堂视频在网络上疯传,播放量超过1000w,得到了10w 个网友的的点赞。
江苏南京某小学的朱老师@很努力的班主任 从日常的教学中发现,自己班上的孩子在高频次地模仿短视频里的网络用语作为口头表达,甚至写进书面作业。
但连最基本的正确用法和文字书写,都记不清。
而过度依赖网络烂梗,导致了孩子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的严重下降。
所以她特地召开一次班会,郑重谈起了这个问题。
用一个绝妙的比喻劝诫孩子们要学会在网络用语的侵蚀之中,不要随波逐流,而是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方式:
“当风飘过来的时候,气球跟着风飞走了,而蝴蝶会迎着风,舞出自己最喜欢的舞蹈。面对同一阵风,蝴蝶和气球的区别在哪里?就在于蝴蝶它是有生命。 试着用自己的想法,去改造这个梗,那你就不是气球,你也不是蝴蝶,你可能就是那阵风了。”
视频全网走红后,这位人民教师回应称:
之所以发现这个现象,是因为作为老师的自己曾经也是“受害者”,迷失在这些网络烂梗里,跟风调侃,导致原有的词汇量和表达水平都大幅度退步。
但在察觉到问题之后,她立刻通过克制网络表达,多看名著和经典,强行把思维扳回来——
然而,她一个人的警惕远远不够。
在玩梗成为流行的大环境下,具备基本三观和知识架构的成年人都会被“带歪”,何况是没有是非对错观却模仿能力极强的孩子?
她着重强调:拒绝被网络烂梗渗透入教育和生活,是需要家长学校社会三方共同正确引导的。
除了不知所以的“烂梗”泛滥,近年来网络上还出现各种词语的“异化”。
从一开始为了规避审核上的敏感词,大家被迫要使用起各种谐音或同音词来作为替代。
“笑死了”不能“死”,“杀”不能“杀”,“血”不能是红色,脖子以下一律打码……
这种迫于无奈的改写,大家无力改变,只能接受带着镣铐跳舞的局限。
然而,许多网友故意不走寻常路,开始自我阉割。
哪怕词汇本身不敏感,也依旧沉迷在以缩写和拼音开头字母作为加密,来当做自己圈层的内部用语,从一开始就是奔着“非我族类、一律排他”去的。
比如“笑死我了”非要说“xswl”、“不好意思”非要用“bhys”、“脑残粉”得说“ncf”、“朋友圈”得用“pyq”;
用“gkd”作为“搞快点”的语气词、“zqsg”来描述自己“真情实感”、夸赞一件事“永远的神”不够用了得说“yyds”……
主打一个群魔乱舞,胡乱编造。
还有一种情况,是平台迫使用户“夹缝生存”。
某些APP禁止用户引流到其他平台,列下各种奇葩规定,甚至对许多常用词进行了“一刀切”的违规和限流处理,迫使用户不得不用其他迷惑词汇作为代替。
“秒杀”、“赚钱”、“直播间”等都不能说,只能换成谐音词“秒秒”、“赚米”、“啵啵间”。“多少钱”改成“多少米”,“万”改成“达不溜”;
“国家”不能说全,“FBI”叫做“佛波乐”,“路人甲”叫做“卡拉米”;提到其他竞品平台,一律人为马赛克,“微信”是“WX”,“公众号”叫“公主号”,“拼多多”是“PDD”……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有那么丰富的词汇量和精妙用法,大家却或主动或被动地,用网络烂梗、谐音词、拼音缩写来替代。
汉字在自己的国度上流亡。
令人哭笑不得之余,是更深的悲哀:
成年人尚且热衷玩梗,那从小就浸泡在这些烂梗、谐音、缩写的“网络文化”中长大的孩子们,他们还能完整地继承博大精深的中文吗?
他们在魔性洗脑的“完了芭比Q了”的背景乐中,还能培养出完好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吗?
我们以为自己在玩弄文字,殊不知语言也会对大脑具备反向塑造的推力,我们终将被自己创造出来的魔性词汇玩弄。
美好品质的崩坏,
从放任自己沉迷网络开始。
烂梗泛滥,中文的胡乱拼凑歪曲,背后是短视频小短文的泛滥,大众词汇量空洞匮乏的,更是对电子产品和网络资讯过度依赖。
事实上,人人都是“患者”。
类似现象并不只局限于孩子当中。只不过涉世未深的孩童是白纸一张,沾上去的墨汁更显眼一些。
最近暑期,许多忙于工作劳务的家长为了打发孩子,往往一部手机塞过去应付了事。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多次在节目中谈到刷手机上瘾的问题,最近再次引发广泛讨论:不仅孩子们在本该读书的年纪沉迷各种短视频,调查称超过86%的成年人经常漫无目的地刷手机。
对网络的过度依赖,
各种黄暴、粗糙、高雷同、无营养的碎片视频,正在取代严肃教育和深度阅读。
当碎片资讯的创作者铆足了劲,费尽心思地造梗,想标新立异地出圈和博眼球,用粗暴廉价的浮夸词汇来描述自己的情绪时候——
吃惯了麻辣鲜香,听腻了特效音乐的受众,视听和味蕾正在逐渐麻木钝化,情绪阈值的提高,正在破坏大家对平淡生活、晦涩文本的耐受力。
爽点前置的短视频,震惊标题的卡片资讯,的确在摧毁我们深度阅读和思考的耐心与能力。
因为粗暴的刺激的东西太唾手可得,显得其他需要长期挑灯深耕才终于能收成些许的愉悦感,已经不够酣畅淋漓。
若非以吃瓜为主业的话,跟风追热点复述网络烂梗,赛博热闹都是别人的,隔着屏幕浏览过的人以为自己也加入了那场party,殊不知那种在不知不觉中时间飞逝的喧哗,在合上电子设备后只能加剧内心的空虚荒芜。
碎片信息像被潮水冲上岸的生活垃圾,如流水地来,又如流水地去。
或许其中也真夹杂着有用的金铄吧,但动辄耗费一个晚上,两天周末,大浪淘沙般去过滤筛选,性价比仍然太低。
断网静处和深度阅读得到明账上的收益,大概率没法用来增加谈资或给自己贴金。但这是在被算法奴役的大环境下,为数不多还能用来对抗外界操纵的一种叛逆:
别当随风飘散的无主气球。
保持警惕,谨慎挥洒自己的注意力和专注力,做有能动性的独立个人。
克制网瘾,回归阅读思考!
微博:@蝉创意 | 微信:chanchuangyi
【未经许可 | 禁止转载】
投稿、媒体、商务合作
至邮箱:pr@chanchuang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