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古神话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其后裔诸神,即最初的三皇及后来的五氏纷纷完成了创世需要的任务后,归回神籍,人类从此进入了新的时代。因为五氏是最晚在创世中出现的神袛,人们为了铭记他们的无量功德,就把许多在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部落或首领称为“三皇五帝”。“三皇五帝”里的“皇”“帝”,指的是皇天上帝。后来,秦始皇一统天下,认为自己“功过三皇,德兼五帝”,为了表现地位的崇高显赫,他就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叫自己“秦始皇帝”,自此,“皇帝”便是人间之王的称谓。
“三皇五帝”都是出现在夏朝以前的传说中的“帝王”。从现在的眼光看,他们大都是部落首领,因为功绩出名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从而被众人当成神来敬仰。关于“三皇五帝”的最早文献记载见于《吕氏春秋·用众篇》:“夫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日氏春秋·贵公篇》:“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后来的典籍《孟子》《荀子》里也有提过“三皇五帝”,但并没有明确告诉后人,具体三皇是谁、五帝又有哪些人。于是,就衍生了多种说法,三皇有八说,五帝有六说。虽然关于“三皇五帝”的说法有多种,但基本上,不管是史书的记载,还是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要比五帝的年代早。三皇时代离现在比较久远,可能在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以前,甚至更为久远,时间跨度相对较大;而五帝时代就距夏朝不远,大约在4000多年前。
关于“三皇”具体指的是谁,至今史学界仍未达成共识,目前的八种说法分别是:
1.伏羲、燧人、神农(《尚书大传》);
2.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
3.伏羲、祝融、神农(《风俗通义》);
4.伏羲、共工、神农(《风俗通义》);
5.伏羲、黄帝、神农(《古微书》);
6.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三字经》)
7.天皇、地皇、泰皇(《史记》);
8.天皇、地皇、人皇(《民间传说》)。
至于“五帝”有哪些人,当前大多数人认同《史记·五帝本纪》中的指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这一版本的说法。但除此之外,关于“五帝”还是有如下五种说法:
1.庖牺(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
2.太昊(伏羲)、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礼记·月令》、《吕氏春秋》);
3.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资治通鉴外纪》);
4.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伪《尚书序》)
5.黄帝(轩辕)、青帝(伏羲)、赤帝又叫炎帝(神农)、白帝(少吴)、黑帝(颛顼)(五
方上帝)。
那么,“三皇五帝”是否确有其人呢?多数人持否定看法,认为他们只是神话故事里的人物,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刘绪先生就认为,所谓“三皇”“五帝”目前看来还都只是传说,都很“玄”;不过,也有历史学家认为“三皇五帝”可能真有其人,并不是百分之百的神话传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