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三长两短是什么意思(到底是哪三长和两短)

zydadmin2023-08-25  49

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和厚度,是世界范围内大部分地区的文化都无法比及的,并且四大文明古国之中,也唯有中国的文化传承从未断绝,单单是文学的追朔就已经往前推进了两千多年,到达了先秦时期。这个时期诸子百家的文学作品、哲学思想直到今天还被我们所认可、学习。从散文、诗歌、成语到寓言,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成语更是为人津津乐道。

一般我们看到的成语大都是四字,但实际上成语的形式多种多样,三字、四字、五字等多种形式。而且一些成语寓意丰富,虽三四字,但却包罗万象。三长两短,便是我们常会用到的一个成语,但其中的三长、两短具体值得又是什么呢?

棺材之说

三长两短这个成语,一直以来都被看作是不详的意思,很多人不愿提起这个词,其中很大原因便是因为其和棺材有关。一个完整的棺木恰巧是由六片木板构成的。棺木的形状类似于长方体,但不是一个规则的长方体,而是头大尾小的形状。在棺木之中,棺盖和棺底分贝称为天地,左右两侧的木材称之为日月。

这反映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态度,认为人去世之后,依旧要遵循自然规律,因此对于棺木的建造也有着严格的规定和说法。而棺木前后的两部分称之为彩头、彩尾。自古以来丧嫁之事便是人生大事,丧礼的过程极为繁复,其中棺木作为逝者的死后安葬之所,必然也有进行严格的制作。

棺木的木板总的加起来刚好是四长两短,但为何成语是三长两短呢?主要是因为棺盖只有在逝者入殓之后才能够盖上,此时的棺木只有三长两短。而这无疑使得古人对三长两短这个词有了不一样的看法,将其看作不详。这也是为何经常会有人说不要有三长两短。其实就是祈祷不要发生意外,要安安全全。

《礼记·檀弓上》记载:“ 棺束,缩二,衡三;衽,每束一 。”先秦时期的棺木和秦汉之后不一样,先秦时期棺木不用钉子,而是用皮条将棺木捆合在一起。通常捆合的方式是横的方向捆三道,纵的方向捆两道。也就是三长两短,等到秦汉之后,随着冶铁工艺的成熟,铁器的大规模使用,铁钉逐渐取代了皮条。但三长两短的说法还是保留了下来,并且被看作是不详的意思。

不祥征兆

其外,再有的说法和欧冶子有关。作为先秦时期著名的铸造师,关于欧冶子的传说可谓数不胜数,欧冶子更是被称为铸造师鼻祖。出自其手中的名剑更是尽人皆知。欧冶子的剑巧夺天工,乃是当世珍宝,曾铸造了五把绝世好剑,其中有三把长剑,湛卢,纯钧、巨阙;两把短剑,鱼肠和胜邪。欧冶子所铸造之剑,锋利无比,乃是杀人之利器。

专诸刺杀吴王僚使用的便是鱼肠剑;纯钧乃是越王勾践的佩剑;胜邪乃为吴王阖闾所有。这些宝剑削铁如泥,面对一把都生死难料,如果同时面对五把,那定是必死无疑了。当然这样解释三长两短,多少有一些牵强,但也却是反映了古人对无法预料之事的忌惮。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为贴切地解释乃是祭祀之时所用的五品。在对先祖、逝者的祭祀典礼之上,通常会设立香烛,一般是三炷香,以及两支蜡烛。这些东西都是用于孝敬先祖和神灵的,活着的人是不会受用的。

因此当看到谁家摆出了三长两短的香烛物品等,要么意味着其在祭祀先祖或者是神灵,要么就是家中有人逝去了。中国的丧葬文化是非常特殊的,各方各面都极其细腻,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出错,因此三长两短的出现,其实和不详大致是联系在一起的。

其实所谓的三长两短,不论如何解释,我们能够看到两个方面。首先就是古人对先祖的祭奠和怀念,其次就是趋利避害,寻求吉祥的态度。这样的想法任何一个民族都是适用的。 子不语:怪力乱神 。对于鬼神,孔子认为应该敬而远之,而非整日将其挂在嘴边。孔子并没有否定鬼神,但孔子并没有将生活、政治过分和鬼神联系,这是唯心主义之下的唯物态度。

成语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的成语文化,发展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从来不是未来式,也不是过去式,其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跟随时代进步而进步的。成语从诞生之初便一直在不断地补充丰富。先秦时期的邯郸学步;秦朝时期的焚书坑儒;汉代的封狼居胥;三国时期的火烧赤壁;南北朝时期的风声鹤唳。上千年的文化发展,使得成语不断丰富。即便是同一个成语,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意思。

例如上文提到的邯郸学步,其出自《庄子·秋水》,最初不过就是一个小故事罢了,给予世人一些简单的告诫罢了。但在长期的发展和应用中,邯郸学步的意思称为了一味模仿他人,最终不仅没有学会,反而丢了自己的本事。成语本身就是文化的浓缩,其寥寥数字,便蕴含了一个三言两语无法说清楚的道理。这本身就是古代先祖的文化智慧结晶。

总结: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是对待传统文化的必然态度。随着时代的发展,任何文化都会不可避免地落后于时代的需求,进行适当的淘汰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但也不能够全盘否定,早在民国时期,便对于中西文化的优劣有过大规模的争执。

事实证明,中华文化从来没有低于任何民族的文化。不论是文化的传承,还是文化的深度,都是各国文化之中的佼佼者。作为东亚文化的中心,中华文化影响了数不清的人和众多的国家。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2345lzwz.cn/read-145892.html
上一篇下一篇
00

New Pos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