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不分伯仲典故

zydadmin2023-08-27  48

不分伯仲典故 不分伯仲是一个很常见的成语,但是说到其背后的典故故事很少有人能回答,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不分伯仲典故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不分伯仲典故 傅毅与班固都是东汉有名的文史学家,均为扶风郡人,经历也极为相似,班固16岁时到洛阳太学求学,与傅毅成为同学,一起在太学中崭露头角。永*五年(62年),班固迁为郎,典校秘书,二人又在洛阳相遇。 汉明帝时期,神雀群集,明帝要求百官作《神爵颂》,班固、傅毅献赋,均得到了汉明帝的称赞,*分秋色。在反对迁都长安问题上,班固作《两都赋》,傅毅也作了《洛都赋》、《反都赋》。汉章帝即位后,召傅毅为兰台令史,二人又成了同事。傅毅作《显宗颂》十篇,显于朝廷,班固心中颇有不*,在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讥讽傅毅“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引出了“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的千古话题。 汉和帝时期,窦宪任车骑将军,请傅毅为主记室。不久,窦宪升大将军,又以傅毅为司马,班固为中护军。至此,二人又成为同僚,均作《北征颂》歌颂窦宪北伐的功绩。在幕府中,班固和傅毅受到了窦宪的重用,希望有朝一日成就功名。不久,傅毅去世,班固也在永元四年,因窦宪谋反案受株连,死在狱中。 傅毅作为东汉的文史学家,为世人交口称誉,与班固不相上下。王充在《论衡》中记载了当时人们的评价:“是以兰台之史,班固、贾逵、杨终、傅毅之徒,名香文美。”三国时期,曹丕在《典论》中也说:“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不分伯仲造句 一、而弹指神通与大理段氏的一阳指各擅胜场,不分伯仲,乃是指法中的并世双雄。 二、推选火炬手,与王义夫名气不分伯仲的还有奥运冠军、辽阳人袁华。 三、简悦的文家菜与苏菲的文苑小厨比赛不分伯仲,两家菜系均出自文家菜的秘笈。 四、肠粉、河粉与顺德的陈村粉不分伯仲。 五、小兄弟,你有所不知,我唐家和厉家同样身为天荒城的古老的世家,实力不分伯仲,我岂会怕厉家的子弟报复。 六、两个其实不分伯仲。 七、头脑灵活,灵力与空幻不分伯仲。 八、MIDI的制作方面不分伯仲,但是一般人用惯了Cakewalk,我只能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了。 九、比尔?兰比尔场均得个篮板,而托马斯和特朴伽不分伯仲占全队之首,场均得分。 十、当时早期的凯美瑞,一遇到引擎和传动轴方面的问题,工程师就会立刻解决。到了上个世纪年代中期,凯美瑞的质量被视为与本田雅阁不分伯仲。 十一、两人均十分嗜好,不分伯仲,均留下大量优美典故。 十二、一个青春靓丽,一个冷若冰霜,同时出现在一个地方,春兰秋菊,不分伯仲,让人赏心悦目。 十三、此时,自民*与在野*在实力上已经可谓不分伯仲,情况已经十分尴尬。 十四、软五又称为碧玉,硬度与翡翠不分伯仲。 十五、”因为关夫子比莎翁早生三百年,且二人的成就又不分伯仲。 十六、**:您和金庸先生不分伯仲,你们有没有聊过彼此的作品? 十七、很快,大男爵发生分化,显赫者升为伯爵,其余与普通男爵不分伯仲。 十八、武功与“文武二僧”不分伯仲。 十九、不分伯仲,有“北台塑,南奇美”的称号。 二十、还是初中生的三人一年内长高了不少,与何炅、李维嘉已经不分伯仲。 二十一、两人以文会友,暗中比试了几场,不分伯仲。 二十二、在开幕式上,巴西队遭遇希腊队,在规定的时间里双方不分伯仲,最终以点球决出了胜负。 ***、其实这两种情况基本不分伯仲,也就差个~%。 ***、这诗不但说清楚了两窑的'制品造型规整、明洁、胎薄、质坚,而且两者并提不分伯仲。 二十五、当各网站内部优化不分伯仲时,想要排名靠前,拼的外链的质量和数量了。 二十六、巧合的是,他的进球分布和高产效率也与年的萨维奥拉、年的阿圭罗不分伯仲。 二十七、后来,里韦拉成了AC米兰俱乐部历史上进球最多的球星,与荷兰的范?巴斯腾不分伯仲。 二十八、与诸葛亮不分伯仲的妖术师之一,历史上庞统中年在入川战役壮烈殉职,壮志未酬。 二十九、经比较,咬下的两块肉大小、轻重,铢两悉称、不分伯仲。 三十、综合最新民调,在佛罗里达州克里胜算稍高,爱阿华州布什较稳,俄亥俄州则不分伯仲。 三十一、桀骜不驯的唯美少年,任性霸道蛮不讲理,却也是个多情胚子!众美男各有千秋不分伯仲,可、可谁说她的“夫君”。 三十二、二段旋律都很精彩,相比之下不分伯仲。 三十三、来燕京的路上,周兵偶遇女鬼,大战之后,不分伯仲。 三十四、他们认为,既然韩日两国不分伯仲,那么世界杯应破例联合举办。 ***、在你情人节收到的花束中,那不起眼的康乃馨或许可以说是廉价的,不过它却和其他的奇葩异卉在进化地位上不分伯仲。 三十六、以前不分伯仲的**队已经超过我们,韩国队也在一边虎视眈眈。 三十七、光就本作的剧情而言,其实与年的前作不分伯仲。 三十八、他的搭档们大多也是与他年龄相当的本土演员,经验不相上下,演技不分伯仲。 三十九、和同一时期的书法家沈尹默相比,二人在“二王”一路的继承上可谓不分伯仲、各有千秋。 四十、在这四人中,以无名的武功剑***最为突出,而雄霸的三分归元、东方不败的葵花宝典和蒋正天的六脉神剑则彼此之间不分伯仲。 四十一、怪不得有人说**这次两预选人不分伯仲就是**操作的结果。 四十二、两人实力似乎不分伯仲,一声剧烈的撞击声后,两人都倒退了几步。 四十三、两个世界,两个时间点,两个女人,两段人生,秦不古都无比珍惜,不分伯仲。 四十四、实力与乔嘉文不分伯仲。 四十五、宋仁杰以**魔术赢得喝彩,而伯虎的天女散花更是令人眼花缭乱,两人表现不分伯仲。 四十六、***两种苍蝇,分别是拟食虫虻和大虻,这两种苍蝇在争夺世界上最大的苍蝇头衔时不分伯仲。 四十七、“在日常生活以及经验地应付自然的技能方面,我们是不分伯仲的。 四十八、蒙特特禺毗:拥有巨大身躯与翅膀,战斗力与聂非鲁皮特不分伯仲。 四十九、两大类型的节目拥有的忠实听众不分伯仲。 五十、与此同时,亚洲和拉美最好的医院也以其安全和质量而与富裕国家的医院不分伯仲,甚至略胜一筹。 不分伯仲典故(扩展1) ——伯牙善鼓琴典故 伯牙善鼓琴典故 《伯牙鼓琴》是伯牙在探亲途中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在古籍中,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一书中有关于伯牙鼓琴的民间故事。以下是伯牙善鼓琴典故,欢迎阅读。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①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②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③,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④声哉?”——选自《列子·汤问》 翻译: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耸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宽广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注释: ①得:体会。②卒:通“猝”,突然。③操:琴曲。④逃:隐藏。⑤志:志趣,心意。⑥伯牙善鼓琴,善:擅长。⑦善哉,善:赞美之词,即为“好啊”。⑧峨峨:高耸的样子。⑨洋洋:宽广的样子。⑩鼓:弹奏。 伯牙遇“知音”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流传千古,“知音”一词因此传诵。 伯牙遇知音 据载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 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听了老人的话,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不分伯仲典故(扩展2) ——*古代伯仲叔季排行来历介绍 *古代伯仲叔季排行来历介绍 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听到长辈教育我们,叫比父亲年长的称伯伯,比父亲年幼的**为叔叔,这有什么讲究吗?原来,这也我国古代长幼排行顺序有关。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代伯仲叔季排行来历介绍,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代伯仲叔季排行来历介绍: 在我国古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有个成语叫难分伯仲,就是难分高低的意思,词语季春就是指春末的意思。 并且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有位网友向我**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古代兄弟姊妹以伯仲叔季四字排行,那么超过四个怎么办,是不是要循环着依伯仲叔季再来? 我说不能循环。在古代,尤其宗法社会里,极重长幼之序,季子总是最末最幼少的,要是循环了,岂非老四反要管幼子老五叫哥? 这位网友说他的循环印象来自: 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谓之八元。史记索隐注引《左传》,其中的八元分别是: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这里怎么是有循环的呢?是否原因是八元八恺乃高阳氏、高辛氏之族内人才,并非出自一人之下,所以才这样呢。此外,我看金庸先生《神雕侠侣》中描写有兄弟五人,分别为:史伯威、史仲猛、史叔刚、史季强、史孟捷。最后一人为五弟,辈份最幼,却能以与伯字类似的孟字来取名,如果不可循环用之,是否是金庸先生对这个不理解而产生的错误呢? 八元八恺应如所言,是同族不是一家。而像金庸先生那样用孟来称老五是否可行呢? 古代老大伯也可叫孟,男女都可用,班固《白虎通姓名》适(嫡)长称伯,伯禽是也。庶长称孟。孔子字仲尼是老二,他的异母哥哥就叫孟皮(见《孔子家语》);曹操的字是孟德。《说文》孟,长也,《方言》十二孟,姊也。女的.叫孟为多。所以有名的孟姜女,就是姜家的大姑娘。 上古音孟读[mrang],本来就跟兄[hmrang]同一词根。到汉代读音发生变化,兄的声母hm变hw,兄字就跟荒字接近了,所以东汉刘熙《释名释亲属》兄,荒也。荒,大也。故青徐人谓兄为荒也。青徐是今山东一带,现代汉语各方言大多接受了阿尔泰语传来的哥来替换兄,山东人再没有读兄为荒的了,但江西德兴、浮梁、婺源江湾等地的徽语兄读huae,还接近古音。 孟与兄同根,所以是不适宜再作四弟以下的排行的。 《释名释亲属》这样解释伯仲叔季: 伯,把也,把持家政也。按宗法社会里常以长子继承父位当家,当国者则一样把持国政。如春秋五霸,霸亦可作伯,即指盟国奉为把持朝政的长兄,伯、霸通用。同义的兄字,从人从口,表示在家里是发号施令者,这与公字从口,上面的八表出声(甲金文下边不是),表示是国家的发号施令者相似。弟弟们对兄长是必须服从的。唐代后汉语借用阿尔泰语系突厥语的哥aGa,我们的伯字则传到阿尔泰语为伯克baeg,跟古汉语的伯一样,成了官长、贵族的称呼。伯字甲骨文只作白,好几位文字学家解作日光初出,郭沫若则解为象大拇指,认为跟擘同根。不管那一说,总之是其字义是最初的,是老大。 仲,中也,位在中也。这个叫法还留在云南白语(汉语最亲的兄弟语)里,读zv阳去(第6调),在白语里,仲子是二儿子,仲女是二女儿。 叔,少也。这个字也跟俶字同根。《尔雅释诂》俶,始也,俶,作也,就是才起来的,新生的。 季,癸也。甲乙之次,癸最在下,季亦然也。这个字《说文》认为上面的禾是稚省,比于幼禾,总之是最幼少的。不管多于或少于四个,季都是最末的,如果只有三个,它就是老三。春夏秋冬就因各都分孟、仲、季三个月(如孟春、仲春、季春),因而称为四季。文王之父季历是老三,上有太伯、仲雍,所以末子为老三也可称季。晋代著名道家葛洪字稚川,他也是老三,稚即是季的代换字。 从史实看,除以季为末子外,伯仲以外叫叔的为多。周武王分封诸弟皆称叔某,因为他是老二。请看《史记管蔡世家》: 武王同母兄弟十人,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冉季载最少。 以上老三至老八皆为叔某,老十即老小才叫季载。老四周公旦用了尊称,但下文就说封叔旦於鲁而相周为周公。屈原《**》也说到击纣躬,叔旦不嘉,都用叔旦。因为他只是老四而不是老小,所以并不叫季旦。古代名字是分时段取的,先取小名,名,最后才取字。如曹操小名阿瞒,名操,字孟德。字以表德,名与字的字义要相应,如操德皆指品行,孔子的儿子名鲤字伯鱼。取字是冠礼时(正常是在二十岁)之事,其时兄弟排行当可排定了。 此外,纬书所记传说中还有皇氏五龙的伯、仲、叔、季、少的叫法。《春秋命历序》: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五姓同期,俱驾龙,号曰五龙。只有五兄弟的,也可依此排行,把最幼少的叫少,像前面金庸先生的那个例子,叫史少捷就比史孟捷要妥帖些。 现代取名用伯仲叔季就不方便了,因为取名早,不知道哪个才是老小。我当年在浙江乐清**方言,发音人是有学问的赵一老先生。赵一先生有十一个孩子,他开初就先依伯仲叔季取名为伯子、仲子、叔子、季子(只论排行,不分男女,叔子就是一位清雅的姑娘,当时也帮着父亲辅助发音)。下面的孩子他并不循环,而称春子、夏子、秋子、冬子,老九直叫玖子,生了老十,先生想该是末尾了,就取了末子这样意义的字,不想后来又生了最小的十一子,乃取名为土子,土者,十一之合文也。如果在古代,应该是这位土子兄弟才能叫季子的。不分伯仲典故(扩展3) ——伯乐相马历史典故 伯乐相马历史典故 伯乐相马是一个汉语成语,它的意思是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爱惜人才。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伯乐相马历史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于是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了。 伯乐相马的出处原文 作者 韩愈 《马说》选自《昌黎先生集·杂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伯乐相马的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谥号“文”,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韩文公。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不分伯仲典故(扩展4) ——nl不分的绕口令 说普通话的时候nl不分?试一下绕口令吧,或许对你有所帮助哟。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nl不分的绕口令,欢迎大家阅读。 柳林镇有个六号楼, 刘老六住在六号楼。 有一天,来了牛老六, 牵了六只猴来了 侯老六,拉了六头牛; 来了仇老六,提了六篓油; 来了尤老六,背了六匹绸 牛老六、侯老六、仇老六、尤老六, 住上刘老六的六号楼, 半夜里,牛抵猴,猴斗牛, 撞倒了仇老六的油, 油坏了尤老六的绸。 牛老六帮仇老六收起油, 侯老六帮尤老六洗掉绸上油, 拴好牛,看好猴,一同上楼去喝酒。 梁上两对倒吊鸟, 泥里两对鸟倒吊。 可怜梁上的两对倒吊鸟, 惦着泥里的两对鸟倒吊, 可怜泥里的两对鸟倒吊, 也惦着梁上的两对倒吊鸟。 盘里放着一个梨, 桌上放块橡皮泥。 小丽用泥学捏梨, 眼看着梨手捏泥, 比比,真梨、假梨差不离。不分伯仲典故(扩展5) ——不见泰山的意思及典故 不见泰山的意思及典故 不见泰山是一个汉字词语,上一句“一叶障目”,比喻被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也比喻目光短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不见泰山的意思及典故,欢迎阅读和参考! 中文名 不见泰山 发音 bù jiàn tài shān 词性 贬义词 用法 复句式;作宾语、分句。 目录 1、成语资料 2、成语出处 3、原文 4、译文 5、解释 6、字注 7、启示 8、简评 成语资料 【发音】yī yè zhàng mù,bù jiàn tài shān 【解释】:障:遮。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被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也比喻目光短浅。 【物理原理】人要想看见物体,就***线进入人的眼睛。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有叶片挡住光线时,就是泰山那样大的物体射出的光线,也不会射入人眼,人也就看不见叶片以外的物体了。 【近义词】:井底之蛙管窥蠡测管中窥豹坐井观天 【用法】:复句式;作宾语、分句。 【词性】:贬义词 【现状】:现已被编入**市中考2013年语文考试说明 【示例】:我们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仅仅因为一些小的失误就全盘否定我们所取得的成就。 成语出处 《鹖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成语示例 1、你们不能~,仅仅因为一些小的失误就全盘否定我们所取得的成就。 2、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全面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切不可“~”,这也是构建**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 原文 楚人居贫,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默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译文(典故) 有个过着贫穷生活的楚国人,读《淮南子》,看到书中写有“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的身体,可以用这种方法隐蔽自己的形体”,于是就在树下仰起身子摘取树叶──螳螂窥伺蝉时使自己隐身的那枚树叶,来摘取它。这枚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种是螳螂隐身的那枚树叶。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不看得见我?”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整整过了一天,(妻子)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哄骗他说:“看不见。”楚人内心暗自高兴,(他)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别人的面拿取人家的物品。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到了县衙门里。县官当堂审问,楚人自己诉说事件从头到尾的经过,县官大笑起来,**了他,没有治罪。 解释 (1)楚人居贫的日子(2),读《淮南子》(3),得“螳螂伺(4)蝉自障叶(5)可以隐形(6)”,遂(7)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8)。扫取数斗归,—一以叶自障(9),问其妻曰:“汝见我不(10)?”妻始时恒(11)答言“见”,经日(12),乃厌倦不堪,绐(13)云“不见”。嘿然(14)大喜,赍(15)叶入市,对面取人物(16)。吏(17)遂缚诣(18)县(19)。 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1)选自《笑林》。邯郸淳,姓邯郸,名淳,三国时人,做过给事中的官。楚人,楚国人。楚国,现在的湖北省及其周围一带。 (2)【居贫】生活贫困。 (3)【《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与别人一起编撰的`,又称《淮南鸿烈》。 (4)【伺】等待,侦候。 (5)【自鄣叶】遮蔽自己的树叶。鄣,同“障”,遮蔽。 (6)【可以】:可以用来。【隐形】隐藏形体,别人看不见。 (7)【遂】于是,就。 (8)【分别】:分辨。 (9)【障】:遮蔽。 (10)【不】同“否”。 (11)【恒】经常,常常。 (12)【经日】经过一整天(表示时间很长)。 (13)【绐(dài)】哄骗。 (14)【然】……的样子。 (15)【赍(jī)】携带。 (16)【对面取人物】当面拿人家的东西。 (17)【吏】指县里的公差。 (18)【诣(yì)】到……去。 (19)【县】指县衙门。 字注 多音/通假字注: ①不:同“否”。 ②给:读dài,哄骗。 ③嘿:同“默”。 ④鄣:同“障”。不分伯仲典故(扩展6) ——*的历史典故 *的历史典故 当你说出一个典故的时候,知道它背后那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吗?典故是历史的故事,其运用是为更好传达思想情感的,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赵氏孤儿】 有一出古戏叫《赵氏孤儿》,演的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其中就有两个人以生命为代价信守诺言的情节。春秋时候,赵国有个忠臣赵奢,遭到奸臣屠岸贾的诬陷,被杀了。临刑前,赵奢对他的两个门客程婴和杵臼说:“我死后,你们一定想办法保住我的儿子,日后让他为我报仇,除掉屠岸贾这一帮****的坏蛋。”两人郑重地答应了。 赵奢被害后,他们两人就历尽千辛万苦去实践自己的诺言。赵奢的妻子是赵王的女儿,带着儿子住在王宫里。他们估计赵奢的妻子不会被害,但赵奢的儿子有可能保不住,就设法把他从宫里偷出来。当时这孩子只有半岁。程婴也有个半岁的儿子,就把他放在程婴家一块养。但是,很快屠岸贾发现孩子不在宫中,就到处搜查,查了个把月,没有查到。这家伙恼羞成怒,一定要斩草除根,命令全国搜查;若查不出来,就把全国三3个月以上、1岁以下的孩子全部杀光。 程婴、杵臼看到这种情况,于心不忍,就商量出一个既要保住全国的孩子,又要保全赵氏孤儿的办法,拿程婴的儿子冒充赵氏孤儿,献出去。由谁来献呢?献孩子的要受到正直之士的谴责,保藏孩子的则肯定活不了。最后杵白说:“让我**吧。我年纪大些,今后抚养的任务很重,时间也长,再说你能文能武,留下来也比我有用些。”于是杵臼把程婴的儿子藏在自己家里,而程婴去“告密”,并带人到杵臼家里去搜,果然搜出个孩子,当着程婴的面就摔死了。 大家想想,虽然是瞒哄了屠岸贾,但眼看着自己的亲生儿子被摔死,心里有多难受!而且这种难受还不能有任何表现,要装出极力讨好屠岸贾的样子来。当时屠岸贾要赏程婴一笔钱并给他官做。程婴说:“您多赏点钱,我不做官,我出卖了朋友,人家会骂我,不如多拿点钱远远离开京城,找个地方隐居起来。”屠岸贾误认为程婴是跟自己一样的势利之徒,没有多想就同意了,给了一大笔钱。程婴带着钱和赵氏孤儿藏在深山里。一躲19年,不仅把赵氏孤儿培养**了,而且**得能文能武。程婴这才告诉这孤儿19年来的事情经过,赵氏孤儿最后终于在程婴的帮助下,报了仇,把屠岸贾一伙全杀了,把赵奢的案子也翻了。程婴和杵臼真可谓“一诺千金”,是古代讲信用的典型。 【一诺千金】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到,受到大家的赞扬。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吃了败仗,刘邦当了**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这时敬慕季布为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后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候婴说情。刘邦在夏候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有这样好的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李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杜甫曾这样评论过大诗人李白写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意思是说,李白要是提笔写诗,风雨都惊动了,诗写成之后,连鬼神都感动得哭泣。 那么,李白是不是天生就那么聪明?是不是他从小就懂得刻苦学习?都不是。李白小时候很贪玩,经常逃学。 有一天,李白在学的路上,看见一位老妈妈正在磨一根很粗的铁棒,李白很奇怪,不明白老妈妈磨这根铁棒干什么,于是他就走上前很有礼貌地问:“老妈妈,您磨这根铁棒干什么呀?”老妈妈头也不抬,还在一个劲地磨:“我的绣花针丢了,我要把它磨成一根针!”李白一听吓了一跳,说:“这可太不容易了!”老妈妈抬起头来:“铁棒磨成针是不容易,可是,时间长了就可以磨成针了”。 从铁杵磨成针,李白想到了做学问。只要肯下功夫,再难的事也做得到。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自己的学问就一定会有长进和建树。以后,李白再也不逃学了,他每天苦读诗书,终于成为*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季,曹操带领队伍去伐罪张绣,气候热得出奇,烈日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队伍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忧贻误战机,心里非常着急。但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速速度呢?他立即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另有很远的旅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措施。”他知道现在纵然下下令要求队伍加速速度也无济于事。脑子一转,措施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部队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边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好像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调禁不住加速了很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梦想慰藉自己或他人。 【武王伐纣】 周王姬昌死后,他的第二个儿子姬发在丰京继位,称为武王,并将自己的父亲西伯昌追称为文王。 周武王拜姜尚为军师,用对待父辈的礼仪尊重他。武王还团结自己的兄弟周公旦、召公奭(shì)等,使全国上下一条心,厉兵秣马,积蓄力量,准备起兵灭商。 数年后,武王率军东进。但他没有公开打出灭商的旗号,相反却仍以商朝属国的名义,让**在前面抬着自己父亲的木牌位,大旗**写着西伯昌的名号,而自己也不称王,只称**发。武王的这种做法,显然是为了对当时的**和军事形势进行一次虚实试探。 武王的**东进渡过黄河来到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果然许多商朝属国的诸侯们纷纷赶来汇合,表示**。但武王考虑到纣王在商朝还有一定的号召力,纣王的叔父比干、兄弟箕子、微子等一批商朝的贵族大臣们还在竭力维护这个摇摇欲坠的*,觉得灭纣的时机尚未成熟,因此,只在孟津进行了一次观兵演习,与诸侯们联络了一下感情,便带兵回到了丰京。 这时纣王的昏庸暴虐却更加变本加厉了。有天早晨,纣王在鹿台上与妲己一起观赏风景。此时正是隆冬天气,他们看见远处的淇水边有一老一少两个人正赤着脚在蹚水过河。前面的老人走得很快,好像不太怕冷,而后面的年轻人却缩手缩脚,一副十分怕冷的样子。为什么年轻人反倒不如老年人?纣王觉得奇怪。妲己说,这是因为那老人的父母生他时很年轻,因此他的骨髓饱满、精血旺盛;而这年轻人则相反,是一对老年夫妇所生,因此他的骨髓先天就不饱满。纣王不信,就命武士立刻去将两人抓来,当场砍开他们的脚胫骨看个究竟。还有一次,纣王为了与妲己打赌在鹿台下路过的一个孕妇肚里的孩子是男是女,又让武士马上剖开了她的肚子。 大臣箕子见纣王实在闹得不像话,进宫去劝谏。纣王一怒之下,下令将箕子剃了光头,关到后宫做**。比干去为箕子说情,纣王竟命武士将他剖胸剜心,说是要看看他这个装假正经的圣人到底长了几个心眼。微子看到纣王实在无药可救了,他不愿亲眼目睹。 【司马昭之心】 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马家族,结果被废黜,司马师立曹丕的孙子曹髦(mao)为帝。但是,曹髦空有帝王的虚名,手中却没有实权,只是个**(kuilei),蝉联命一个朝廷**都做不了主。朝中的全部权威都集中在司马师和他弟弟司马昭手中。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第二个儿子,哥哥司马师死后,他接替做了**军。司马昭同父亲、哥哥一样,工于心计,计谋过人。司马昭方才坐上**军的宝座,镇东**军诸葛诞谋反,司马昭率兵伐罪,大胜而归。司马昭为人奸滑,他以为魏国完全是依靠司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天,因此他进进出出都有三千名手执兵器的保护一呼百诺,所有的事情也不禀报朝廷,而直接由他决断。 曹髦做了几年有名无实的帝王,他对司马昭大权在握,自己不能亲理朝政,越来越不满,更担忧自己有朝一日会像曹芳一样,被司马昭废掉。他想了好几天,终于作出了决定。 这天,曹髦把通常里还比较听他话的王经、王沈和王业三位大臣召入宫内,从怀中取失事先写好的伐罪司马昭的诏书,说道:“三位爱卿,司马昭大权在握,野心勃勃,他**之心连过路人都知道。我决不能坐以待毙,等着他来废掉我。今天,我决定和你们一起去伐罪他!”这就是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历史故事的来源。 听了这话,三位大臣呆若木鸡,半晌才回过神来。 王经跪下身,一边叩首一边劝阻道:“陛下,这可千万使不得啊!从前鲁昭公不能容忍季氏专权,结果是失败**,被全国人讥笑!此刻司马昭专权并非一天两天的事,朝廷中他的爪牙也不是一个两个,而宫中肯听命于您的,实在是太少了!您赤手空拳,拿什么去伐罪?假如不成功的话,恐怕祸殃更大。还请陛下慎重思量,从长计议!” 曹髦冲动起来,咬着牙说:“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我已下了决心,做好了死的准备,另有什么恐怖的?况且我们不一定会死!” 说完,他径自入后宫,向太后禀报去了。 王沈和王业明显地知道曹髦基本不是司马昭的敌手,肯定必死无疑。他们生怕司马昭今后会治他们的罪,立即溜出大殿,直奔司马昭府中告发去了。 曹髦手持利剑,带了一百多名童仆刚出宫门,迎面赶**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奉令带了一队人马赶来。双方动起手来,曹髦持剑大喝一声:“我乃当朝天子,你们冲入宫中,莫非想杀君谋反不成?” 【化干戈为玉帛】 大禹受舜的禅让而继位,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奠基者。据说大禹活到了一百岁,死后葬在会稽山。大禹是夏后氏部落首领鲧的儿子,据传为颛顼(zhuān xù)曾孙,是*历史上的名君。 大禹幼年时便随鲧东迁,来到中原。其父鲧被尧帝封于崇(即中岳嵩山),叫崇伯,实际上是一个封国国君。当时中原闹水灾,尧帝便叫鲧治水。因为治水的**是半军事性质,号令很严,所以鲧的地位和权势迅速上升,以致发展到有能力以暴力破坏氏族社会“禅让**”的地步,尧帝看到了这种威胁,便命舜以“治水无状”的罪名,把鲧处死于羽山。 大禹的父亲被杀之后,舜又向尧推荐说:“可以让鲧的儿子禹接替父职,继续治水。”禹深知这里面隐藏的**意图,因此,他“薄衣食,卑宫室”、“声为律,身为度”、“左准绳,右规矩”、“疏九河,陂九泽”、“度九山,开九州”,为*定水患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忠于职守,克勤克俭,身先士卒,埋头苦干,还把地域划定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不仅如此,大禹还功成不居,好让不争,谦卑自律,责躬罪己,仁厚爱民。以前,大禹的父亲鲧在自己的封地上建造了很高的城墙来保卫自己,使得自己属下的部落及族人纷纷离他而去;也使得其他部落的人认为有机可乘,都虎视眈眈地等待着机会。大禹当上首领后,注意到这个情况,就马上派人拆掉了城墙,填*了护城河。不但如此,他还把自己的财产分给大家,毁掉兵器,以道德来教化人民。大禹带领部下,因地制宜,教民众学种稻谷、种杂粮,发展农牧业生产。这时候天下安定,国富民强,老百姓家里集聚了够好几年吃的粮食,国库中的贮备也足够用好几十年。 大禹带领整个部落的人都各尽其责,别的部落相继来归附。大禹在涂山开首领大会时,来进献玉帛珍宝的首领有上万人。舜也觉得大禹是一个能够治理天下的贤能之人,就在老了以后把帝位禅让给了大禹。 【多行不义必自毙】 释义:坏事干多了,结果是自己找死。 语出:先秦·左丘明《左传·隐公**》:“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春秋时期,郑国君王郑武公有两个儿子,一个称“庄公”,一个称“共叔段”。 郑武公死后,由他的大儿子郑庄公继位。可是庄公的弟弟共叔段在偏爱他的母亲姜氏的**下,竭力扩充自己的封地,积极进行夺取王位的准备工作。 郑庄公的大臣祭仲知道后,力劝庄公,说:“君王要及早安排啊,共叔段的**已经很强了,再这样下去,您的王位会被他篡取的'!” 庄公听了,却道:“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意指:一个人若不仁义的事情做多了,必定会自取**,你就等着吧! 丙真,共叔段的**在不断扩大,将郑国的西、北部边境招于自己门下,直至廪延。同时,他在不停地修筑城池、屯田积兵,并让其母亲姜氏里应外合,攻下郑都。 庄公早有防备,趁共叔段进军郑都时,出奇兵攻其窝穴。长久受共叔段**的农民们也参与战斗,使共叔段兵败,逃亡他处,而庄公出军追杀,最后使共叔段走投无路,被逼**。 【折冲樽俎】 春秋中期,诸侯纷立,战乱不息,中原的强国晋国谋划攻打齐国。为了探清齐国的形势,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齐景公以盛宴款待范昭。席间,正值酒酣耳热,均有几分醉意之时,范昭借酒劲向齐景公说:“请您给我一杯酒喝吧!”景公回头告诉左右待臣道:“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给客人。”范昭接过侍臣递给的酒,一饮而尽。晏婴在一旁把这一切看在眼中,厉声命令侍臣道;“快扔掉这个酒杯,为主公再换一个。”依照当时的礼节,在酒席之上,君臣应是各自用个人的酒杯。范昭用景公的酒杯喝酒违反了这个礼节,是对齐国国君的不敬,范昭是故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试探对方的反应如何,但还是为晏婴识破了。 范昭回国后,向晋*公报告说:“现在还不是攻打齐国的时候,我试探了一下齐国君臣的反应,结果让晏婴识破了。”范昭认为齐国有这样的贤臣,现在去攻打齐国,绝对没有胜利的把握,晋*公因而放弃了攻打齐国的打算。靠外交的交涉使敌人放弃进攻的打算,即现在“折冲樽俎”这个典故,就是来自晏婴的事迹。孔子称赞晏婴的外交表现说:“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正是晏子机谋的真实写照。 【厉兵秣马】 僖公三十二年冬天,杞子从郑国派人来告诉秦穆公说:“郑国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来,保管成功。”大臣蹇叔对秦穆公说:“调动大军偷袭这么远的国家,我们赶得精疲力乏,对方早就有了准备,不会有什么作为的。而且行军路线上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穆公不听,派大军东行。 秦军到了郑国的边境滑地,遇到郑国人弦高赶着十二头牛要到周朝集市去卖。弦高赶快让人回国报信,自己将牛献给秦军作犒劳,说:“我们大王听说你们要从这里路过,派我来犒劳你们,请不要嫌弃礼物轻薄。” 郑穆公得到弦高的消息,派人去查看,见杞子一伙正在整顿盔甲、磨兵器、喂马,便对他们说:“你们留在我们郑国时间也长了,我们国小物乏,听说你们就要离开,就请便吧!”杞子就逃了。秦军只好退了。 “厉兵秣马”形容准备战斗。 【凿壁偷光】 讲的是匡衡,西汉的著名学者匡衡,出身於农民家庭,生活十分贫困。他从小就很渴望读书,可是父母没有能力供他上学,甚至连书本也买不起,匡衡只好向别人借书来看。不分伯仲典故(扩展7) ——*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 典故,泛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历史典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杯弓蛇影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2、伯乐相马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 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于是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了。 3、不可多得 东汉末年,有个名士祢衡,才华出众。当时,太中大夫孔融对他特别赏识,把他推荐给汉献帝。他写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宝。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汉献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荐表交给曹操。曹操爱才,派出贴身待卫去美工数码百货买相机,把荐表拍照起来后就召见祢衡。哪知祢衡蔑视曹操,对他很不礼貌。曹操就派祢衡当鼓吏,在大宴宾客时,命他击鼓助兴。谁知祢衡一边击鼓,一边大骂曹操,使曹操十分难堪。曹操派祢衡去荆州劝降刘表,想借刘表之手杀他。想不到刘表把祢衡当作上宾,每次议事或发布文告,都得由祢衡表态。后来祢衡又对刘表不恭。刘表就派他到部将黄祖那里当*。祢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后来,终于被黄祖所杀。成语“不可多得”由此而来,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难得。多用于赞扬有才能的人。 4、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5、不学无术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刘询做**(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立下了不小的功勋。刘询继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成语“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6、东方朔割肉 汉武帝时的一天,武帝要赐肉给**们,值等到日落西山那主管的大**还未到。这时东方朔已经等的不耐烦了,他私自割下一块肉就走了。汉武帝知道后派人叫来东方朔问到:你不等上面来分肉,私自割肉这是为何?武帝不想责备他,说道:先生还是自己谴责自己吧。东方朔下拜说到:东方朔啊东方朔接受赏赐却不等上面的命令,你多没礼貌啊!自己动手割肉多么豪壮的举动啊!割肉不多,多么谦让有理啊!把肉带回去交给妻子,多么规矩仁义啊!武帝一听,大笑:你太聪明了!我让你谴责自己,结果你反倒自夸了一番。(后人用这一典故形容人聪明机智,诙谐善言,即使做错了事也能为自己很好的辩解。) 7、碧海蓝天 西周幽王无道,致使王宫被洗。汉高祖三十万大军被困白登七日,靠贿赂冒顿的阏氏才得以残喘脱逃。 **怀帝被匈奴俘虏,愍帝出降,****终结。第一个被外族灭掉的**。 石敬瑭甘当“儿**” 宋朝多次被金、元所败 明朝,倭寇征服*东南。除**部分被收复,其他岛屿***纳入版图到今日。 明被后金所灭,“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近现代的种种耻辱事件,羞于启齿……!当代*人的素质令外国人鄙夷,以至**华人羞于承认自己是*人。 8、高山流水 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9、庄周梦蝶 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中额联即用此典。 10、倾国倾城 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一古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11、凌波微步 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而在长兄曹丕当政以后,备受猜忌,郁郁不得志。他的《洛神赋》是一篇传诵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写洛神的步态之美云:“体迅飞鸟,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写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迹之态十分传神。 后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轻盈。如贺铸《青玉案》词“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即用此典。(典见曹植《洛神赋》)。 12、破镜重圆 南朝陈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因见****,国亡无日。恐一旦**,离乱之际,夫妻失散,遂破铜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日卖镜都市以谋晤合。未几,陈果为隋所灭。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国公杨素所获,极受恩宠。德言流离至京城,遇一仆在街头叫卖破镜,正与自己藏的半边契合。就题诗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公主见诗,悲泣不食。杨素知情后,大为感动,终于让他们夫妇团聚。后因以“破镜重圆”喻夫妻离散后重新团圆。 13、咏絮才高 东晋***谢安在雪天合家聚谈,与儿女讨论文义。正值户外雪越下越大,谢安兴致勃发,就指着外面的飞雪问:“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的侄子谢朗随口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接着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后大加赞赏,夸奖侄女才思不凡。谢道韫是东晋有名的才女。 柳絮随风飞扬,壮似飞雪,用以比喻纷飞的白雪,恰切而形象,故世人誉妇女有诗才为“咏絮才”。 14、无弦琴 晋代诗人陶渊明,虽不善琴,却置“无弦琴”一具,每逢酒酣意适之时,便抚琴以为寄托。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作《论琴贴》,自谓曾先后得琴三具,一张比一张名贵。但“官愈昌,琴愈贵,而意愈不乐。”当其任夷陵县令时,日与青山绿水为邻,故琴不佳而意自适;官至舍人,学士以后,奔走于尘土之间,**场上,思绪昏乱,即弹奏名琴,也索然无趣了。因云:“乃知在人不在琴,若心自适,无玄也可。” 苏轼《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匝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此均言声音不在琴,其意均从陶渊明“无弦琴”一事翻出。典见《昭明**集。陶靖传》 15、章台柳 唐代诗人韩羽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居京时得一姬柳氏,才色双全。后韩羽为淄清节度使侯希逸幕僚。时值安史之乱,他不敢携柳氏赴任。分别三年,未能团聚,因寄词柳氏云:“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柳氏也有和词云:“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她因自己貌美独居,恐有意外,就出家为尼。不久被番将沙吒利劫去,后赖虞侯将许俊用计救出,始得团圆。 后人就名韩羽寄柳氏词的词调为“章台柳”。“章台柳”亦被用为可任人攀折之路,柳墙花而专指妓nv之类的人物。不分伯仲典故(扩展8) ——不名一钱的典故 不名一钱的典故 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不名一钱的典故,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名一钱”这则成语的“名”是占有,不名一钱表示一个钱也没有,比喻极度贫穷。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佞幸列传》,长公主赐邓通,吏辄随没入之,一簪不得著身。于是长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汉文帝当政的时候,有个名叫邓通的善于划船,被选到宫里当御船的水手。一天夜里,文帝做了一个梦,梦中他想升天,却怎么也上不去。就在这时候,有个头戴黄帽的.人在背后推他,终于使他**天。他回过头来看推他的人,发现那人的衣带在背后打了个结。 第二天,文帝来到建在宫西苍池中的渐台,见到有个御船水手头戴黄帽,衣带在背后打了个结,正是他梦中遇见的人。召来一询问,那人名叫邓通。文帝想,他既然能把自己推上天,必定是个奇才,便非常宠爱他。邓通也老实谨慎,不随便和外人交往。文帝多次赏赐他的钱财,总数上亿之多,还授予他上大夫的官职。其实,邓通并没有什么才能。他自己处事谨慎,也不能推荐贤士,只是谄媚文帝而已。有一次,文帝命一个善于算命的人去给邓通相面,那人相面反对文帝说:“邓通这个人将来要贫饿而死。” 汉文帝忧虑地说:“能让邓通富起来的只有我,我怎么会叫他受穷呢?” 于是,文帝下令把蜀郡严道的一座铜山赐给邓通,允许他自已铸钱。从此邓通发了大财,他铸造的铜钱布满天下,人人都知道有“邓氏钱”。有一天,文帝背上生了个疮,脓血流个不停。邓通觉得孝顺**的机会到了,便天天进宫去,用嘴巴替文帝吮吸脓血。不过,文帝心中还是不高兴。一天他问邓通:“天下谁最爱我?” 邓通恭顺地回答:“应该说没有谁比**更爱陛下的了。” 一次**刘启来看望文帝病情,文帝要他吮脓血。**见疮口脓血模糊,腥臭难闻,禁不住一阵恶心,但又不敢违抗,只得硬着头皮吮吸,可是脸色很难看。后来他听说,邓通常为文帝吮吸脓血,感到惭愧,也因此而忌恨邓通。 文帝死后,刘启即位,史称汉景帝。景帝免去邓通的官职,让他回家闲居。不久,有人告发邓通偷盗境外的铸钱。景帝派人**,结果确有此事,便把邓通家的钱财全部没收,邓通顿时变成了穷光蛋,还欠下好几亿钱的债。还是景帝的姐姐长公主记住文帝不让他**的遗言,赐给他一些钱财。但是,官吏马上把这些钱财用来抵债,连一根簪子都不让他留下。长公主知道后,就让手下人借给他些衣食和钱。这样,邓通不能占有一个钱,只能寄食在别人家里直到死去。不分伯仲典故(扩展9) ——瓮间毕卓的典故 瓮间毕卓的典故 瓮间毕卓:用来形容嗜酒成癖、醉酒如泥的人及其醉态,或借指嗜酒。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瓮间毕卓的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典出《世说新语·任诞》。 毕卓是**末年时人,他从少年时起就性格豁达,旷达不羁,为人豪放。 太兴年间,毕卓被晋元帝司马睿任命为吏部侍郎。他生性爱好喝洒,常常因酒醉而耽误公事,受到上司的批评。但他依然故我,不改旧习。 有一次,他的邻居酿了一批好酒,酒熟之时,阵阵香味逸出,使毕卓垂涎不止,一心想去尝尝这新酒的好味道。但隔壁主人没有请他去饮酒,他也无可奈何。 一天晚上,阵阵酒香随风飘至毕卓的'房中,他再也熬不住了,便趁着夜色,来到邻居盛放新酒瓮的屋中,掰开酒瓮,大口大口地饮起来。不多一会,就把一瓮酒吃得**,醉醺醺地躺在地上。 邻居听到盛放酒瓮的屋中有异常的响声,估计有人前来偷酒,立即带人前往捉贼,他们看到一个偷酒贼醉卧在地上,便把他抓住,并用绳索捆绑起来。 第二天天亮后,邻居准备把偷酒贼送往官府究办。询问之后,才知是住在隔壁的吏部侍郎毕卓,马上下令将毕卓松了绑。毕卓这时酒已醒了,满脸歉然地说: “贵邻所酿新酒,味道实在太香。敝人实在忍不住,才夜入瓮间盗饮,致歉,致歉!” 邻居也是个好酒之人,且也久闻毕卓之名,便把毕卓引为酒中知己,说: “鄙人也酷爱杯中之物。毕吏部如此好酒,真我辈中人。如蒙不弃,我俩设宴共饮如何?” 毕卓哪有不应之理,当即同意。于是邻居在瓮间之侧设下酒席,和毕卓你一杯、我一杯地大饮起来。毕卓一直喝到酩酊大醉,才告辞离去。 毕卓到邻居家偷酒喝的事传开后,当时人们便把毕卓谑称为“瓮间吏部”。 后来,“瓮间毕卓”这一典故,用来形容嗜酒成癖、醉酒如泥的人及其醉态,或借指嗜酒。 用典形式 【卧瓮】 唐·白居易:“卧瓮鄙毕卓,落帽嗤孟嘉。”宋 ·陈与义:“衔杯乐圣便称贤,无酒犹堪卧瓮间。” 【抱瓮】 宋·苏轼:“隔篱不唤邻翁饮,抱瓮须防吏部来。”宋·刘筠:“豪家抱瓮擅风流,更燎熏炉白雪楼。” 【瓮眠】 唐 ·元稹:“瓮眠思毕卓,糟藉忆刘伶。” 【吏部眠】 唐·杜甫:“厌就成都 卜,休为吏部眠。” 【毕卓眠】 清·赵执信:“瓮底毕卓眠,床头杜康祀。” 【防吏部】 宋·辛弃疾:“也应竹里着行厨,已向瓮间防吏部。” 【扶毕卓】 北周 ·庾信:“未能扶毕卓,犹足舞王戎。” 【卧瓮人】 清·朱彝尊:“不嫌卧瓮人来数,日日床头醵酒钱。” 【卓眠瓮】 清 ·朱彝尊:“爽若楷照玉,诞异卓眠瓮。” 【瓮边捉】 清·朱彝尊:“诘朝客来寻,仍向瓮边捉。” 【瓮间眠】 唐·李商隐:“瓮间眠太率,床下隐何卑!” 【吏部开瓮】 唐·包佶:“吏部还开瓮,殷勤二客情。” 【吏部多醉】 唐·韩翃:“身齐吏部还多醉,心顾尚书自有期。” 【毕卓盗窃】 宋·苏轼:“景山沉迷阮籍傲,毕卓盗窃刘伶颠。” 【瓮边吏部】 宋·黄庭坚:“瓮边吏部宁须问,席上车公不可忘。” 【瓮间吏部】 宋·李宗谔:“瓮间吏部宁须问,席上车公不可忘。” 【瓮间毕卓】 宋 ·苏轼:“瓮间毕卓防偷酒,壁后匡衡不点灯。” 【偷醅毕卓】 明 ·徐渭:“偷醅毕卓生为酒,辟谷张良死在留。” 【缚拼毕卓】 明 ·徐渭:“给舍酒厨东壁是,缚拼毕卓可能禁。” 【缚著瓮边】 宋·陆游:“凭谁为画毕吏部,缚著邻家春瓮边。” 【瓮间倾一卮】 唐·杜牧:“且想春候暖,瓮间倾一卮。”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2345lzwz.cn/read-146355.html
上一篇下一篇
00

New Pos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