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是个坎儿,从教多年的老师都清楚,一二年级能考90多分,甚至考100分那都不算什么,只有到了三年级依然能保持90分以上,那才真是有学霸气质,尤其是语文,到了三年级能考90多分以上,那都是老师的宝贝疙瘩。
今天,小徐老师随机拿出一份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的试卷小测了一下,因时间有限,作文没让孩子们写,即总分除去作文分,满分只有75分,时间是40分钟。
当孩子交上试卷,小徐老师细细判卷并分析孩子们错题原因时,才发现“三年级现象”的到来,还真怨不得孩子们,实在是有些题出得太难了,远远超出了孩子们的认知范围,这出题人也真拿三年级的孩子当神童了吧。
从小徐老师让孩子们做的这套题来看,一至六题属基础字词部分,较为简单,孩子们做起来轻车熟路,错误率较少。
如下图所示:
学生改过错后的第1页
第一题读拼音写词语中,孩子们错误率较多的是“绒毛”的“绒”字。
第二题同音字辨析,此类题在二年级是个难点,但是到了三年级,随着孩子们识字量的增加,此题也就算不上难题了。
第三题多音字组词,属“尽”的两个读音最难分辨,当“尽”读四声时,意义是“所有的,完结”的意思,比如“尽头、尽情、尽兴、尽心”等。当读三声时,意义是“力求达到最大限度”的意思,比如“尽管、尽量、尽先、尽快”等。
另外“背”字受方言的影响,需老师时刻提醒,孩子们才能分清。
第六题是语文园地一的词语积累内容,此题不但要掌握这些成语的写法,还要会补充类似的成语,更要知道此类成语的特点为都包含身体部位且都含有近义词。
如果细分的话,大家还会发现“摇头晃脑、披头散发、提心吊胆”这类词是近义词在身体部位之前出现,而“面红耳赤、手忙脚乱、口干舌燥”这类词是身体部位在近义词之前出现。
第七题句子运用类题,难度开始加大,第1小题“用恰当的词语连成一句话”是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选择正确的关联词语要弄清前后两句话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的用“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因此……”等关联词连接。
如果前一个句子是后一个句子所述形成结果的条件,那么就是“条件关系”,用“只有……才……,只要……就……,除非……才……,无论……都……,不管……都……”等,如果是唯一条件,既只要有前一句中出现的条件,就必然出现后一句的结果,此时要有“只要……就……,除非……才……”。
如果前一句子和后一句子是截然不同的两方面,那么两句的关系就是“转折关系”,要用“虽然……但是(可是)……,但是……,尽管……还是……,虽说,而,然而……”等。
如果前一句子是假设的条件,假设前一句所述情况出现就会出现后一句所述的结果,那么就是“假设关系”的,要用“如果……就……,假如……就……,要是……那么……,即使……也……”等关联词连接。
以上几种关系的关联词是小学最常见的几种,那么再回头来分析第七题第1小题中的两个句子——“他们想在写完作业以前出来游戏。”“他们要受到批评。”第一句中有一个关键字是“想”,意味着他们还没有出来游戏,只是假设出现这种情况,第二句就是如果假设条件成立会出现的后果,因此两句之间为假设关系,应用关联词“如果……就……”来连接。答案为:“他们如果想在做完作业之前出来游戏,就会受到批评。”
《花的学校》一校中也有类似的一句:”他们如果想在放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站墙角的。“聪明的孩子会举一反三,套用过来,而有些学生不仅对课文内容不熟悉,即使熟悉也没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2句同样可以比照《花的学校》中的一句“湿润的东西走过田野。”一句,将此此句改为“湿润的东风吹过田野。”
第八题,考查对课本内容的掌握程度,“泰戈尔”的“泰”,和“振林樾”中的“振”和“樾”两字,学生出错率较高。
第九题课内阅读理解,如下题所示,所出题目相对简单。
学生改过错后的试卷第2页
第十题课外阅读,难度一下提高八度,一共11分的题,全班几乎全军覆没,大多数学生勉强得2分,大多数学生竟然一分不得。
如上图所示,第1小题解释词语,用拆词组合法解释,“不动声色”:不动,是不表现出来的意思,声,是说话的语气,色,指面部表情神态,即指内心活动不从语气和神态上表现出来,形容人很镇静。
不甘示弱:不甘,指不甘心,不情愿,示,表示,弱:比别人差,即指不甘心承认自己比别人差,表示要比一比一较高下。
第2题,文中小打油诗“你骂我,我骂你,骂来骂去,用别人的嘴骂自己。”的内涵?此题要结合本文记述人物的身份——陶行知是校长,用这首小诗来教育孩子们相互对骂,实则是互相伤害的过程。
第3题,用“既……又”造句,此题本不应该出错,没想到很多孩子造的句子都没有主语,“无主句”本身就病句,根本不能得分。
第4题,陶行知是一个怎样的人?
分析人物形象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和言行来分析,陶行知作为校长看到学生互相对骂,并没有一味说教,也没有视而不见,而是用一首打油诗幽默诙谐地指出同学之间用“对骂”的方式不但解决不了彼此之间的矛盾,反而既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的实质,因此可以看出陶行知是一个关爱学生,具有高超教育艺术的人。
此题全班没有一个学生写对,但这也怨不得学生,毕竟才是三年级的小学生,总结分析能力不强,词汇量也少,因此很难做对此类题。在小徐老师看来,这种题已远远超过孩子们的认知能力,但孩子如果能写出“陶行知是一个关爱学生,很会教育人的校长”更贴近学生的认知。但可惜的是全班的答案没有一个贴题的。
从此套题来看,难度最大的题依然出在课外阅读理解上,而难度大的原因在于有些阅读理解题的答案并非浮在文章表面,而是要学生通过对文章人、事、物的分析、总结出来,特别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要抓住人物角色的身份、言行来分析其性格特点和品质,而这种分析能力的提高是要依托一度的词汇量和理解能力的。
因此,三年级现象出现并不例外,也不可怕,甚至怨不得孩子,关键在于找准答题的方向,积累一些解题技巧,并拥有透过文章中人、事、物的表象来抓实质性特点的能力。而刻意拔高,操之过急则有可能毁掉孩子对知识的探索兴趣,打击学习的信心,而这才是造成孩子一蹶不振的根本原因。
总之,三年级现象出现无可避免,但家长们也不必惊慌,毕竟语文学习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只要孩子不厌学,不失去学习兴趣,天长日久训练下来才才会在不断地提高。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2345lzwz.cn/read-147405.html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