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世故什么意思?知世故而不世故什么意思

zydadmin2023-09-02  72

世故指的是对人生经验和社会现实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是一种老练、圆滑、机智、精明的表现,通常用于形容那些在社交场合中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言行得当、处事稳妥的人。有时也可能带有一些消极的意味,比如过于老练圆滑,失去纯真和朴实,或者面对困难问题时过于顾虑周全和迁就,缺乏果断和刚毅。世故的人并不一定是真正的聪明智慧,他们常常是通过生活的艰辛和社交的实践而逐渐成长起来的。

世故是指世俗人情习惯;世间一切的事务;富有待人接物的处世经验;应酬、敷衍;生计;世事变故;世交。

在日常生活当中,某人经常被人评价为比较世故,究竟世故是什么意思?这个词主要用在哪些方面?这个词的典故出自哪里?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详细内容 01

词语出自三国时期魏国嵇康的 《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机务缠其心,世故烦其虑。”、《列子·杨朱》:“ 卫端木叔者,子贡之世也。藉其先赀,家累万金。不治世故,放意所好。”02

世上的事情:

唐 李商隐《为贺拔员外上李相公启》:“世故推迁,年华荏苒。” ②元 范梈《题黄隐居秋江钓月图》诗:“世故风尘双短屐,生涯天地一扁舟。”

碧野《没有花的春天》第五章:“多变的世故在他的额门上刻下了很深的摺纹。”03

世事变故,变乱:

《文选·潘尼迎大驾>诗》:“世故尚未夷,崤函方嶮涩。” 张铣注:“世乱未平,崤谷函关之路尚嶮涩未通也。”

唐 刘禹锡《上杜司徒书》:“岂非遭罹世故,益感其言之至邪!”

宋 曾巩《移沧洲过阙上殿札子》:“及秦以累世之智,并天下,然二世而亡;汉定其乱,而诸吕七国之祸,相寻以起,04

世俗人情:

宋 叶适 《上韩提刑》:“天姿仁恕,宜委重於事权;世故通明,莫致文於欺罔。”

明 高启《玉漏迟》词:“只为微知世故,比别箇倍添烦恼。须信道,人生称心时少。”

《老残游记》第十回:“只因但会读书,不谙世故,举手动足便错。”05

谓处世圆通而富有经验:

宋 叶适《故大宋丞高公墓志铭》:“干敏强力,老练世故,审动而果,虑远而成。”

茅盾《锻练》九:“她觉得这两位年轻的姑娘,神秘而又平凡,世故而又天真。”

知晓人情世故,却不与世俗同流而 *** ,也没有因为知晓人情世故而变得圆滑、不真诚。

这两个“世故”不是一个意思,前者是名词,指的是人情世故,而第二个词是形容词,指的是为人处事圆滑世故。知世故是指明白所有为人处事的道理,待人接物让人很舒服,而不世故是指不过于追求这种处事圆滑,能够保持自己的本心,避免走向溜须拍马,八面玲珑的道路,也是一种最合适的世故。

拓展资料

世故含义

1. 古文含义:通达人情

世故是指一个人具有为人处事的智慧和经验,能够通过最恰当的言语和行为,让他人感到相处周到舒适。

2. 古文含义:世交

世故是指世交或故交,一般是两个家族至少有两代以上的人相互交好,或者有交情,才能被称为世交。

3. 古文含义:世间的一切事务

在李商隐的《为贺拔员外上李相公启》中提到,“世故推迁,年华荏苒”,就是指代世事变迁,年华老去的意思。

4. 现代含义:待人处事过于圆滑

现代多用来形容一个人十分擅长通过表情和细节,来揣测他人的心理,后来也延伸出了一定的贬义,形容那些只会溜须拍马的人。

童蒙读物《增广贤文》有两句格言“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平时常听长辈念叨。但我从小顽劣,没心没肺,哪里会把这么陈腐的念叨当回事。

1980年春,我在中国作协第五期文学讲习所学习,恰好跟王安忆同桌。看上去她怯生生的。私下听有人议论她并没有什么作品,因为是大作家茹志鹃的女儿,才被照顾进来的。之前我在一个偏远的南方小镇,孤陋寡闻,也确实没有听过“王安忆”这个名字。自己才发了一个短篇就写不下去,很自卑,对她就有点同病相怜。以为她心里一定跟我一样压力山大,为了缓解,上课的时候老跟她闲扯。看她课堂笔记全神贯注,觉得没必要,自作聪明指点说老师的这段话该记,那段话不必记。她并不恼,认真听完,依旧是全神贯注。不久,我因事回了一趟老家,偶然在街边报刊亭看到她刚发表在《北京文学》上的小说《雨,沙沙沙》,脑子轰的一响,登时傻了!——那样棒的小说打死我也写不出来!在写作能力上,我跟她根本就不在一个量级。一个小学生竟然去“同情”一个大学生,并且指手画脚,不是不自量,根本就是搞笑。

为了记住这个教训,我后来借写王安忆印象的机会特地写了这件事。当时我有过一刹那犹豫:以王安忆的教养,她并没有在意我的浅薄。这么难堪的事我要不写出来,不会有人知道。但我还是写了,并且发表了。一则算是对王安忆表示歉意,二则是警告自己不要再犯这一类的低级错误。多年之后,王安忆名满天下,中国作协创研室主任、著名评论家胡平先生在鲁迅文学院(文讲所是其前身)讲课,援引此例告诫学员:认真听课并且认真记笔记能成为王安忆那样的大作家,像我这样不认真听课不认真记笔记所以写作没有进步。

讲稿后来登载在中国作协的《作家通讯》上。胡平先生在一次会上见到我,问我是否介意,我对他表示感谢。尽管我对认真听课并且认真记笔记就能成为王安忆那样的大作家、或王安忆之所以成为大作家是因为认真听课并且认真记笔记,多少存着疑虑,但我觉得,胡平先生把我作为一个反面教材,首先是对我的教益,一是可以让我避免再做类似的蠢事,二是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这种蠢事对别人造成困扰。善莫大焉。

忽然就想起了“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句话。当初要是听进去并牢记了这句话,就不至于那么犯浑丢人了。

这句话,听起来挺世故的。鲁迅曾经感叹: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缺心眼不好,心眼多也不好,的确难。

但世故真的就一定不好吗?

“世故”有很多种含义,可以是一种城府,一种权术,一种心机,一种自私的掂量和对他人的算计;也可以是一种通达,一种成熟,一种防范,一种自我的约束和对他人的尊重。“干敏强力,老练世故,审动而果,虑远而成”(宋·叶适《故大宋丞高公墓志铭》),这其实是人生一个应该努力的方向。

我理解,“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是提醒人们说话应该有必要的节制,遇到自己并不了解的人,不要信口开河,闹不好,轻则像我这样,见识浅陋而好为人师,成为一种笑料;重则遇到坏人,则会被其利用。后面这一条我倒不担心,因为没有什么被利用的价值,我担心的是这样盲目的信口开河难免给对方造成困扰。

后来在文学社团做业务工作,就同行、尤其是年轻同行的写作发表意见、尤其是负面意见,我总是一再在心里叮嘱自己把握好分寸,点到即止,万不可想到哪说到哪,尤其不可妄下判断,给自己落下笑话倒在其次,挫伤了别人的信心,那就错莫大焉。(陈世旭)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2345lzwz.cn/read-150581.html
上一篇下一篇
00

New Pos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