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重点句子
《桃花源记》是唐代道士陶渊明所写的一篇寓言故事。作者在故事中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的模样,这个社会被称为桃花源。全文想表达的是逃避现实社会的不良,倡导自给自足、自生自灭的生活方式。以下是桃花源记的重点句子:
1. “深入其内,仍不见底。”
桃花源在故事中被描绘为一个秀美宜人的地方。有一句话写道:“其南有小山,名曰‘舂陵’;又有古柏数十株,其广数亩,鸟道穿之,径转修行。” 在这个环境下,桃花源人可以随心所欲地放飞自我,而深入其内却不见底,这透露出桃花源的神秘和独特之处。这种独特的美丽环境也呼应着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之情。
2. “彼民甚富,余食其余。”
桃花源中的居民自给自足,他们生活得非常富足。故事中有句话写道:“彼民甚富,余食其余。” 意思是桃花源的人生活富足,而且粮食充足,有很多剩余。这也是桃花源之所以被认为是理想社会的原因之一。自给自足,不依赖外部资源才是实现理想社会的关键。
3. “无有税敛之事。”
理想社会的任务就是让人们幸福、安宁地生活。在桃花源,没有税收这一负担,人们不受财政上的压迫,自由自在地生活。这也是桃花源不同于现实社会之处。自由自在、典型的自给自足才是理想社会的标志之一。
4. “皆衣皆食,无闲杂人。”
桃花源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之外,这里的人们衣食无忧,生活也非常闲适。没有闲杂人,也没有社会矛盾,这是桃花源与现实社会最为不同之处。因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经常要面对与他人之间的矛盾,不如桃花源人们生活得舒适自在。
5. “各自东西南北驰逐,无往不利。”
桃花源中没有社会之间的斗争与对抗,人们自由自在,不仅如此,还可以四处奔跑。故事中有一句话:“各自东西南北驰逐,无往不利。” 意思是桃花源的人可以四处奔跑,任何地方都不会受到限制。这种自由自在也是人们心中所渴望的生活方式。
6. “自言本来无此乡,此地乃偶然得之。”
桃花源是人们幸福的家园,但故事却说桃花源的居民刚开始是没有这样的生活方式的。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们发现了桃花源,而且后来变得依赖它。本来桃花源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社会形态,一个人们投身的追求之地。但假如人们真正迈入了理想社会呢?故事中没有明确回答这个问题。
7. “辞家数百许,得返乡土,语及所闻,皆言疑为妄言。”
桃花源似乎是一场梦境,一个想象。历史上并没有桃花源这样的地方,正如故事中那位“先儒”所言:“辞家数百许,得返乡土,语及所闻,皆言疑为妄言。” 这种惊喜与怀疑,也是每个人追求理想社会时必须要经历的。一个理想社会从现实之外出现,让人们沉溺于幻想之中,但故事的结尾却让人们陷入无法质疑的现实与真实。
最后的总结
故事中的桃花源是一种对于理想社会的憧憬,它是一种追求和向往的生活方式,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美好的梦想。在现实社会中,实现理想社会并非易事。但我们可以通过借鉴桃花源的生活方式,逐步走向自给自足、自生自灭的生活状态,却不忘前人在这方面的探索,发掘更多的美好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