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危受命,为何选择写出师表?
《出师表》是一篇写给曹操的,蔡琰撰写的表文。我们知道曹操是当时的权臣,而蔡琰也是曹操的谋士之一。在当时乱世动荡的时代,很多人都能临危受命,但为什么蔡琰选择了写这篇表文呢?
蔡琰对曹操的称谓
蔡琰在表文中对曹操的称呼十分恭敬,称他为“皇叔”、“公瑾”、“丞相”、“将军”等,不用常规的“臣下”、“大人”等称呼。可见此时曹操的权势已经遍布天下,深得蔡琰的尊崇和佩服。
曹操的劝说和蔡琰的坚持
曹操曾多次劝说蔡琰加入他的麾下。但蔡琰却不幸一身残疾,又有母亲年逾七旬,不愿离开家乡。但当蔡琰听说曹操准备北征时,担心曹操不慎被袭击,便决定写出这篇表文。目的是为了在临行之前,让曹操了解军队的真实情况和部下的个人能力、优缺点,并提醒他进行必要的调整,以便成功北征,无冤魂可瘗。
表文中所提到的三德
表文中,蔡琰提到了三德,即“忠德远略”,这是蔡琰认为一个合格的文臣武将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而这三德也是蔡琰在表文中多次重复并强调的,可见蔡琰在自己的职业道路上一直秉承这三德,并认为他们是成功的关键。
最后的总结
《出师表》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古代重信守义的精神,也揭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同时,蔡琰临危受命用《出师表》提醒曹操,使得曹操在北征中取得了胜利,这也是勇于直言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