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之祸
在古代,想要成为一名官员,便需要参加科举考试。这是一个严谨的选拔制度,但也因为它“八股文”之祸,引起了许多的争议。
考试中的“八股文”
在科举考试中,有一种被称为“八股文”的文学体裁,极为普及。这种文体具有死板刻板、套路化等特点。其内容通常包含张扬忠诚、推崇德行、阐述孝经等方面,也就是所谓的“四书五经”。如果考生无法呈现八股文,那么就无法通过考试。
“八股文”的问题所在
相较于自由写作,八股文的缺点在于其庸俗的形式,以及缺乏创新性。心灵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无法被发挥,丧失了文学的本来意义。八股文不但抹杀了个人的思想创意,更是扭曲了孔孟之道,成为了封建文化的代表。
历史上的反“八股文”运动
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一些反“八股文”的运动。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清朝的“康梁变法”。康有为与梁启超均反对科举考试制度和八股文,提出了“变法”措施,不仅推行新式教育,还醇亲王奕?力扶科举,以大量试讲和公开讲学的方法,提高官员们的素质,以翻页式的速度摆脱了“八股文”的魔咒。
现今的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已成为历史,而“八股文”也已经被淘汰。目前,中国的高考制度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科举考试的传统。高考作文评分常使用的四个指标-内容(主题积淀,论证复杂度)、结构(条理分明,起承转合)、表达(书写规范、语言流畅)和文献(引用正确,出处规范),则是在语言运用中考查学生的思想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
回首古代科举考试,我们应该深刻反思其过度注重形式而非精神内涵的考试制度。当下的高考作文评分体系则要求我们具备思想独立性和文艺创造力,这才是人类文明的真正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