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渊博,渗透于世间的每一个角落,是人类文明的源泉。在古代,诗人们用他们擅长的语言艺术,描绘了对于知识的追求。我们虽不再用诗歌言述,但对于知识的渴求却从未停止。本文将探讨古人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我们现代人的认知。
古人对于知识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从《论语》中就可以看出,孔子就十分重视学习,“吾日三省吾身”,“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以学习为一种日常的自我省视。皇帝也是这样,秦始皇埋下六千个阴错阳差的宝藏,就是希望后人能够在其中获得新的知识,推动社会进步。
现代人对于学习的重视并不亚于古人,但是我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互联网带来了全新的媒介,许多网站都以教育为目的,如网易云课堂、慕课等就为广大网民打开了学习的通道。在网络上我们可以接触到更加广泛的知识领域,也可以轻松略过我们已经掌握的领域。但是,仍要保持朴实的学习态度,像古人一样,不进则退。
孔子教育弟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他一方面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强调反思。有些人只注重钻研,但却视角狭窄,忽视思考。换句话说,如果只掌握知识而不思考,那这些知识也仅仅是表象,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人们大量接收信息,把握知识面哪怕再广也不是问题,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学习本领域的也应该考虑到它与周围环境的联系。换句话说,学习要注重广泛性和思辨性的并重,不仅能提升个人的认知水平,而且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诗人辛弃疾在《青玉案 ·元夕》中写道。他在孤寂中思索,只有孤零零的自己。可是人类永不停息地创造与探索,既然我们已经在不断前行了,又何必在意它的前或者后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和使命。知识就是展现自我的一种方式,是探索未来的通行证,创造机会的一扇窗,学习知识就能够使我们更好的接受这个世界,发现可能的机会并寻找努力的方向。
古代诗人们生活在华美的古韵之中,他们作品中铭刻的关于知识的崇高精神、重视学习的态度都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体现。在如此广阔的大学问中,探寻知识,升华自我,也许才是我们需要去追求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