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余华读后感
余华是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多次获得各种文学奖项。其中,他的代表作之一《活着》不仅引起了国内读者的广泛关注,也受到了国际读者的高度评价。在这本小说中,余华通过一个农村人的悲惨经历,展现了生命的可贵和人性的高尚。下面是我对这部作品的读后感。
情节简介
《活着》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的农村,主人公叫福贵。福贵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母双亡后,他靠着自己的双手种田谋生。福贵娶妻生子,但是在政治运动的洗礼中,他的父亲和哥哥都被打成“地主”,家产被没收,福贵也遭受官兵的迫害。在这个极其艰难的时期里,福贵失去了亲人和家产,不得不靠着捡煤和卖女儿来维持生计。他的妻子因为食物短缺而饿死,儿子也被迫离开,只有福贵和一头老牛依然坚强地活着,直到老牛死去,福贵才被人类所抛弃。
对生命的思考
在《活着》中,余华通过福贵的经历,探讨了关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福贵从一个富有朴实感情的农夫,变成了一个颓废枯槁的老头。在感情,性格和行为上的转变,不由得使人想起一句名言:“人生有起有落”。福贵用他的一生体现了生命的无常和脆弱,让人感叹他的不幸和坚韧。而他在失去一切的时候依然保持着对生命的执着和热爱,也告诉我们生命的最高价值在于不放弃。
对人性的反思
除了探讨生命的意义,余华还通过《活着》来反思人性的本质。小说中的很多场景,如饥饿、疾病、死亡、恐惧等,都是人性的考验。福贵一直以来都保持着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这种品质让他成为了一个坚韧的生命斗士,但是,在极端的环境下,他也有了不理性、不人道的一面。比如,他吃自己的女儿去饥饿,这种行为虽然极端,但也反映了福贵经受不住心理和生理上的折磨,显示出了人性的脆弱和摇摆。究其根本,福贵所经历的人生迂回,是一种折射,对于一味默受人命运的中国人而言,福贵对于生命的热爱与抗争,是一种慰籍和警惕。
最后的总结
《活着》是一部充满人性哲学的文学巨著,读后让人深思。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情节跌宕起伏,主题深刻隽永,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和呼唤。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本启示读者探索生命价值和人性本质的哲学著作。故事中最后的最后的总结虽然让人难过,但是也让人看到了福贵对生命的怀抱和守护,这种价值观应该成为我们生命的指引,让我们更好地战胜人生中的困境与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