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语中,成语“锱铢必较”的读音是 [zī zhū bì jiào]。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度量衡单位,其中,“锱”和“铢”都是古代重量单位,非常小。成语的意思是指对于极小的差别或利益也要进行计较,形容人在利益分配上非常苛刻或者精打细算。
“锱”(zī) 和 “铢”(zhū) 在古代分别是二十四两之一,四铢为一两,可见这两个单位之微小。而“必较”(bì jiào),意即必定要比较,计较。整个成语用来形容对细微的事物都要斤斤计较,不肯轻易放过。通常用于贬义,描述那些过于苛求,对小事也不放松的人或情境。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汉书·食货志》:“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澹其欲也。海内愁怨,遂用溃畔。” 这里提到的“泰半之赋”,即是形容赋税沉重,以至于民不聊生。后来人们用“锱铢必较”来形容过分计较小事。
在现代汉语中,“锱铢必较”常常用来批评那些在小事上过于计较的人。例如,在商业谈判中,如果一方对于每一个细节都不肯让步,可能会被形容为“锱铢必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对待金钱或其他事物过于苛刻,也可能会被这样形容。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成语的实际运用,这里提供一个例子:
“尽管公司今年的利润已经大幅增长,但是老总还是对每一笔开支都锱铢必较,希望将成本控制到最低。”
“锱铢必较”不仅是一个成语,它也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反映,展示了人们对于物质财富的态度。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更多地被用来强调适度与合理的重要性,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也应考虑到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点击下载 锱铢必较读音是什么Word版本可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