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语中,“杳无信息”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其拼音为 yǎo wú xìn xī。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长时间没有收到任何消息或信息的状态,通常用于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担心与焦虑。
“杳无信息”的“杳”意为遥远、模糊不清,“无”则是没有的意思,“信息”指的是消息或者情报。整个成语合起来就是指非常久远没有得到任何的消息,给人一种渺茫、不可捉摸的感觉。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子产使太史书曰:‘郑伯克段于鄢。’及大叔出奔共,公闻其期,告之子产,子产请俟命。公曰:‘吾不能待矣。’遂以其属徙于许。子产使太史书曰:‘郑伯克段于鄢。’而告诸候,书曰:‘郑伯克段于鄢。’大叔奔共,而告诸候,诸候皆以为信,故书曰‘克’。及大叔入于郑,郑伯使祭仲帅师伐许,围之。大叔自共归于郑,郑伯以大叔之故,纳于许。大叔自郑归于共,郑伯纳大叔于共。’这段记载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杳无信息’一词,但描述的情景却与此成语所表达的意境相似——长期得不到确切的消息。
在日常生活中,“杳无信息”常用于描述亲人、朋友之间因为距离、时间等因素导致长时间失去联系的情况。比如,当一个人很久没有收到远方亲人的来信或是电话时,就可能会说:“已经好几个月了,对方还是杳无信息。”在商业往来、国际关系等领域,当一方长时间未能获得另一方的回复或更新时,也会用到这个成语。
从文化角度来看,“杳无信息”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它还承载着人们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对亲情、友情的渴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非常重视家庭和社会联系,因此对于长时间失去联系的情况往往抱有深切的关注和担忧。成语“杳无信息”正是这种情感和社会背景下的产物,它不仅表达了人们对信息的渴望,也反映了中华民族重视和谐相处、密切联系的价值观。
“杳无信息”作为汉语中的一个成语,不仅有着明确的含义和广泛的用途,同时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还是文学作品中的引用,它都能准确地传达出说话者的情感状态和社会背景,是中国语言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点击下载 杳无信息读音是什么Word版本可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