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ú jī sì kě
“如饥似渴”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战国策·韩策一》,原文是形容一个人非常渴望得到某种东西,就像饥饿的人需要食物,口渴的人需要水一样迫切。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对知识、文化或某种追求的极度渴望。
据《战国策》记载,战国时期,韩国的大臣张仪曾经对韩王说:“今韩之兵,非魏之比也;而国之困贫,非其时也。臣愿王之以韩为足,而使天下皆如饥渴之趋秦也。”这里“如饥渴”的原意是指像饥饿和口渴一样急切地去追求或者寻求某事物,在后来的文化演变中逐渐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成语。
在现代社会,“如饥似渴”常常用来描述人们对于知识、信息或者其他目标的强烈追求。它可以用于正面的情境,比如形容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态度;也可以用于负面情境,比如形容贪婪或过度欲望的状态。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它还是被用来表达一种积极向上的追求精神。
从语法角度来看,“如饥似渴”由四个部分组成:如(像),饥(饥饿),似(像),渴(口渴)。这种结构使得成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能够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强度。
例如,可以说:“他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如饥似渴,每天都要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这样的表述不仅说明了人物的学习态度,还增加了语言的色彩和力度。
“如饥似渴”作为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成语,在日常交流和文学作品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掌握并恰当地使用这类成语,可以让我们在表达思想感情时更加丰富和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