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盖弥彰的拼音
yù gài mí zhāng
成语解释
欲盖弥彰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左传·昭公七年》。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想要隐瞒事实,结果却反而更明显地暴露出来。这里的“欲”指的是想、企图;“盖”是遮掩的意思;“弥”表示更加;而“彰”则指明显、显著。整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那些试图掩饰错误或事实的人,往往会因为掩饰不当或者过于刻意,而导致事实更加明显。
成语出处
这个成语源自《左传》,具体章节是昭公七年。在古代文献中,原文并非直接表述为“欲盖弥彰”,而是通过具体的事件来表达这一含义。随着语言的发展和成语的提炼,人们逐渐总结出了这样一个简洁有力的表达方式。
成语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鲁国的季孙氏想要攻打邾国,但是担心受到晋国的干涉,于是就派使者去晋国请求支持。然而,晋国的赵孟(即赵武)看穿了季孙氏的真实意图,并且认为季孙氏越是想要掩盖其真实目的,其意图反而更加明显。因此,“欲盖弥彰”的说法便由此而来,用来形容这种越想隐瞒,事情反而越容易被发现的情况。
成语应用
在现代汉语中,“欲盖弥彰”常常用于批评那些企图掩盖错误或事实的行为。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在面对问题时如果采取掩盖的态度,往往会适得其反,使得问题更加凸显。这个成语也常常出现在新闻报道、文学作品以及日常对话中,用来描述类似的情境。
成语启示
从这个成语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诚实是最好的政策。当面对错误或者问题时,坦诚面对往往比试图掩盖更能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在社会交往和个人修养中,保持诚信,勇于承担责任,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