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聋发聩的拼音和注释
“振聋发聩”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zhèn lóng fā kuì"。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语言或文字的震撼力极强,能够唤醒那些思想麻木、不清醒的人,使他们警醒或有所触动。
成语的起源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原文是“振聋发聩,扬清激浊”。这里的“振聋”指的是使耳聋的人听到声音,“发聩”则是使那些听不到的人能够听到。后来,这个成语被引申为比喻那些能够唤醒人们沉睡思想的言论或行为。
成语的用法
“振聋发聩”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演讲、文章、电影、音乐等具有深刻影响力和启发性的作品。它强调的是作品的震撼力和唤醒作用,能够激发人们的思考和反省。
成语的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那些能够引起公众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或言论。它不仅仅是对作品本身的评价,更是对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和价值的肯定。
成语的启示
“振聋发聩”提醒我们,无论是在个人生活还是社会活动中,都需要有能够触动人心、引发思考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来自于个人的智慧和勇气,也可以来自于集体的共识和行动。
成语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使用“振聋发聩”这个成语的例句:
成语的延伸
“振聋发聩”这个成语也可以与其他词汇结合使用,形成新的表达方式,如“振聋发聩的声音”、“振聋发聩的警示”等,以此来强调某种声音或警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