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í shí jī wèng
“持石击瓮”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 chí shí jī wèng。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子路问成人于孔子。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子路出,告公山弗扰以兵畔。孔子闻之,使子路返,谓曰:‘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夫子出于山林,犹将用之,况其入朝乎?’子路遂止。子羔出,遇狂接舆,持石击瓮而去。”
成语的背景故事
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路向孔子请教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孔子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强调了义的重要性。后来,当子路遇到了一个叫公山弗扰的人想要叛乱时,他想起了老师的话,选择了返回告诉孔子。孔子又通过一个比喻劝阻了可能发生的暴力行为,指出人们应该像鸟选择树木栖息一样,选择正确的道路,而不是被错误的选择所左右。这里提到的“持石击瓮”,指的是狂接舆的行为,他以这种激烈的方式表达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
成语的含义与使用
“持石击瓮”的字面意思是用手拿着石头去敲打陶制的大缸。这个成语用来比喻采取激烈的手段或方式来解决问题,但往往因为方法不当或者过于极端而导致事情变得更糟。它也可以形容一个人在处理问题时缺乏理智和冷静,只凭一时冲动行事。成语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保持理性思考,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而不是采取鲁莽的行为。
成语的文化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持石击瓮”不仅是一个语言表达上的智慧结晶,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它反映了古人对于正确行为准则和社会秩序的重视,以及对于个人修养和道德实践的要求。成语教育人们在行动之前要三思而后行,考虑后果,不要因为一时的情绪波动而做出过激的行为。它还传递了一种和谐的价值观,提倡通过对话、理解和妥协来解决矛盾,而非对抗和破坏。这种价值观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点击下载 持石击瓮的拼音Word版本可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