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拼音:jū gōng jìn cuì, sǐ ér hòu yǐ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181年-234年)所提出的。他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君主忠诚不二的决心以及为国事奉献一切的精神。此语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原句是:“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历史背景与个人情怀
在三国时期的中国,天下大乱,群雄割据,民不聊生。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在刘备去世后,又竭力辅助幼主刘禅,试图恢复汉室江山。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诸葛亮深知责任重大,尽管困难重重,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断努力以实现理想中的太平盛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了后世人们敬仰的对象。
文化影响与精神传承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理念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誓言,它更代表了一种超越时代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责任感。在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受到这句话的激励,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从古至今,这句话被广泛引用,成为评价一个人是否具备高尚品格的重要标准之一。在现代社会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对于公务员还是普通劳动者来说,都应该学习这种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态度,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现代社会的应用与发展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以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在这个时代有了新的诠释。它不再仅仅局限于个人对国家或组织的忠诚,而是扩展到了更广泛的领域,比如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文化交流等方面。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只要我们心怀梦想、勇于担当,就能将这份古老而又珍贵的精神财富转化为实际行动,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文是由每日文章网(2345lzwz.cn)为大家创作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拼音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拼音](http://www.2345lzwz.cn/upload/website_attach/20250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拼音.png)
点击下载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拼音Word版本可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