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吃生食与什么传说有关

zydadmin2022-12-15  131

每年清明节的前一两日就是寒食节,寒食节也是一个祭祀的传统节日,除了祭祀之外,吃生食是寒食节的代表性风俗,也是大家最好奇的一项风俗,据说寒食节吃生食是与一个传说故事有关,那么接下来大家就和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寒食节吃生食与什么传说有关,寒食节吃生食与介子推的传说有关吗。

寒食节吃生食与什么传说有关

寒食节最早也叫禁火节,是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设立的。相传,在春秋争霸时期,重耳在逃亡途中,饥寒交迫,心力交瘁,是他身边的忠臣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给重耳食用才得以活下来。

后来重耳忍辱负重终于回到了自己国家,并且凭借实力当了国君,让晋国发展成春秋五霸之一。当然,成功后的晋文公并未忘了自己的贤臣介子推,想封赏他,奈何介子推不念朝堂的权利和地位,选择归隐山林。晋文公多次请求介子推出山,但介子推心意已决,就连晋文公用大火烧山都没将他逼出来,最后活活被烧死。

晋文公很是感念介子推,于是下令规定每年的介子推死难日为禁火日,这一天只能吃冷食凉菜,以纪念介子推,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一天也就变成了后来的寒食节。

寒食节吃生食与介子推的传说有关吗

寒食是清明前一天。寒食节与介子推有关。介子推自焚是大家熟悉的典故。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文公的大臣。介子推曾在文公流亡时,为饥饿中的文公割股献食。但文公归国后封赏群臣,却偏偏忘了这个为自己割肉的介子推。介子推心灰意冷,辞官归隐山林。文公幡然醒悟,于是到山林中求介子推出来受封。但介子推已然被晋文公伤害,不愿接受文公的弥补。文公以烧山逼迫其出山,介子推仍然不出,最终烧死在山中。

据说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寒食节是清明节前一天。因为介子推被火烧死,所以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在这一天严禁烟火。严禁烟火的结果就是只能吃生冷食物。于是名之为寒食节。

但介子推的故事却仍然经历了一个“层累造成”(顾颉刚语)式的流变。介子推的形象随着历史不断变化,已渐渐偏离了其原初形象。《左传》是最早记录介子推的古籍,但《左传》并没有介子推割股献食的故事,也没有介子推自焚的记录。《左传》中的介子推只是一个不贪天之功以为己有的诚实人。《左传》的记录是晋文公赏赐群臣,唯独没有赏赐介子推。于是介子推便带着老母回到山中隐居。介子推说:“晋文公是依靠天命才做了国君。那些臣子却接受过分的赏赐,岂不是太荒谬吗?盗窃别人的财产,尚且被视为盗贼,何况贪天之功以为己有呢?国君赏赐奸邪,而臣子以奸邪为常,这样的世道,如何与之相处呢?”介子推的老母说:“你就算是愤愤而死,又有什么用呢?何不也和那些大臣们一起受禄?”介子推说:“错误的事情如果仿效,那是错上加错。我既然对他有了怨恨,那就不再受他的赏赐。”介子推母又说:“那你何不让晋文公知道呢?”介子推说:“语言,只不过是身心的文饰。既然我打算隐居,又何必文饰呢?如果既隐居又文饰,这说到底还是求名。”于是介子推和老母便隐居于山中,终此一生。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也倍受质疑。比如钱钟书先生就认为,这段对话只发生在深山中的介子推母子身上,并没有第三者在场,《左传》的作者又是如何得知?钱钟书先生的质疑或许没有认识到,古人修史并不只是为了纪实,而是为了明理。正如晚清大儒皮锡瑞《经学通论》中所说:“春秋借事明义之旨,止是借当时之事做一样子。其事合与不合、备与不备,本所不计。”如果将这个故事当作一个富于教化意义的寓言看,并无任何不妥。

《吕氏春秋·介立》篇对介子推的记录和《左传》略有不同。说的是介子推不愿接受晋文公的封赏,于是唱了一首歌:“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将晋文公比作龙,而将他的臣子比作蛇。其中四条蛇攀龙附凤,因而要雨得雨,而有一条蛇不愿投靠,只能私欲荒野,那就是自己。介子推将这首歌挂在晋文公宫门前便离去,晋文公受到震撼,便以爵禄良田悬赏知介子推下落者。但介子推依然远离尘嚣,终老山林。汉代刘向《说苑·复恩》结合了《左传》和《吕氏春秋》的记录,只是“有龙”歌的作者由介子推变成了晋文公的门人,且歌词略有不同:“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遍天下,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反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值得注意的是歌中加入了“龙饥无食,一蛇割股”一语,是介子推割股献君的最早记录。和《左传》一样,《史记·晋世家》、《吕氏春秋·介立》、《说苑·复恩》等记载介子推故事的篇目,都没有介子推自焚的记录。介子推自焚最早始见于《庄子·盗跖》篇“介子推抱木燔死”,以后汉代王逸为《楚辞》作注也沿用此说。遂传诵至今。

顾炎武的《日知录》曾辑录过历史上关于寒食节的说法。最早记录寒食节与介子推的关系,可能是《琴操》:“介子推抱木而烧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将寒食节的来源定于晋文公的命令。有趣的是,魏武帝曹操认为北方本来寒冷,若再加上寒食节,“老少赢弱,将有不堪之患。”于是移风易俗,将寒食节禁止。“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惩罚相当严厉。而到了晋代十六国的后赵,北方禁寒食的地域发生了冰雹灾害。“雹起西河介山,大如鸡子,平地三尺,洿下丈余,行人、禽兽死者万数……树木摧折,禾稼荡然。”诡异的是,冰雹灾害恰恰开始于介子推隐居的介山。后赵王石勒召集大臣商议。大臣许光说:“介子推在民间被尊为介神。历朝历代都尊之为帝乡之神并在寒食节自觉禁烟火纪念。

而自从魏武帝废除寒食节,群神自然有怨恨,上帝又怎能不为所动呢?”石勒觉得有理,便让大臣讨论,但另一位大臣韦搜却不同意,认为冰雹并不是因为什么介子推,而是因为“藏冰失道”,是国家的冰库选错了地址,才造成了冰灾。何况介子推是仁人贤者。既是仁人,又怎么会因为废除了纪念自己的节日就降灾呢?”石勒不愧是个明君。他中和了两家意见,将冰库迁移至合适之地,并在寒食传统较厚的并州恢复寒食节,其他地方则仍旧。唐代李涪认为则寒食节与介子推无关,而是与“四时改火”的传统有关。古人钻木取火,但所钻之木则因季节而异。“春榆夏枣,秋柞冬槐”。只不过到了后来,四时改火简化成了春季改火。

所以在辞旧火迎新火之际有这么一个空档是不用火的,就是寒食节的来历。《礼记·郊特牲》云“季春出火曰禁火。”《周礼·司烜》“仲春以木铎修火禁”都是其佐证。后来宋代王应麟《困学纪闻》、洪迈《容斋随笔》都援引经书证明寒食节并非因为介子推。这就如当代著名学者龚鹏程先生所言:“中国的节日是四时交移的节点,而非西方式的纪念日。”寒食的存在或许并非由于纪念某位英雄,而是对天运流行、四时更替的一种仪式化的体认。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2345lzwz.cn/read-68669.html
上一篇下一篇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