痨瘵的拼音
痨瘵,读作 láo zhài,在古代中医术语中指的是肺结核。这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人体的肺部,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症状,如长期咳嗽、咳血、低热和体重减轻等。
历史背景
在中国古代,由于医学知识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人们对于痨瘵的认识非常有限。古人认为这种病是由“痨虫”引起,并且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因此,患有痨瘵的人往往被社会所排斥,甚至家人也对之避而远之。随着时间的发展,现代医学逐渐揭开了痨瘵的神秘面纱,认识到它实际上是一种细菌感染性疾病。
病因与传播途径
痨瘵的主要致病菌为结核分枝杆菌,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当一个患有开放性肺结核的病人咳嗽或打喷嚏时,会释放出含有结核菌的微小液滴。健康人吸入这些液滴后,就有可能被感染。不过,并非所有接触者都会发病,是否发病取决于个体的免疫状态等多种因素。
临床表现
痨瘵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但最常见的是持续性的咳嗽,通常超过两周以上,有时伴有咳痰甚至是咳血。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尤其是午后低热)、夜间盗汗、食欲不振以及体重下降等症状。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疗,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比如胸腔积液、气胸等。
诊断与治疗方法
现代医学对于痨瘵的诊断主要包括胸部X光检查、痰涂片抗酸染色查找结核杆菌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结核菌DNA等。一旦确诊,标准的治疗方案是采用多种抗结核药物联合使用,疗程一般需要6个月至9个月不等。早期发现并接受正规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得到有效的治愈。
预防措施
为了防止痨瘵的传播,公共卫生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普及结核病防治知识,提高公众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学校、养老院等人群密集场所的通风换气;推广新生儿卡介苗接种计划以增强免疫力;同时鼓励有疑似症状者尽早就医检查。
本文是由每日文章网(2345lzwz.cn)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痨瘵的拼音Word版本可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