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迪伦( Bob Dylan)是美国最伟大的歌手之一,北京时间2016年10月13日七点,他拿下了201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陪跑的人当中有博彩公司赔率榜前三的村上春树,为什么最后胜出的是他?来看鲍勃·迪伦的故事。
鲍勃·迪伦:美国一代人的精神代言人
查尔斯·莫里斯在他的历史著作《激情年代》一书中将60年代的美国称之为“激情十年”,而最能代表这十年的艺术家一定是鲍勃·迪伦。他与“猫王”普雷斯利、“披头士”并称为西方流行音乐的三巨头,但后两者的故事远没有他的传奇。
迪伦可以说是战后美国整整一代人 ( babyboomers ) 的精神代言人 。他是一个你要先理解美国社会,理解嬉皮文化,才能准确地去体会他文化价值的歌手。
他有着很吸引人的嗓音,但他在唱片中的演唱曾遭受过很多人嘲笑;他童年过得挺幸福,可很多人以为他是孤儿,从小四处流浪;他反抗以金钱为动力的美国社会,却是这个体制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他天真、幽默、孤傲、 冷漠;他写过很多著名的反战歌曲,却讨厌政治;他是美国民歌史上最耀眼的明星,也是铁杆民歌爱好者们最恨的人。
迪伦1941年5月出生于一个美国犹太家庭, 5岁时搬到位于北方明尼苏达州的一个小镇希宾。这个犹太家庭十分富裕,但在镇子上,迪伦没有什么朋友,童年时期,他就靠听收音机里的南方流行歌曲来驱赶孤独。
1961年1月,尚未满20岁的迪伦只身奔往纽约,那是他的偶像格思里所居住的地方。迪伦在格林尼治村的民歌咖啡馆卖唱为生,就在那里,他不仅认识了格思里,还在定期举办的民歌手聚会中,成了格思里最喜欢的民歌手。
1962年,纽约到处都可以闻到政治的气息。迪伦以一曲《Blowing in the wind》,第一次将民歌和现代诗歌结合了起来,彻底改变了流行歌曲的面貌,此后,他带动越来越多的歌手将时事写进自己的作品。
而创作于1966 年的 Desolation Row(《荒凉街区》),因其鲜明的政治主题 ,以及诗歌创作技巧被公认为是一场方兴未艾的青年“反主流文化运动 ”的主题曲。
在1963年7月26日举办的第二届新港民歌节上,以迪伦为代表的抗议民歌手成为主角,一个崭新的民歌之王正式向世人宣告诞生,美国年轻一代的民歌爱好者们终于有了第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英雄。
1965年,迪伦发行了 Highway 61 Revisited(《重访61号公路》),这是他第一张摇滚专辑,也正因为这张专辑,歌迷在演出现场大骂他是民谣的叛徒。这张专辑的第一首歌,是在流行音乐史上声名大噪的 Like A Rolling Stone(《像一颗滚石》)。
后来,有了一个叫“滚石”的乐队,一本名为“滚石”的杂志,台湾有一个叫“滚石”的唱片公司,大家都很喜欢用和“stone ”有关的名字,都是从这首歌出来的。甚至是崔健写过一首歌,叫《滚动的蛋》,也是因为《像一颗滚石》。
那个时代的美国,正值社会转型期,各种声音、文化交错,每个人都在喧嚣着表达或逃离。这自然也成为美国摇滚音乐兴盛的黄金时代,但与众多硬派摇滚音乐人不同的是,同样倡导反叛精神,同样是将政治、战争、主权诉求付诸音乐创作中的迪伦,让人体会更多的是一种人文气息。
乐评人 Greil Marcus(格雷尔·马库斯)给迪伦写过三本传记,被公认是研究迪伦最透彻、观点最权威的评论人之一。他在2011年接受《外滩》采访时说:
在我见过的所有音乐人里,迪伦绝对是最特别的一个。他能如此轻松并深刻地感知他本人以及他的听众所经历的生活,如此形象地描述出他歌曲中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赋予这些角色以生命,让他们成为仿佛就在我们身边的熟人或者是我们自己,让每个人不知不觉地深陷其中不可自拔,这就是迪伦所有音乐作品的精华所在。
迪伦和60年代时的女友Suze Rotolo,两人后来拍了张照片当做The Freewheelin'专辑封面
他的民谣,他的宗教音乐,甚至他原创文学,都能让那个时代的青年热血沸腾,通过音乐感受直指人心的正面力量。
“鲍勃·迪伦的另一面”:他还会画画
除了唱歌、写歌、写字,迪伦自幼习画,后来他没事就爱把自己的画当做专辑封面。
迪伦画了一张带有老德国表现主义风格的黑白画,放在1974年的专辑《Planet Waves》的封面上
做自己专辑封面还不够,这张画放到了TheBand乐队1989年的专辑《Music From Big Pink》的封面上
他也给别人画过肖像。为Nina Felix画的肖像画。为Skip Sharpe画的肖像画。
一个给科研工作者带来乐趣的歌手拿了诺贝尔文学奖
早前,就有人说他是个平庸的歌手,不错的吉他手,出色的口琴家,优秀的作曲家,天才的词作者。
这次,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学院官方给出的颁奖词是"for having created new poetic expressions within the great American song tradition."翻译出来即为用美国传统歌曲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迪伦用一种美国流行的大众音乐映射了一整个时代。
迪伦和经纪人Sally Grossman,这张照片也是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1965)专辑封面
虽然之前有很多文学领域的人曾预测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很可能会颁给一个美国作家,因为按照近些年获奖人的地域、写作语言来分,已经有好些年没有美国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了。
但除了那些极为细心观察博彩网站赔率排行榜的行家,他们发现今天一天迪伦在赔率榜单上升得极快,从末尾上升到第九名。即使这样,绝大多数人听到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反应还是,为什么一个民谣歌手,可以拿到文学界的至高荣誉?
除了用诗意的歌词去表达一个时代,迪伦也的确写过书。1971年鲍勃出版了一本片面的、超现实主义的小说《塔兰图拉》。2004年,他又出版了回忆录《像一块滚石》。
这本回忆录是鲍勃·迪伦历时三年在手动打字机上敲出来的
关于这本自传,格雷尔·马库斯认为它更像是一本小说,写的是“关于一个年轻人如何在探索世界的同时,完成自我成长的故事。”
但要知道,在60年代中期,美国知识界就已经认识到迪伦作品的文学价值。一些学者和文学批评家公开称迪伦为现代美国继卡尔 · 桑德堡、罗伯特·弗罗斯特之后最伟大的诗人。
1970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选正式授予迪伦名誉音乐博士学位
1976年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在其总统竞选运动中曾大量引用迪伦的诗句 , 并称其为 “ 伟大的美国诗人 ”
1985年应前苏联著名诗人Y·耶楚申科邀请,代表美国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诗歌节”
1990年1月法兰西文学院颁发“文学艺术杰出成就奖”
除此之外,2015年,英国医学期刊 The BMJ 刊登了一篇分析论文,发现在Medline生物学期刊的数据库中,至少有727处Reference引用自迪伦的歌词。科研者们看来也都爱用迪伦的歌词来写论文,最早的要出自1970年的 The Jounal of Practical Nursing。
科研工作非常辛苦枯燥,迪伦可能没有想到他写的歌词,也会给这群人的科研生活带来不少乐趣。2014年,一群斯德哥尔摩 Karolinska(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科学家说,20年来,他们一直在观察,看谁能让迪伦的歌词巧妙嵌入论文中。后来他们发现1997年的一篇论文名字就叫《一氧化氮和炎症:答案是随风飘荡》。
可这似乎也不能说服大众,迪伦在文学领域的成就要高过当下所有的作家、文学理论家。本来按照诺奖这些年一贯的作风,喜好政治正确,很多人要么押注认定是叙利亚的诗人阿多尼斯甚至在诺奖公布前十分钟,就已经有媒体玩出乌龙,事先发稿说阿多尼斯是今年的诺奖获得者要么是肯尼亚作家古恩吉。这些人在文学领域多年来的地位自是不用说。
而要往诺奖好追求的“民族性”“精神性”“大格局”上靠,迪伦大概每一样都可以靠上点边,但你要再和大江健三郎、川端康成,甚至莫言再比比,其中分量可能每个人又不一样。也许,诺奖的评判标准也在改变,一种泛艺术的“文学观”正在兴起。
鲍勃·迪伦个人资料, Bob Dylan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