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励志故事,敬一丹闲话闲说崔永元 他是个有公益心的较真电视人

zydadmin2023-01-21  125

节选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敬一丹《我遇到你》一书中对崔永元的印象:小崔的笑有点特别

在研究中心一个不显眼的地方,意外地看到小崔的画 :一只战斗状态的黑公鸡,面对一只蟋蟀,题字写着“有得一拼”。我在那画前琢磨,小崔有时真是蛮拼的!他太较真了,他的失眠、他的纠结,恐怕都和较真有关为节目、为话语空间、为公众利益、为他所坚持的原则。

他用心制作的节目没有通过,他会一天一天缠着审片人,一点一点地磨,直到播出,《实话实说》最有反思意味的节目《老师,对不起》就经历了这样的较真过程。他办的培训乡村教师的公益项目,出现了官员冒充教师的事,他一追到底,毫不留情,直到公布真相,退回善款。为了说不清的“转基因”,

小崔非要说清楚,他和方舟子吵,和农大校长辩,在互联网上播放他的调研纪录片,在政协会上用提案表达要求。他做娱乐节目的时候,我以为他这回不太较真了,后来知道,他在问 :“当我们在制造笑料的时候,是不是传递了一些不正确的信息和声音?”当电视一片热闹的时候,他说 :“我想象的电视不是一个农贸市场,我想象的电视是跟哲学有关的这么一个地方,它是传递思想的,它甚至是产生思想的。”

如今,小崔用另一种方式传递思想。在宽大的房间里,小崔用书画营造出一种气氛,他指着书法作品旁边的古色古香的椅子说 :“将来,学生可以在这里自习。”这是不是太奢侈了?我想。

可以在书画之间熏陶,可以坐在百年前的椅子上看书,可以在文物旁边上网,可以用志愿服务的时间换取学习空间崔老师敢想,他要的是这样的学习方式。他将和研究生面对口述历史的海量资讯,研究中心将是开放的,校内外的人们可以分享这无价之宝。

崔老师会是一个不一样的老师。

我曾想,退休后,我或许可以加入口述历史团队吧?到茫茫人海中去采录口述历史,走近有意思的人,倾听有意义的往事。比如我去采访老知青,在年龄上经历上不是很有优势吗?而小崔说 :我们采录时有规定,只能听,不能追问。有一位研究生的论文写的就是《口述历史》与新闻采访的不同。哦,那我可能不适合,因为提问、追问都成了职业习惯了。

尽管如此,我仍对口述历史保持浓厚兴趣。比如,我想知道离我很近的历史细节 :我家乡哈尔滨南岗区的喇嘛台圣尼古拉教堂在“文革”中是怎么消失的?后来修建的四个“念念不忘塔”是谁建议的?工农兵学员的出现有什么细节?工农兵学员有怎样的个人经历?我老爸也有他想知道的历史,公审四人帮时,他是特别检察厅王洪文的公诉人,后来,与四人帮有着各种关系的人有着怎样的经历?他们的人生有了哪些改变?期待口述历史会告诉我们更多。以后再回母校校园,我有了新去处。

如果国人谈起小崔,大家都会像谈起自己的熟人,不用多说 ;如果老外问我,小崔是什么人,我怎么说呢?

他是个电视节目主持人,最好的作品是《实话实说》和《电影传奇》。

他是个公益人,从乡村教师培训到山里孩子脚上的鞋、碗里的菜,他都关注。

他是个斗士,常常直面纠结麻烦冲将过去,那不是他的个人利益,而他不管不顾,有得一拼。

他是一个无党派、有责任的政协委员。

他是一个教师。

他是一个知识分子。

他是一个认真、较真的人。

不管怎样,他还是小崔。

他还是电视人。

这是1998 年我眼中的小崔 :

闲话闲说崔永元

曾与大学生们聊天,他们,特别是女生们希望我谈谈他们所关心的几位男主持人。当谈到崔永元时,男生女生都会心一笑,一个个变得眼神柔和,表情放松,饶有兴致,好像我提到的是他(她)哥。

崔永元的确有股自己人的劲儿,在他面前,人们不知不觉就不把自己当外人了。《实话实说》的办公室,推门随便进,他也没有极热情地说“请坐喝水”,可你会很舒坦地坐下来随便聊聊。我没有见过小崔一本正经坐在办公桌前的样子,倒是看他经常处于聊天状态。他的同事一个比一个年轻,还用两个外国小伙子,不知是实习,还是考察,还是打工。

如果别的部门有俩老外,就有点奇怪,小崔旁边,有谁都挺正常。那天,我爸我妈去看《实话实说》录像,看到屏幕下的小崔,原本就觉得近乎,这回更不见外了!我妈亲热地用手拍着小崔的后背,眼睛炯炯发光 :“我们都喜欢你!”这情景让我想起很久以前,我弟弟当兵回家时,我妈也曾拍着儿子的后背,说 :“这小子!”小崔的亲和力不分男女老少,我们台里的阿美就说出了很多女孩子对崔永元的感觉 :“当水均益走来,自己急忙理理云鬓,整整衣衫,心里念叨,我怎么没有柳叶眉,我怎么没有杏核眼?我什么时候能再遇到你,在我最美的时候!而崔永元走来,自己该在沙发上歪着还歪着,该大口吃回锅肉还大口吃回锅肉,小崔笑着,就像没看见你的皱纹你的雀斑,这时,你会随随便便地说 :哥,你笑啥呢?”

小崔的笑有点特别,那笑里边有不少内容。有时分明看到他宽厚的笑容似在鼓励人家说话,可人家一说出来,你才觉得那笑有点不怀好意。当那个意大利女郎在《实话实说》里用无声的口型“说”出北京的京骂时,小崔就是这样笑的。

让人动心的还不是小崔的笑,而是他的哭。在主持《父女之间》时,看得出,小崔在抑制着自己的感情,他的眼圈红了。在《继母》那期节目里,当眼泪就要流下来的时候,他低下了头,他转身擦泪的镜头后来被编辑删掉了。那忍住的泪,倒让我掉下泪来。男儿有泪,也挺感人的。有意思的是,小崔哭时,让人觉得他挺好 ;而小崔笑时,倒往往让人觉得他有点坏。

现在经常听到各界人士谈论小崔。有一位说话特别刻薄的记者在对众主持人一顿褒贬之后说 :“崔永元让说话回到从前。”那位自己不笑专让别人笑的葛优被问到:“有没有你看得上的主持人?”葛优沉思片刻:“嗯,有。有一丫姓崔的,根本不像丫主持人哪!”话是糙点儿,那京味儿的前缀可能是葛优对喜欢的人的昵称吧!有一电视资深专家说 :“小崔刚出来,看着好像哪儿不对,有点痞,可又总惦记着到了星期天看他,越看越想看他了。”这现象用行话来说,就叫观众期待心理。

观众一进《实话实说》演播室,就被撩拨得想说话。自己会说话,也许不算什么,引得别人想说话,这是主持人的功夫。也许是自己越没有的,越喜欢。对小崔的主持,我就是这样的感觉。看小崔录像,那是一乐儿。我常常不把自己当外人地坐在观众席上看小崔如何实话实说,忽然有一次听到导播对摄像说 :“别把敬一丹拍进去,穿帮了!”我这才意识到,我在这儿碍事儿,导播一定怕观众不解,怎么《实话实说》里出现了一张《焦点访谈》的脸?我有时就到机房里或者摄像拍不到的地方去看。每当小崔说出什么妙语,我就会觉得自己挺不会说话的。比如,一位下岗女工说,再找工作得挣钱多点儿,离家近点儿。小崔接茬儿:“哦,那得让工厂搬得离你家近点儿。”同样的理儿,我准得说成这样 :“面对再就业,是我们去适应环境呢,还是环境适应我们?”显得事儿事儿的。

小崔这种举重若轻的能力可不是一日之功。80 年代,他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记者。当时,我去调研这个正火的节目,有一个系列报道很醒目,写的是西北边关的事,很大气,很人性,很正经,很漂亮。稿签上作者一栏 :崔永元。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

今天《实话实说》的崔永元和昨天《午间半小时》的崔永元已经很不一样了。到底是《实话实说》成全了崔永元,还是崔永元成全了《实话实说》,探讨这个问题,就像探讨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一样。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2345lzwz.cn/read-80991.html
上一篇下一篇
00

New Pos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