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诗-刘禹锡的“天真”

zydadmin2023-02-26  75

刘禹锡的诗|刘禹锡的纯真

刘禹锡,中晚唐著名诗人,有“大诗人”之称。他家是儒家世代相传的书香门第。

诗人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洛阳人,匈奴后裔。他是唐代著名的作家和哲学家。他经历了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景宗、文宗等朝代,晚年曾客串太子,人称“刘斌科”。刘禹锡家是儒家世代相传的书香门第。刘禹锡的暴露,加上他的聪明、敏感、好学,使他从小就成为一名杰出的学者。他19岁在长安读书,上书朝廷。贞元九年(793)考中进士,任御史。由于对当时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争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参加了王变法,并遭到失败,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刘禹锡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出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因此备受白居易推崇,被誉为“诗人”。

所有真正的诗人、作家和艺术家都有些天真。这种“天真”,一方面使他们能够比一般人更敏锐地感知世界上的真、善、美、假、丑、丑,创作出简单直白、近乎完美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这种“幼稚”又使他们与世俗格格不入,受到世俗的排斥和攻击,甚至被一些俗人所仇视和算计。于是,他们的人生道路变得曲折而复杂。刘禹锡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刘禹锡绝对是当时文坛的重量级人物。他的《楼史明》和《武夷香》是不朽的杰作。不过刘语熙也是一个比较“幼稚”的人,为人相当圆滑。刘禹锡的“天真”在他的《陋室铭》中表现得很明显。文章表明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求名利的人生态度。它表达了作者高尚而自豪的节操,揭示了作者穷开心的隐逸情趣。然而,他的天真给他带来了很多麻烦。这从刘禹锡创作《陋室铭》的过程就可以看出来。

《陋室铭》是刘禹锡贬谪安徽、贺州时所作。刘禹锡被贬为州府大将军。按照当时的规定,他这个级别可以住衙门里的三房三宅。然而,姓周策的知县是个势利小人,他嫉妒自己的才能。他看到刘禹锡被降职,就在他落魄的时候打击他,给他“照顾”。另外,刘禹锡“幼稚”,不愿意和势利小人交朋友。在册封县这里,他自然得不到什么好处,却苦于重重困难。知县先安排刘禹锡住在县城南门的一个三间房子里。三栋豪宅三套房子缩水到三套,放在别人身上肯定很压抑。但“天真”的刘禹锡看到,房子正对着大江。他没有沮丧,反而很开心。他特地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两边,说:“望大江前白帆,与宙斯争。”刘禹锡此举可把知县气坏了。他想找你麻烦,你却在这里“看白帆”,还想跟朝廷“争”。好的,给你。于是知县下令把刘禹锡的房子从南门移到北门,房子从三间减到一间半。这栋一层半的房子坐落在德胜河边,看不到白帆,但房子附近有一排排柳树,在“天真”乐观的刘禹锡眼里,还挺有意思的。刘禹锡喜形于色,得了这一屋半,也不计较,悠闲地住下了,还写了一副对联贴在自己新房的门上:“柳柳成荫,人在阳光下,心在北京。”知县又把刘禹锡的房子转让了。这一次,他把刘禹锡的房子转到了城里,只给了它一个只能容纳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的破旧蜗居。就这样,半年时间,刘语熙连续搬了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只分到一个小房间。“幼稚”的刘禹锡根本不在乎住房待遇的差距,更不会向势利小人屈膝。他仍然喜欢阅读和写作,并感受到了这一点。他一气呵成地写下《楼氏之明》,请人刻在石头上,立在门前。

豁达的“天真”

刘禹锡的“天真”可以说是深入骨髓,让他无论身处什么困境都乐观豁达,百折不挠。而他的乐观和豁达,也常常给了他沉重的打击。刘禹锡参与王变法,在保守派的多方阻挠下失败。八位支持王变法的官员,都被认为是王的同伙而受到打击。在皇帝的诏书下,魏志毅、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被贬为司马,发配偏远之地。在历史上,他们和王、和王?合起来称为“二王八马”。其中刘禹锡被发配到郎州(今湖南常德)当司马。朗州离长安很远,当时还是一个偏远落后的地区。别人想不开已经够难了。“幼稚”的刘禹锡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诚实的,真理在自己这边,被降职后也没有那么萎靡。到了朗州,他经常游山玩水,写诗,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民间疾苦。这将是10年。时间长了,朝廷里的一些大臣记住了他们,认为他们是人才,放在偏远地区太可惜了,于是要求宪宗把刘禹锡调回长安,准备让他留在北京做官。

当刘禹锡回到长安时,他看到长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朝廷官员中,很多新提拔的人都是他过去不喜欢、相处不来的人,他觉得很不舒服。不舒服就是不舒服。放在心里,但是刘语熙很“幼稚”,“幼稚”的人是藏不住东西的。北京有一个著名的道观叫杜宣庙,那里种着一些桃树。春天桃花盛开,吸引了许多游客。一位老朋友请刘禹锡去杜宣观桃花。回来后,他写下了《杜宣寺桃花》:

在城市的主干道上,行人川流不息,扬起的灰尘扑面而来,人们说,他们刚刚看到花从玄都回来了。

玄庙里有几千棵桃树,都是我被流放到京城后种的。

这首诗很快就传到了宫廷显贵的耳中。他们从诗中读出了刘禹锡的“不服气”,以及他对后来朝廷提拔的达官贵人的嘲讽。一下子,他自然就闯祸了,被贬到连州(今广东省连县)任刺史。后来刘禹锡被辗转了好几个地方。14年,裴度做了丞相,才调回长安。

刘禹锡回到北京,正是春末时节。对于一个有才华的人来说,事业这么坎坷,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北京。是时候夹着尾巴做人了。但是刘禹锡重温过去,去杜宣庙看桃花。这次种桃的道士走了,关里的桃树无人问津,有的被砍了,有的死了,满地都是野燕麦和向日葵,一片荒凉。他想起了当年桃花盛开的场景,想起了当年曾经攻击过他们的一些宦官和达官贵人。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在政治斗争中走下舞台,而他却固执地坚持着。想到这里,他写了《再访杜宣观》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百亩庭半苔,桃花开。

道家现在在哪里?前刘度·朗今天又来了。

这首诗一流传,自然被视为牢骚。三年后,皇帝把他贬到外地当刺史。

唐朝有一种社会习俗。考试前,杨东鑫会把自己的大作送给朝廷中有威望的官员,请他们看完后为自己说几句好话,以提高自己的声誉。襄阳有个秀才叫牛僧孺,今年进京试。这个牛僧孺可以算是刘禹锡的一个“粉丝”了。他一到北京,就带着自己的大作来见刘禹锡,请他教自己如何改正错误。刘禹锡是“幼稚”的,他没有想过。也许他只是出于礼貌,就粗暴地当面修改了牛僧孺的文章。当然,刘禹锡作为知名的文学前辈和文学大师,能够亲自修改牛桑如的文章,对其创作水平的提高是有利的。但是,这个牛僧孺并不是真正的学院派,他非常自负。这一次老刘只挑毛病不夸,让他失望又“受伤”,从此对刘禹锡怀恨在心。后来牛僧孺仕途亨通,最后当上了宰相。一次偶然的机会,刘禹锡和牛僧孺在官道上相遇,两人一起到店里喝酒聊天。酒酣耳热之时,牛桑儒写了一首诗,诗中说:“不要太爱酒不聊生,你已经效法文章了。”这时,“幼稚”的刘禹锡才意识到,自己当面改牛僧孺的大作是多么欠考虑。后来刘禹锡也向弟子提及此事,说:“我一心要供养后人,却事与愿违,差点酿成大祸。你要以此为戒,不要做一个好老师。”

事实上,刘禹锡改牛僧孺的文章不仅是一种“天真”的行为,也是他真诚性格的体现。正是这种“天真”和自发性,造就了一个具有优雅才华和脱俗风格的伟大诗人。如果刘禹锡只是一个拿一切开玩笑,说得好听的人,我们今天怎么去读他那些优美而又意味深长的诗?刘禹锡的“幼稚”没有错。错的是病态的世界。这种“天真”或者这种来自人性深处的美好,是没有容身之地的。

刘禹锡屡遭贬谪,白居易对他很委屈。他写下了《醉赠刘二十八使》这首诗,诗中的那句“我知道我只是在结婚的时候才出名,但二十三年我失去了太多”赞美了刘禹锡的才华和名望,同时也哀叹了他的不幸命运。唐敬宗鲍莉二年(826年),54岁的刘禹锡从刺史之位回到洛阳。途经扬州与白居易相遇时,写下“酬乐天扬州第一会”:

群山苍凉,群山沉寂了二十三年。

怀旧空吟笛赋,转乡似烂柯。

在船的一边,千帆竞赛;病树之首,万年沐逢春。

今天,听你唱一首歌,喝一杯酒,振作起来。

这首诗可以说是“幼稚”的刘禹锡大部分人生的总结。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2345lzwz.cn/read-88224.html
上一篇下一篇
00

New Pos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