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诗歌中的大漠沙如雪_浅析李贺诗歌中的“马”意象
李一生写了许多优秀的诗歌,如《野门总督》、《汉金铜仙歌》、《马诗二十三首》等。
在李贺的这些诗歌中,他描绘了许多独特的意象,包括月亮、竹子和马。在这些众多的意象中,“马”的意象尤为独特,是李贺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
意象可分为观念意象和高级审美意象,文艺追求的是最能体现作家艺术家审美理想的高级意象。在中国古代诗人的笔下,马的形象是一个“至情”和“至理”的高级艺术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历史。早在《诗经》中,诗歌中就出现了马的意象,在唐代诗人李贺的诗歌中,马的意象频繁出现,马的意象在李贺的诗歌中有着不同的精神内涵,如“瘦马”之才。“肥马”平庸无能,但长久仍有用;而“马骏”的情况是暗淡的,但仍然是壮丽的。
1.李贺诗歌中“马”意象与杜甫诗歌中“马”意象的异同
唐代咏马诗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李贺和杜甫。据记载,“在李贺的诗歌中,关于马的诗特别多,有83首之多,约占其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杜甫的马诗虽然不多,但有代表性的马诗有12首可以查阅,[2]但他的马诗不仅史料价值高,而且艺术价值也很高。杜甫和李贺写的都是关于马的诗,但表达的意思不同,诗的表达方式也不完全一样。这是诗人个性和诗歌创作背景的差异造成的。然而,同样强烈的做官欲望和坎坷的仕途,使他们的诗歌传递出一些相同的信息。下面讨论两者之间的区别和相似之处。
(一)不同的吟诵主题和不同的审美取向
1.不同的吟诵主题
首先,杜甫和李贺也在写“马诗”,他们对仕途的乐观态度和无限向往,都表现在马诗中,重点是这首著名的《房兵草胡马》。他写道:
房兵的马是一匹大宛国的马,它的细骨像刀刃一样清晰。
它的耳朵尖得像一片竹子,跑起来像四风,好像蹄子没被踩过。
像空这么有钱真可惜。
好快好快,能不辜负生活的才是好马。它可以为国家犯罪。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的诗。一般认为作于开元十八年或二十九年,诗人漫游齐、赵,秋、马轻佻,故词苍劲豪放,充满天地之骄。诗风雄浑,反映了青年杜的进取精神。然而,与李贺强烈的为官欲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仕途坎坷,碌碌无为。但是,李贺野心勃勃,自视甚高。当他的才能没有得到满足时,他自然无法表达自己。更有甚者,其身世卑微的原因是其情敌所谓的狗屁原因“何父名为晋肃,不以进士为理”。出身高贵毫无益处,少年成名却无人赏识。
2.审美取向不同。
杜甫与李贺在诗歌创作上的差异首先表现在杜甫充满情感的诗歌风格上。而李的诗歌则全部采用五绝的形式,铿锵有力。[4]杜甫写的十二马诗中。其中七首是七言古诗,六首是歌谣诗。如《胡马行》和《蠡县岳父胡马行》各有16句,《马岐行》有24句,《曹将军在书记家画马》有34句。杜甫为什么要以歌咏的风格写马?唱腔的自由形式可长可短,方便对马的详细描述,可以自由抒发感情,自由讨论。以“杜高·胡琦·马航”[5]为例。
安度护胡青琦,声东来。
全诗采用七言句式,句子结构相对自由,较少强调对仗的工整。形式的安排主要看内容和抒情的要求。诗歌优雅地讲述了骏马的来历、志向和经历,语言清晰易懂。诗中除了那一对“我很勇敢但是我还在想战场”,其他句子都不能算对仗。
李贺的诗不一样。全组马诗采用五绝,简洁明快,塑造了生动的马的群像,描写有力深刻,寄托了诗人的感情;李贺能写出如此气势磅礴的诗句,实在难得。
杜甫与李贺在诗歌创作上的另一个区别是,杜甫的诗故事性强,而李的诗抒情性强。杜甫善于从整体上描写马,一首马诗就是一匹马的故事。马的外貌、性情、血统、经历等。,都解释清楚了。
(二)同样的做官欲望,同样的坎坷仕途。
1.同样的当官欲望
“百夫长不如秀才”(杨炯《参军》)揭示了中国古代士人渴望当官的普遍心态。杜甫和李贺也不例外。关于马的诗,杜甫有“萧腾如此,万狂奔”(《曹胡马在》),李贺有“金络在脑,我们去踏清秋”(《马诗二十三首》)?五)。
2.同样坎坷的职业生涯。
安史之乱爆发时,杜甫首先被囚禁在长安,然后冒险去了唐肃宗。苏宗见其忠义,授左世义。然而,出生于诚实坦率的杜甫拒绝向权力屈服。他多次向统治者提出好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后来被贬到地方任职。他等了又等,却始终没有等到被重用。由于对苏宗失望,他最终辞去了官职,举家迁往周琴。从此,他的生活越来越艰难,缺衣少食,饱受各种疾病的折磨。
第二,李贺对马意象书写的继承与创新。
自《诗经》以来,“马”的意象就成了中国古代诗人吟咏的对象,并赋予了马以精神品格,如潇雅?《袭车记》中的“飒飒A?vagho?a,款款婉约”,③写了那匹骏马,暗示了主人公的昂扬斗志,再如《楚辞》?《离骚》中“骑马奔驰,我先取道孚之路”,③用“马”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的志向,以至于到了唐代,“马”的意象频频出现,形成了写“马”诗的传统。杜甫的诗中虽然出现了“瘦马”的形象,但不如李贺。
第三,“马”意象在李贺诗歌中的影响和发展。
在中国文学史上,继李贺之后,出现了许多以马为意象的诗人。比如南宋诗人辛弃疾,他是写马诗最多的诗人。他继承了李贺写马意象的传统。游国恩说:“李贺的诗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影响。晚唐杜牧、李商隐、文的诗歌,无论是意境、技法、语言还是意象,都受到他的影响。南宋和金元时期的诗人也模仿他的诗[6]辛弃疾的《稼轩词》中,描写了大量的动物意象,其中“马”的意象出现得最多。
马意象是李贺以深厚而特殊的感情塑造的具体而感性的艺术形象。在诗人李贺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匹马的意象,还有意象背后的独特内涵。李贺把自己比作“瘦马”,表达了自己焦虑和愤怒的心情。与《肥马》相比,他是深深的愤世嫉俗,与《奔马》相比,表现出深深的不舍。可见马的意象在诗人笔下已经成为个性的体现。在中国古代诗人的作品中,无论是李贺还是马,都被赋予了一种或积极、或平庸、或悲苦的精神品格。可见,马意象作为中国古代诗人吟咏的对象,不仅是文学创作对象,而且印证了创作者的情感历程,凸显了其人生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