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传统文化作文题目新颖对仗,传统文化教育押韵标题?

zydadmin2023-03-08  108

1、博览五千年,塑造当代贤。

2、传学及古今,经略贯华夏。

3、承千年精粹,为往圣继绝学。

4、扬时代弘毅,为万世开太平。

5、用心传承文明,用行成就未来。

6、文化点亮心灯,文明美好人生。

7、文明凝聚力量,文化成就辉煌。

8、学传统文化,做当代智者。

9、博古而通金,挥手在云端。

10、弘扬传统文化,共建幸福中华。

11、习四书五经,修德蕴之人。

12、国学经典智慧,创造美好人生。

13、传承华夏文明,引领立志修身。

14、秉承祖先智慧,传播华夏文明。

15、传承古文化,塑造新人才。

16、传华夏文化,通古今未来。

17、知儒道孝易,看学苑汶林。

18、传承弘扬文化,成就美好人生。

19、传承弘扬文明,鼎立世界中华。

20、传东方智慧,品华夏文化。

可以用茅庐小屋。

对仗是有讲究的,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但是,为了文学韵味,亦可适当灵活运用,传统文化里面的对仗,主要体现在楹联和赋中。

楹联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对仗、平仄呼应、文字高雅、寓意深远、韵味悠长。

好的楹联还可以加字或减字。

古代文人雅士常把制作楹联作为雅集的游戏。

对联的特点有:字数要相等、词性要相当、结构要相称、节奏要相应、平仄要和谐、内容要相关这六点。

对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联的对仗一定要是规整的,且平仄要协调。

对联中上联和下联的字数要分别相等,例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联中词性也要相当,词可以分为虚词和实词,一定要“虚对虚,实对实”,例如:实对“古佛堂前风扫地,高山顶上月为灯”,虚对“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

对联中上下联的语法结构一定要相称,即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例如:“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水天对风月,一色对无边。然后对联的节奏要相应,就是指上下联中停顿的地方必须是一致的,例如:“莫忧世事兼身世,却道新花胜旧花”。

对联中的平仄要相协调,但不是绝对的,有时候是可以变通的,例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最后,对联中还要做到内容相关,这样才能保证上下联之间的关联性和整幅对联的完整性,例如:“晴绿乍添垂柳色,春流时范落花香”。

体现汉字特点的对联来源?

若不撇开终是苦,各自捺住早成名。 这副对联充分运用了汉字字形的特点来说理。“若”和“苦”的字形区别在于下面...

春联和汉字有什么关系?

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文学形式,是文学园地中的奇葩上花着民族文化的芬香。对联这一文学形式言简意赅,...

写一段介绍对联的文字?

它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中华民族绚烂多彩..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是五代十国蜀国国君孟昶的一幅桃符对联,也是我国有历史记载的第一副春联,从字面上看,“纳”即“享受”;“余庆”,旧指“先代的遗泽”,《易经?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上联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联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全连蕴含着喜迎新春、祈求幸福的意思。

对联的头尾还嵌入“新春”两个字,中间嵌入了“嘉节”两个字,合起来“新春嘉节”,非常巧妙。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这是一副传统春联,深得世人喜爱,所以使用非常普遍广泛,影响较大。

联意为: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世间一切事物都除旧布新,得以新生和发展。

“一元复始”,指新的一年又要开始。

“万象”,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

“更新”,除旧布新。

联语紧切新春佳节世人辞旧迎新的心态,简洁明快,言约意丰,凝炼工整。

因此,人们除了单独作春联外,还常常以它为春联的基本词组,构成较长的新春联,如“一元复始春光好;万象更新喜气多。

”“瑞气盈门,一元复始;春风拂面,万象更新。

”等。

人登寿域;世跻春台。

——这也是一副传统春联。

春为一岁之首。

中国民俗,不论出生在哪个月份,大多以“过一年,长一岁”推算,而健康长寿又几乎是所有人的愿望。

此联就是表达的这个祝福。

“寿域”,指人人得尽天年的太平盛。

“春台”,春日登眺览胜之处。

常作太平盛世的象征。

联语既切春节,又含祝福,言简而意深。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

——这是一副传统春联。

此联出典于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爆竹、桃符都是古代人们在春节时用来驱除邪鬼的道具。

现在春节燃放鞭炮,过去没有发明火药之时没有鞭炮,就用火烧竹子,使其毕剥发声,来驱除山鬼瘟神,称之为“爆竹”。

“桃符”也是古时民俗,用桃木板画神像挂在门旁,以驱鬼避邪,每年春节都要更换。

大约从唐、五代开始在红纸上写表示吉祥、祝福的文字(即春联),但春联称“桃符”一直延续到清代。

写春联以迎新春佳节,已是几乎所有华人的习俗,长盛不衰,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内容常有更新罢了。

该联选取春节期间传统民俗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两种典型物品——爆竹和桃符,遣词组句,有声(爆竹之响),有色(桃符之红),形象鲜明,描绘生动,十分准确地表达了“除旧迎新”的主旨。

联句语言精练,声、色俱备,对仗工整,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广泛流传而不衰。

一元二气三阳泰;四序五福六合春。

——这是一副使用了数字入联和词语典故的传统春联。

上联“一元”,指事物的开始,这里指一年之始。

“二气”,指阴气和阳气。

“三阳泰”,即三阳开泰。

《易》中,农历十月为坤卦,纯阴之象;十一月冬至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月为临卦,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

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

所以旧时以“三阳开泰”或“三阳交泰”为岁首称颂之语。

下联“四序”,指春、夏、秋、冬四季。

“五福”,五种幸福。

《尚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桓潭《新论》:“五福:寿、富、贵、安乐、子孙多。

”“六合”,指上下前后左右四方,凡指天地之间、整个天下。

联语巧用数字,用典恰切,既合节日,又表达了对天下所有人的良好祝福。

梅呈五福;竹报三多。

——五福,即寿、富、康宁、好德、老终命。

见《尚书·洪范》。

三多,即多福、多寿、多男子。

见《庄子·天地》。

联写冬物,意在以之迎春祈福。

既能援引典故,使其意绪丰富,又用词简练,对仗工稳,此春联遂广为应用。

两袖清风,造福大众;一身正气,振兴中华。

——元代诗人魏初《送杨季海诗》有句“交亲零落鬓如丝,两袖清风一束诗”,以“两袖清风”喻杨季海为官廉正,囊空如洗。

后世沿袭,成惯用语。

此种春联,并非随处可用,一如衣饰,须量体而服。

此联只宜于政府机关。

迈步迎春,春风扑面;抬头见喜,喜气盈门。

——词人李清照十分赞赏欧阳修《蝶恋花》一词“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盖以为三“深”字连用,其用不同,殊为奇妙。

此联“春”“喜”二字亦各连用,前后词性不同,颇与其相类。

兼之一“迎”一“见”,前者有意,后者无意;前者“有我”,后者“无我”,对举工整且意绪丰美,此针顶联实为佳对。

惠风远拂,神州溢彩;丽日高悬,大地生辉。

——《太平御览》引《梁元帝纂要》曰:“春亦曰发生、芳春、青春、阳春、三春、九春;风曰阳风、暄风、柔风、惠风;景曰媚景、和景、韶景;时曰良时、嘉时;辰曰良辰、嘉辰、芳辰;节曰芳节、嘉节、韶节、淑节;草曰弱草、芳草;木曰华木、华树、芳林、芳树;林曰茂林;鸟曰阳鸟、时鸟、阳禽、候鸟、时禽、好禽。

”人们对春日怀有好感,嘉辞美语贯于其前,遂有上列种种称呼。

简而言之,阳风也罢,惠风也罢,其实都是指春风而已。

此联亦是赞美春日之意。

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

——这是幅广为流传的春联。

上联举冬季代表性的三种植物,下联则列春日繁盛的三种果树,以表辞旧迎新之意。

“松”、“梅”、“桃”、“李”与“杏”五者皆为形声字,皆从“木”,“竹”字乃象形字,大体言之,颇类似。

至于“岁寒”与“春风”之对,“三友”与“一家”之对,也十分工整,无怪乎广为流行。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多数春联并不止于刻画景观之变换,往往承载有祈福的功能,此联就属于此类。

论起流传之广泛,此联恐怕丝毫不减于“一元复始”与“万象更新”之对。

细雨无声,滋润满园锦绣;春风有意,妆成一树玲珑。

——上联化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句,下联化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句。

虽意绪有些简单,专写春日绿色,好在能化古人佳句,对仗也还算工稳,不妨赏之。

泽沾雨润,杨柳依依亲万户;民富物丰,财源滚滚涌三江。

——《诗经·小雅·采薇》有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既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写不舍之状。

“财源滚滚涌三江”或“财源滚滚达四海”之类,为意欲发财致富者常用。

一雅一俗,不妨略加留意,赏其得失。

桃李迎春,无边景色来天地;江山入画,万缕诗情上笔端。

——上联化杜甫七律《登楼》“锦江春色来天地”句,“来”字自然神奇。

下联以“上笔端”对,虽然显得勉强,气势也大为衰减,然而添了不少柔媚之气,正所谓一张一弛,颇为奇妙。

兼之下联用“江山”,上联用“桃李”,前者气势壮于后者,故而此联显得错落有致,意蕴相融,且对举也工稳,亦属佳对。

革故鼎新,十亿神州歌盛世;倡廉反腐,千秋禹甸庆兴邦。

——“革”“鼎”本为《周易》二卦,革为变革之意,鼎为鼎立之意。

“禹甸”本出自《尚书·禹贡》,甸服是五服之一,此处代指中华大地。

两者同为六经典故,相对十分妥帖。

以“倡廉”对“革故”,以“反腐”对“鼎新”,相反相成,虽仅八字,天道流行隐然居乎其间,此其可赏之处。

报晓鸡声,拂晓钟声,声声悦耳;赏心国事,舒心家事,事事关情。

——此联仿照顾宪成东林书院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在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而成。

相较而言,顾联适用的对象是读书人,此联则普遍可用;顾联满心境沉郁,此联则心绪欢快。

明季之风雨如晦,今日之国泰民安,于此可见。

——这是五代十国蜀国国君孟昶的一幅桃符对联,也是我国有历史记载的第一副春联,从字面上看,“纳”即“享受”;“余庆”,旧指“先代的遗泽”,《易经?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人登寿域;世跻春台。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一元二气三阳泰;四序五福六合春。

梅呈五福;竹报三多。

春为一岁首;梅占百花魁。

——古人有云:“一年之计在于春”,即是说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无论是一年的规划还是一年的收成,都要在春天做个好的开头。

梅花作为不惧冬天寒冷,迎雪而开的花,常被人们作为“坚贞”“顽强”“不惧艰险”等等形象而歌颂。

春节时分虽已开始立春,但天气尚寒冷,而这个季节也只有梅花还开着,之后随着天气的暖和,其他花才会渐渐开放。

所从这两点讲,无论是开放时节上,还是精神气概上,梅花都当称“百花魁”。

综观此联,言近而旨深。

劝谕人们,如在一年始,即做好一年之计,并具有梅花的顽强精神,则何事不成?何情不达?无怪乎此联能成为一副通用、经久不衰的春联。

太平真富贵;春色大文章。

——这副春联上联祝社会安定,下联赞春色烂漫,本是寻常内容,却见非凡功力。

“太平”与“富贵”、“春色”与“文章”本来都不是能特别顺地承接下来的,但是现在作者不仅联系起来了,而且下的字力道非常大。

既言“太平”是“真”的“富贵”,言外之意即通常意义上所认为的功名利禄是“虚幻”的富贵,这一点与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思想是相通的,其注目的不是个人的享乐,而是天下的安定;既言“春色”是“大”的“文章”,言外之意是寻章摘句所成的作品只能算作“小”文章罢了。

下联五字也可谓其来有自,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有:“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文章”原指错杂的色彩或花纹,这里指大自然中各种美好的形象、色彩、声音等。

李白这句话的意思是“温暖的春天以秀美的景色来召引我们,大自然又给我们提供了一派锦绣风光”,与下联意思差近。

春风杨柳鸣金马;晴雪梅花照玉堂。

——这副春联字面上充满了喜庆祥和气氛,“春风杨柳”描新春伊始之征,“晴雪梅花”摹残冬将尽之象。

“玉堂金马”,典出《汉书?扬雄列传》,指汉代宫中之金马门和玉堂殿。

这两个地方均为学士待诏之所。

后遂沿用为翰林院的代称。

此联通过对汉宫春色的描写,表达了成名学士们的春风得意之情。

此外也可理解为昔时读书人对美好前程的憧憬。

因为联语明丽而有堂皇之气,遂成为古人习用之实用春联。

凤历书元,人间改岁;鸡声告旦,天下皆春。

——凤历,即所谓皇历、黄历。

典出《左传?昭公十七年》:“我高祖少皥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

”后因用“凤历”称岁历。

含有历数正朔之意。

上联意为朝廷所颁历书规定了新春第一天为“元日”,所以人间便改换了新岁。

下联更进一步细节的描写,元日的清晨,雄鸡的啼叫声唤起了初升的太阳,于是普天下皆为春天了。

这副传统春联,巧嵌“元旦”(中国古代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庆祝新的一年来临,预兆国运昌隆,人民幸福。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巧,平仄协调,内涵丰富,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体现了我国人民独特的生活情趣,为社会各阶层所喜闻乐见。

对联始于五代十国,兴盛于明清两代,发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可以算是我国最早的对联了。

中国对联与根植在中华民族深层文化当中的“阴阳平衡”观念。

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汉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又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对联起源于秦朝,古时称为桃符。相传古人将“桃枝”插于门上以避鬼魅的风俗而来。

对联起源于我国古典诗词,源头可追溯到先秦典籍中的对偶句。商周两汉的对偶句及魏晋南北朝辞赋中的骈俪句,为后来对联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盛唐以后,律诗、律赋的结构已臻于尽善尽美,对联就是由格律诗中的对偶句和骈赋中的俪句发展而来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2345lzwz.cn/read-90280.html
上一篇下一篇
00

New Pos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