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又一年无限延伸的特定时间点的节日,不仅注重展示历史记忆、集体意识和文化表征,也是每年重复传统民族生活、体验民族心路历程的实践。
文化通过个人体验,包括品味和身心愉悦,融入每个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内心深处。这种文化的传承与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再创造”,其中的机制值得进一步全新发展。
七夕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六大传统节日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比起国外的情人节,对夫妻相爱、和睦相处、生活精致、儿孙兴旺、全家幸福的期待和寓意更多。说明只要我们从自己的历史、生活出发,认真去做,就会发现这些传统文化事项的意义和价值,就会有进一步探索、发展、重建的方向和依据。
2006年七夕,不仅有很多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举办各种活动,上海在这一天登记结婚的年轻人也翻了一番。这说明中国情人节已经逐渐内化为新一代年轻人对美好爱情和家庭的憧憬。一个流传已久却没有人关注的节日,就这样内化为新一代的生活节目和生活体验。有没有更好的“文化资源保护传承”
简单来说,这种对民族民间节日的关心和期待,是美好的,是美好的。当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仰望空越来越干净的夜空,指着被银河隔开的两个牛郎星和织女,我们还需要验证世界上有牛郎织女,有人神有染吗与天象相关的精彩民间故事遍布中国乃至海外的爱情故事,见证了传说本身的群众基础和民间基础。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头传说虽然有其自身的历史沿革和起源问题,但与原本还是有些不同的。因为,如果我们真的要研究的话,不仅仅是国外的圣诞节、复活节和逾越节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诞生节日(多为农耕节日),就连名正言顺的情人节也经历了各种意义上的转折,在西方人眼里,它更多的变成了一个“情感节日”和“博爱节日”,成为了一个表达亲情、爱情和善意的人际情感交流的日子。近年来,它被有意地建成”。
今天的问题是,七夕作为不言而喻的中国民间节日,与中国民间四大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传说,以及早在汉代就有相关民间节日的记载有关。毫无疑问,七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资源。这种与特定日子及其特定活动相联系的文化记忆和历史积淀,有别于其他文化资源,即不仅要通过书本和口头传播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和学术研究,加以传承和弘扬,还要通过每一代人的现实需求和独特的眼光、智慧和技巧,转化为活的当代民俗和节日本身。事实上,世界各民族都在不断的生活过程中,入不敷出,吸收历史上各种这样的文化资源(甚至是外来资源),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文化节日和活动。以七夕为例,日本民众纷纷效仿中国民族节日,创造了具有日本特色的“七夕”节日。
经过认真考证,有学者指出,我们今天认为是源远流长流传下来的许多传统事件,包括节日,其实都是在过去200年里发明的。因此,最近关于七夕是否是“情人”的说法,在民俗史上可能有考证的意义,但对于我国文化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这一重要课题来说,就跑题了。
我可以明确地说,在经历了近百年的“破旧立新”之后,我们迎来了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对中华文化、中华智慧、中华事物空前重视和珍视的今天,但能让我们引以为豪、让别人充满热情的文化事物并不太多,反而太少。当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成立时,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和中国独特的文学体系之外,非常需要也应该是一种非常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其中,刻在时间上的节日,即在一个年复一年无限延伸的特定时间点,既集中展示了历史记忆、集体意识和文化表征,又因其与生活活动和过程的联系,是每年重复传统民族生活、体验民族精神旅程的实践。随着吃喝玩乐,旅游和聚会,总有商家参与其中,只要合适,也是生活和体验的一部分:文化传递包括品味。这种文化的传承与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再创造”,其中的机制值得进一步全新发展。
七夕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大传统节日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七夕,又称“乔奇节”,与精美的传统糕点和“宜果”等刺绣联系在一起,不仅是婚姻生育两不误生活过程中最根本、最普遍的文化升华,更具有生命本源的意义。而且比起国外的情人节,对夫妻相爱、和睦相处、生活精致、儿孙兴旺、全家幸福的期待和寓意更多。这也说明,只要我们从自身的历史和生活出发,认真去思考,就会发现这些传统文化事项的意义和价值,就会有进一步探索、发展、重建的方向和依据。而且即使是叫情人节,其实也是中外通用的东西。
写以上文字的时候,我欣喜地看到,在今年七夕这天,不仅有很多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举办各种活动,而且上海青年在这一天登记结婚的人数也翻了一番。这说明中国情人节已经开始超越自习室里的讨论和相关部门、商家的对外宣传,逐渐内化为新一代年轻人对美好爱情和家庭的憧憬,并将这种憧憬与一个人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紧密联系在一起,意为“传奇”。这样的时刻,原本只是365天中的一天,对于相爱结婚的人来说,会是美好回忆和美好期待的源泉。一个流传已久,开始时没有被人们注意到的节日,就这样内化为新一代的生活节目和生活体验。有没有更好的“文化资源保护传承”
关于中国情人节是否与爱情有关,有一场争论。无论对错有多少,所涉及的理论和方法问题对于民族文化特别是大众民俗文化的发掘和资源利用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们在这方面面临两个极端:一是一些地区或一些商家乘风破浪,不问群众基础,不谈公众认可,不断玩弄点子搞项目,浪费人和钱;在另一个极端,我们从简化的“历史观点”来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使得许多本可以成为现代文化瑰宝的传统陷入了无尽的质疑和争论。因此,汇聚各领域专家,进一步了解“文化资源管理”(CRM)这一世界性的理论方法论,不仅关系到传统文化向现代生活的生长,也从根本上为中国的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和经验提供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至少,我们的主题公园里不会有孙武空和迪士尼。
当然,在具体的推进中,也要遵循地域多样性、内生性、自我意识的原则,避免攫取“本真”而急于“法定节日”,让植根于传统的人们的节日能够在人们生活的活态和变化中逐渐生长和固定。这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爱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