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放寒假了,儿子对我说:“放了假,我要冬眠。”
—听,很使人吃惊。原来,他二年级刚学完一篇叫作《动物过冬》的课文。孩子家天真,他是对青蛙冬眠语意的套用。由此,使我想到了打比喻和夸张两个修辞手法。
一天,也是七岁的儿子做作业时,问我的。
“爸爸,什么叫打比方?”
我不假思索地解释道:“这么说吧,打比方就是打比喻”。
“那什么又叫打比喻?”儿子问问题一惯是穷追不舍,似乎要打破砂锅纹(问)到底。
“比如吧,”我只好举例子了,“比如说月亮像小船,你有一双黑葡萄的眼睛。”
“为什么要打比方呢?”
我笑了。我说:“打比方是为了把要说的事情说得更明白。”
为使儿子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我会利用各种机会,给他灌输一些与课本或多或少有联系的东西。这时,我便因势利导,想给他讲一讲“夸张”这一修辞的用法。
“那么,爸爸问你,什么叫夸张?”
儿子摇摇头说:“不知道。”
我说:它和打比方一样,都是说话或写文章常离不开的。实际,每个人从三、四岁时,就不知不觉地使用它们了。
“我怎么不知道呢?”儿子觉得好奇。
我说:“记得你三岁左右吧,一天中午,我上完课没事,到学校操场找你,你猜你正在干什么?”
儿子仍然摇摇头,波浪鼓似的。摇头和点头,早在儿子两岁时就学着用来判断大人的问话了。
“当时你正在和几个比你大一点的女孩玩耍,她们让你坐在一块石头上,跪着给你扣头,并齐声说:‘皇上吉祥!皇上万岁! ’你说,你们玩的游戏是打比方还是夸张?”儿子还是摇摇头,不过摇的幅度稍小一点,作出似懂非懂的样子。
我说:“那是打……”
儿子听我一说,忙喊着补充道:“——是打比方!”
“那么,有一回一个叔叔问你能吃几碗饭时,你开口就说,能吃一百碗。你说这是打比方还是夸张?”
儿子笑咪咪地说:“当然是夸张了。”
我也笑着说:“不但是夸张,还是吹牛呢。”
儿子爽朗地反驳道:“你才吹牛呢!”
我继续解释说:“实际,吹牛就是夸张,夸张就是吹牛,没什么两样。”
当然,吹牛和夸张的语言色彩不一样,吹牛是对生活而言,夸张是对写作而言。也就是说,夸张用在生活中叫吹牛,吹牛用在写作上叫夸张。除此,夸张是以事实为根据的,吹牛则是没有事实根据的。
为使儿子更好地理解夸张,我举例子说:“唐代诗仙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夸张。”
儿子忙插嘴问道:“是不是也叫吹牛?
我只有说:“叫!也叫!”
作为儿子,说他是吹牛,他只觉得有趣;但要说与“铁杵磨针”这个故事相关的李太白是吹牛,他怎么也会感到惊讶。所以儿子听了我的话,一楞,反不解地问:“李白怎么会吹牛呢?”
是呀!李白怎么会吹牛呢? 诗仙李白风流倜傥,醉酒邀月,只能是夸张艺术的高手